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八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八刀

國力強盛的秦漢時期,在製作上,一變纖巧繁細的作風,表現出雄渾博大,自然豪放的藝術風格。這一時期的玉器製作藝術已從商周以來圖案藝術的束縛中,從神秘威嚴的宗教氛圍中解脫出來。鏤空浮雕等技法普遍應用。在具有寫實傾向的繪畫藝術的影響下,邁出了嶄新的發展道路。如典型的「漢八刀」,是指漢代雕刻的玉蟬,其刀法矯健、粗野,鋒芒有力。體現出當時精湛的雕刻技術。

基本內容

中文名:漢八刀

代表作品:八刀蟬

年 代:秦漢時期

俗 稱:漢八刀

發展演變

古代中國玉器的發展流變,到了兩漢時期,可以說在種類、造型及工藝諸方面都達到了一個相當高度,特別在風格的典雅、觀念的認識同殮葬的應用方面均已登峰造極。漢代人入地升天,重厚葬,有着品級的達官貴人甚至死後全身上下要裹一層用金線或銀線連綴玉片的衣服,並且在人身的九個孔竅里也塞進一塊玉。自然,死人的兩手裡有玉,叫玉握。雙目也遮蓋了玉,叫玉瞑目。這裡,我要講明的正是「玉塞九竅」的亡人口中之物——玉琀。

漢時期人多以玉蟬作琀,寓意非常明了。蟬由地下洞出得生。除《後漢書?禮儀志下》寫「飯含珠玉如禮」的「禮儀」意思,玉琀在亡人口中,無非是要亡人「蟬蛻」復生,靈魂延續。這就是琀,它的形象是一隻收斂翅膀的蟬。這裡,我要說明,作為琀的物件上是沒有孔眼的,個別玩玉的人非要在琀的雙目間吻部打眼穿繩佩戴,也不會遭到反對。琀是玉蟬,但並非所有的玉蟬都是琀,因為有着太多的第一回工藝上就已經打了孔眼的玉蟬,它的作用原本就是為了佩戴。一般玩玉的人和部分研究者都叫它們「漢八刀」。

技術工藝

初入行當,總是聽講「漢八刀」的稱謂,這個是「漢八刀」,那個是「漢八刀」的。我聽得都暈眩了。翻查過數種專著,不得其果。討教眾人,不得其論。哪一件玉蟬(或琀)是用刀八下子雕刻出來?大概沒有吧。後來,我終於明白了,「八」並非確指,這就如同「一而再,再而三」的「三」,如同「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三」,都不是確指,而只是一個象徵,形容反覆其多。這一道理還不算深奧,多數玩玉的人和專家大都能懂。他們也講,這個並非確指的「八」,是用來說明玉蟬(或琀)的刀法工藝簡古粗放,是專門為殮葬「減筆」趕製的。可是我要問,中國人傳統習慣的「三」就已經是個大數的象徵了,「九」是極大的數位,「八」能是象徵說明「減筆」樸素嗎?這也就是我不得其論的地方。我知道的,「漢八刀」稱謂是玩玉人的創造。我不知道的,是這一稱謂發明在什麼時候,如何發明。其實,稱謂發明於什麼年份並不重要,本來就是玩家的隨意(總是在宋以後吧)。但是,它的發明總有道理。這道理是一定要弄明白的。前輩玩玉人的貢獻,也許盡都儲存於一個小小的習慣稱謂當中。

先來看漢時許慎的《說文解字》如何釋「八」。他說:「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再有,習中國書法的人多數知道隸書的發明故事。秦始皇時候,有一個縣令程邈犯了罪,被關了十年監獄。程某才華出眾,在寂寞中不廢創造,將小篆字簡化便於書寫,這就是後來說的隸書。秦始皇的國家軍事政務繁忙,小篆的書寫速度跟不上趟,而隸書的寫法出現,不啻於今天的電腦錄入,很快就流行了。程某因此得到赦免,還做了御史官。隸書的樣子同今天使用的漢字已經非常接近了。再後來,隸書中又出現了一種同今天字更接近的寫法,叫「八分字」。「八」,在這裡做何解?它就是「背」的意思,特指一些字左右筆劃相背分開。寫到此,應該清楚了。如若我們將「漢八刀」的「八」理解為簡古樸拙,就錯了。它不是數字的意思,甚至同任何數量都毫無關係。打個比方吧,都知道西藏拉薩大 昭寺外面圍繞着一圈街道,叫八 角街。沒去過的人或不求甚解的遊客往往簡單地理解那圈街道有着八個角落,實際錯誤得風馬牛不相及。用漢語音譯,那圈街應該是「帕兒廓」或「八廓」,藏人「轉經」的意思。那地方四川人去的多,「八廓」再普通話轉換,就成了「八角」。所以,「八角 街」的「八」也不是個數字。

藝術風格

綜上敘述,可以明確得出結論,「漢八刀」應該特指漢代殮葬玉琀僅在蟬的背部施加工藝的那種。不嚴格地說,背腹兩面用工的玉琀,也姑且可以算作「漢八刀」,那完全因為無論單面和雙面,玉蟬的背部在雙眼同斂翅的刻工上都應用了「八分相背法」,或許它還寓意着亡者同生人的永別。由此及彼,可以說殮葬玉握豬也叫「漢八刀」,但是作為佩件掛戴的玉蟬,包括漢代的玉翁仲等,雕刻再簡古,也不好胡亂叫「漢八刀」,頂多說它具有漢代殮葬琀蟬握豬的「漢八刀」風格。

代表作玉蟬

漢 長:6cm 寬:3cm

「漢八刀」通常是用簡潔的直、弧線,抽象的表現出作品的形態特徵,其特點是每條線條勁挺有力,像用刀切削出來似的,俗稱「漢八刀」,寥寥數刀,即給玉器注入了飽滿的生命力。漢時人多以玉蟬作琀,寓意是要亡人「蟬蛻復生」,靈魂延續。此玉蟬,玉質細密,油性重,光氣足,為典型的新疆和田白玉籽料精心雕制而成。在技藝上其刀法矯健、嫻熟,翼尖扎手。打磨光滑,玻璃沁光明顯。玉蟬的腹背在雙眼同斂翅的刻工上都應用了「八分相背法」,表示亡者同生人的永絕。「漢八刀」技法在中國玉器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漢玉斷代的一個重要標誌。[1]

參考文獻

  1. 漢八刀豆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