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斯·奧斯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斯·奧斯特

漢斯·克海斯提安·奧斯特(丹麥語:Hans Christian ?rsted,1777年8月14日-1851年3月9日),丹麥物理學家、化學家和文學家。在物理學領域,他首先發現載流導線的電流會產生作用力於磁針,使磁針改變方向。在化學領域,他發現了鋁元素。十九世紀後期,在科學方面的後康德哲學和演進,由於他的寫作而更見雛形。他創建了「思想實驗」這名詞,他也是第一位明確地描述思想實驗的現代思想家。

簡介

漢斯·奧斯特(Hans Christian ?rsted,1777年8月14日-1851年3月9日),丹麥物理學家、化學家。1777年8月14日生于丹麥的蘭格朗島魯德喬賓一個藥劑師家庭。12歲開始幫助父親在藥房裡幹活,同時堅持學習化學。由於刻苦攻讀,17歲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哥本哈根大學的免費生,學習醫學和自然科學。他一邊當家庭教師,一邊在學校學習藥物學、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等。在物理學領域,他首先發現載流導線的電流會產生作用力於磁針,使磁針改變方向。在化學領域,鋁元素是他最先發現的。十九世紀後期,在科學方面的後康德哲學和演進,由於他的寫作而更見雛形。他也是第一位明確地描述思想實驗的現代思想家,發明了思想實驗(Gedankenexperiment)這一名詞。

1799年獲得博士學位。1801—1803年他旅遊德國、法國等地,於1804年回國。1806年被聘為哥本哈根大學物理、化學教授,研究電流和聲等課題。1815年起任丹麥皇家學會常務秘書。1820年因電流磁效應這一傑出發現獲英國皇家學會科普利獎章。1824年倡議成立丹麥自然科學促進會,1829年出任丹麥技術大學校長,直到1851年3月9日在哥本哈根逝世,終年74歲。

生平

漢斯·奧斯特生于丹麥朗格蘭島(Langeland)上的一個小鎮Rudk?bing。他的父親索倫·奧斯特(S?ren Christian ?rsted)是一位藥劑師,在小鎮裡開了一個藥局。由於小鎮裡沒有正式學校,漢斯和弟弟安德斯·奧斯特(Anders Sand?e ?rsted)只能跟着鎮上教育水平較高的長輩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漢斯常常幫助父親在藥局裡工作,因此學會了一點基礎化學。雖然如此,他們都仍舊能夠以優等的成績通過哥本哈根大學的入學考試。安德斯想要從事律師行業,而漢斯則對文學和哲學具有濃厚的興趣。於1799年,漢斯得到博士學位,論文主題是《大自然形而上學的知識架構》。

畢業後,漢斯·奧斯特成為大學講師。另外,他還在一位醫學院教授的藥局做配藥師。1801年,漢斯·奧斯特得到一筆為期三年的遊學獎學金,可以出國遊學。他在德國遇到了約翰·芮特(Johan Wilhelm Ritter),一位優秀的物理學家,兩人成為莫逆之友。芮特深信在電場與磁場之間,隱藏着一種物理關係。奧斯特覺得這點子蠻有意思。他開始朝這學術方向學習發展。奧斯特有教書的天分,他的講課廣受大眾歡迎。於1806年,他任聘哥本哈根大學教授。他的研究領域是電學和聲學。在他的努力指導與推行之下,哥本哈根大學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物理和化學課程,並且建立了一系列嶄新的實驗室。

1814年,奧斯特與Inger Bellum在哥本哈根共締良緣,共育有三男四女。

於1820年,奧斯特意外地發現他首先發現載流導線的電流會作用於磁針,使磁針改變方向,從此舉世聞名,得到很多獎章與榮譽。1822年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為了提升丹麥的科技水平,於1829年,他創建了College of Advanced Technology(丹麥語:Den Polytekniske L?reanstalt,1933年更名為丹麥技術大學),並且任職為校長,一直到他往生。他埋葬於哥本哈根的Assistens Cemetery。

