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城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城街道,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地處未央區西北部。東與草灘街道徐家灣街道張家堡街道連接,南與末央宮街道相鄰,西與六村堡街道接壤,北與西安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區毗連,總面積29.8平方千米漢城街道境內歷史古蹟有漢長安城遺址、明光宮和長樂宮遺址、敦煌寺等。截至2020年6月,漢城街道下轄16個社區、14個行政村。2011年,漢城街道總人口6.23萬人,農業總產值達到4142萬元,工業總產值達到7億元,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3.5億元,財政總收入4149萬元,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8億元。

中文名: 漢城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

地理位置: 未央區西北部

面 積: 29.8 km²

下轄地區: 16個社區、14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東楊善村

電話區號: 029

郵政區碼: 710021

車牌代碼: 陝A

人 口: 6.23萬人(2011年)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因地處西漢長安城遺址內而得名。

建置沿革

漢城街道歷史悠久,歷為京畿之地。

西漢高帝五年(前202年),長安縣轄今漢城街道一帶。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屬萬年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屬長安縣。

清設楊善廒,駐地東楊善寨,轄8坊58村,即今漢城街道所在地。

民國十年(1921年),楊善廒改為楊善鄉。

1949年5月,設楊善區第三鄉,屬長安縣。

1951年12月,改第十鄉。

1956年3月,改楊善鄉,轄48村。

1957年4月,改漢城鄉。

1958年8月,成立公社。

1966年5月,改名五星公社。

1976年6月,復名漢城公社。

1984年7月,改設鄉。

2002年1月,改設為漢城街道。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6年,轄賈村、郭家等41個行政村和漢城社區。

2002年,轄漢城街社區,東楊善、郭家等42個行政村。

截至2011年末,漢城街道轄海紅、朱宏堡、長樂西苑、蔡家、三九、賈村、青東、北李、劉家、郭家、青西、南黨、楊家13個社區,北玉豐、南玉豐、樊寨、雷寨、羅寨、西查、東查、中查、高北、高中、高南、惠東、惠西、西揚善、東揚善、店子、龐馬、三官廟、吳高牆、張道口、樓閣台、席王、全家、麻什字、東長吊、西長吊、北黨27個行政村;下設18個居民小組、61個村民小組。

區劃現狀

截至2020年6月,漢城街道下轄16個社區、14個行政村 。辦事處駐東楊善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漢城街道地處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西北部。東與草灘街道、徐家灣街道、張家堡街道連接,南與未央宮街道相鄰,西與六村堡街道接壤,北與西安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區毗連。距區人民政府5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7.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5.5千米,總面積29.8平方千米。其中陸地27.2平方千米,占91.2%;水域2.6平方千米,占8.8%。

地形地貌

漢城街道地處渭河沖積平原二階地,地勢南高北低。最高點位於樊寨,海拔396米;最低點位於西興隆。

自然災害

漢城街道境內自然災害主要有乾旱、洪澇、暴雨、病蟲害及冰雹等,其中最為嚴重的一次災害發生在1991年7月28日晚,境內突降暴雨,導致漕運明渠、灃三乾渠流量猛增,水位超過警戒線,渠水位超過堤岸40厘米,洪水湧向沿岸12個村莊。重災面積3000餘畝,倒塌房屋68間,14戶村民無家可歸,直接經濟損失70餘萬元。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漢城街道轄區總人口6.2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4326人,城鎮化率55.1%。另有流動人口28022人。總人口中,男性31991人,占51.3%;女性30357人,占48.7%;14歲以下10225人,占16.40%;15—64歲46431人,占74.47%;65歲以上5692人,占9.13%。總人口以漢族為主,達61787人,占99.10%。2011年,漢城街道人口出生率8.7‰,人口死亡率2.4‰,人口自然增長率6.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175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漢城街道財政總收入4149萬元,比上年增長37.1%。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3232.7萬元,企業所得稅163.3萬元,個人所得稅122.3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1.4%、128.7%、6.7%。人均財政收入1212.2元,比上年增長31.6%。