奧斯特一家在法律界和政治界都出人頭地,成就非凡。他的妹妹,芭芭拉(Barbara Albertine ?rsted)的先生Georg Jacob Bull後來成為挪威最高法院從1814年至1827年的首席大法官,芭芭拉的兒子Anders Sand?e ?rsted Bull兩度成為挪威國防部長和奧斯陸市長;他的弟弟安德斯·奧斯特成為1853年至1854年期間的丹麥總理。

影響及成就

奧斯特是一位熱情洋溢重視科研和實驗的教師,他說:「我不喜歡那種沒有實驗的枯燥的講課,所有的科學研究都是從實驗開始的」。因此受到學生歡迎。他還是卓越的講演家和自然科學普及工作者,1824年倡議成立丹麥科學促進協會,創建了丹麥第一個物理實驗室。

1908年丹麥自然科學促進協會建立「奧斯特獎章」,以表彰做出重大貢獻的物理學家。奧斯特的功績受到了學術界的公認,為了紀念他,國際上從1934年起命名磁場強度的單位為奧斯特,簡稱「奧」。1937年美國物理教師協會設立「奧斯特獎章」,獎勵在物理教學上做出貢獻的物理教師。

他的重要論文在1920年整理出版,書名是《奧斯特科學論文》。

實驗信息

起因

奧斯特早在讀大學時就深受康德哲學思想的影響,認為各種自然力都來自同一根源,可以相互轉化。他一直堅信電和磁之間一定有某種關係,電一定可以轉化為磁。當務之急是怎樣找到實現這種轉化的條件。奧斯特仔細地審查了庫侖的論斷,發現庫侖研究的對象全是靜電和靜磁,確實不可能轉化。他猜測,非靜電、非靜磁可能是轉化的條件,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到電流和磁體有沒有相互作用來進行探索。

實驗

1819年上半年到1820年下半年,奧斯特一面擔任電、磁學講座的主講,一面繼續研究電、磁關係。1820年4月,在一次講演快結束的時候,奧斯特抱着試試看的心情又作了一次實驗。他把一條非常細的鉑導線放在一根用玻璃罩罩着的小磁針上方,接通電源的瞬間,發現磁針跳動了一下。這一跳,使有心的奧斯特喜出望外,竟激動得在講台上摔了一跤。但是因為偏轉角度很小,而且不很規則,這一跳並沒有引起聽眾注意。以後,奧斯特花了三個月,作了許多次實驗,發現磁針在電流周圍都會偏轉。在導線的上方和導線的下方,磁針偏轉方向相反。在導體和磁針之間放置非磁性物質,比如木頭、玻璃、水、松香等,不會影響磁針的偏轉。

1820年7月21日,奧斯特寫成《論磁針的電流撞擊實驗》的論文,這篇僅用了4頁紙的論文,是一篇極其簡潔的實驗報告。奧斯特在報告中講述了他的實驗裝置和60多個實驗的結果,從實驗總結出:電流的作用僅存在於載流導線的周圍;沿着螺紋方向垂直於導線;電流對磁針的作用可以穿過各種不同的介質;作用的強弱決定於介質,也決定於導線到磁針的距離和電流的強弱;銅和其他一些材料做的針不受電流作用;通電的環形導體相當於一個磁針,具有兩個磁極,等等——正式向學術界宣告發現了電流磁效應。

意義

奧斯特發現的電流磁效應,是科學史上的重大發現,它立即引起了那些懂得它的重要性和價值的人們的注意。在這一重大發現之後,一系列的新發現接連出現。兩個月後安培發現了電流間的相互作用,阿拉果製成了第一個電磁鐵,施魏格發明電流計等。安培曾寫道:「奧斯特先生……已經永遠把他的名字和一個新紀元聯繫在一起了。」奧斯特的發現揭開了物理學史上的一個新紀元。

科學成就

電磁效應

漢斯·克里斯蒂安·奧斯特自從庫侖提出電和磁有本質上的區別以來,很少有人再會去考慮它們之間的聯繫。而安培和畢奧等物理學家認為電和磁不會有任何聯繫。可是奧斯特一直相信電、磁、光、熱等現象相互存在內在的聯繫,尤其是富蘭克林曾經發現萊頓瓶放電能使鋼針磁化,更堅定了他的觀點。當時,有些人做過實驗,尋求電和磁的聯繫,結果都失敗了。奧斯特分析這些實驗後認為:在電流方向上去找效應,看來是不可能的,那麼磁效應的作用會不會是橫向的?