第一產業

2011年,漢城街道耕地面積10984畝,林地面積1401.5畝。農業總產值達到4142萬元,比上年增長1.9%。農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0.1%。農民人均純收入9893元。2011年,漢城街道糧食生產3600噸,人均57.74千克。其中小麥3320噸,玉米28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桃、蘋果等。2011年,漢城街道生豬飼養量7684頭,年末存欄6608頭;羊飼養量460隻,年末存欄369隻;牛飼養量1238頭,年末存欄1150頭;家禽飼養量10100羽,畜牧業總產值369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8.9%。截至2011年末,漢城街道累計造林1401.5畝,其中綠化防護林1401.5畝。

第二產業

2011年,漢城街道工業總產值達到7億元。境內擁有工業企業243家,職工32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4億元,比上年增長9.0%。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漢城街道商業網點176個,職工1260人。2011年,漢城街道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3.5億元,比上年增長8%;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2億元。2011年,漢城街道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8億元,比上年增長9.5%;各項貸款餘額2.7億元,比上年增長17.5%。

交通運輸

漢城街道境內西安地鐵2號線、西安地鐵4號線、西安機場城際鐵路通勤。G5貫通東西,朱宏路貫通南北,主幹道有鳳城七路、鳳城九路、鳳城十路、鳳城十二路、X307等。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漢城街道幼兒園16所,在園幼兒473人,專任教師51人;小學10所,在校生1563人,專任教師15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090人,專任教師99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1090人,專任教師99人;普通高等院校1所,在校生18000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漢城街道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22個,各類文化專業戶18戶,各類圖書室20個,藏書2.1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達7人。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漢城街道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3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村衛生室22個。專業衛生人員87人,其中主治醫師8人,執業醫師9人,註冊護士8人,鄉醫24人。2011年,漢城街道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1.2/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6%,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6%。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7518人,參合率100%;孕產婦死亡率4/10萬,5歲以下兒章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3.2‰、2.5‰、2.3‰。

社會保障

2011年,漢城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73戶,人數360人,支出96.5萬元,比上年增長117.3%,月人均223.3元,比上年增長111.9%。城市醫療救助2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81人次,共支出1.4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61戶,人數481人,支出43萬元,比上年增長69.2%,月人均74.6元,比上年增長46.7%。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0萬元。敬老院3家,床位383張。社區服務設施1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1個,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6609人。新增就業人員908人,有28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97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21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

歷史文化

漢長安城

漢長安城是中國古代第一個建制完整的統一帝國的都城,在世界城市建設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漢長安城、未央宮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城市和宮殿建築的代表,是人類創造精神的傑作。自張騫通西域後,漢長安城又成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和著名的國際都會,與西方的羅馬並稱為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繁榮的歷史名城。它見證了自西漢建立至隋統一全國期間,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史。漢長安城選址科學,布局完整、功能齊備,其營建過程反映了中國古代建設規劃思想和理論的實踐與創新,具有極高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傑出範例漢長安城與西漢時期中國古代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以及漢民族、漢文化的形成歷史直接關聯。它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活、思想意識、文化藝術、經濟水平等,對了解、認識中國古代文明有着重要意義。1961年3月4日,漢長安城遺址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風景名勝

漢城湖公園

漢城湖公園位於未央區鳳城四路與朱宏路十字以南200米路西,原為團結水庫(古漕運明渠),水面最寬處為80米,最窄處30米,水深4至6米,湖面850畝,是集防洪保安、園林景觀、水域生態、文物保護和都市農業灌溉為一體的特色生態公園。2011年5月1日開始景區開放範圍為北到封禪天下片區,沿霸城溢彩、漢橋水鎮、角樓疊翠等片區,南到崇威橋,以及入水口的安門盛世廣場。在3千米長的湖面兩岸遊覽封禪天下廣場、大漢疆土地雕、漢武大帝銅像、漢城湖展廳、音樂噴泉、水車水磨、景觀橋樑、天漢雄風浮雕、神明台、安門主入口廣場、入水口等42處水文化、漢文化主題景觀。2010年12月1日,漢城湖景區獲批成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2013年,通過水利部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技術評審。2013年4月,漢城湖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

視頻

漢城街道辦落實多項優惠政策助力企業健康有序復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