在1820年4月,有一次晚上講座,奧斯特演示了電流磁效應的實驗。當伽伐尼電池與鉑絲相連時,靠近鉑絲的小磁針擺動了。這一不顯眼的現象沒有引起聽眾的注意,而奧斯特非常興奮,他接連三個月深入地研究,在1820年7月21日,他宣布了實驗情況。

奧斯特將導線的一端和伽伐尼電池正極連接,導線沿南北方向平行地放在小磁針的上方,當導線另一端連到負極時,磁針立即指向東西方向。把玻璃板、木片、石塊等非磁性物體插在導線和磁針之間,甚至把小磁針浸在盛水的銅盒子裡,磁針照樣偏轉。

電磁學

奧斯特認為在通電導線的周圍,發生一種「電流衝擊」。這種衝擊只能作用在磁性粒子上,對非磁性物體是可以穿過的。磁性物質或磁性粒子受到這些衝擊時,阻礙它穿過,於是就被帶動,發生了偏轉。

導線放在磁針的下面,小磁針就向相反方向偏轉;如果導線水平地沿東西方向放置,這時不論將導線放在磁針的上面還是下面,磁針始終保持靜止。

他認為電流衝擊是沿着以導線為軸線的螺旋線方向傳播,螺紋方向與軸線保持垂直。這就是形象的橫向效應的描述。

奧斯特對磁效應的解釋,雖然不完全正確,但並不影響這一實驗的重大意義,它證明了電和磁能相互轉化,這為電磁學的發展打下基礎。

其它方面

奧斯特曾經對化學親合力等作了研究。1822年他精密地測定了水的壓縮係數值,論證了水的可壓縮性。1823年他還對溫差電現象作出了成功的研究。他對庫侖扭秤也作了一些重要的改進。

奧斯特在1825年最早提煉出鋁(即利用稀的鉀汞齊與氯化鋁反應分離出金屬鋁),但純度不高,以致這項成就在冶金史上歸屬於德國化學家弗里德里希·維勒,他最後一項研究是40年代末期對抗磁體的研究,試圖用反極性的反感應效應來解釋物質的抗磁性。同一時期邁克爾·法拉第在這方面的成就超過了奧斯特及其法國的同輩。法拉第證明不存在所謂的反磁極。並用磁導率和磁力線的概念統一解釋了磁性和抗磁性。不過,奧斯特研究抗磁體的方法仍具有很深的影響。

紀念

哥本哈根大學的奧斯特學院以其名字命名。

丹麥技術大學設有H.C. ?rsted Lecturer的榮譽稱號。

美國物理教師協會「奧斯特獎章」。

丹麥的第一顆衛星命名為奧斯特。

單位奧斯特

奧斯特(Oersted)是厘米-克-秒制里的磁場強度(H場)、磁化強度的單位,簡稱「奧」(Oe)。1930年,國際電工委員會為了紀念丹麥物理學者漢斯·奧斯特,特將此單位命名為奧斯特。

奧斯特定義為達因(dyn)每單位磁荷。轉換至國際單位制,1奧斯特等於1000/4π(≈79.5774715)安培/米。

在卷繞79.58匝每米,帶有1安培電流的超長螺線管內的H場大約為1奧斯特。當10安培的穩恆電流通過無限長的細直導線時,距離導線2厘米處的H場為1奧斯特。當10安培電流通過半徑為1厘米的単匝環形線圈時,在環心處的H場為2π奧斯特。 在厘米-克-秒制里,H場的單位是奧斯特,磁感應強度(B場)的單位是高斯。在國際單位制里,H場的單位是安培/米,B場的單位是特斯拉。

奧斯特與B場的單位高斯密切相關。在真空里,假若H場是1奧斯特,則B場是1高斯。在磁導率為的介質里,B場(高斯)與H場(奧斯特)的關係為B=uH。 [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