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書·趙充國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書·趙充國傳出自於《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1]

原文

趙充國字翁孫,隴西上邽人也,後徙金城令居。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將帥之節,而學兵法,通知四夷事。擊匈奴,獲西祁王,擢為後將軍。    神爵元年春,諸降羌及歸義羌侯楊玉等勘略小種,背叛犯塞,攻城邑,殺長吏。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使御史大夫問誰可將者,充國對曰:「無逾於老臣者矣。願陛下以屬老臣,勿以為憂。」上笑曰:「諾。」

充國至金城,常以遠斥候(偵察兵)為務,行必為戰備,止必堅營壁,尤能持重,愛士卒,先計而後戰。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饗軍士,士皆欲為用。虜數挑戰,充國堅守。

初,罕羌豪靡當兒使弟雕庫來告都尉曰先零欲反,後數日果反。雕庫種人頗在先零中,都尉即留雕庫為質。充國以為亡罪,乃遣歸告種豪:「大兵誅有罪者,明白自別,毋取並滅。」充國計欲以威信招降罕羌及劫略者,解散虜謀,

七月,充國引兵至先零在所。虜久屯聚,解弛,望見大軍,棄車重,欲渡湟水,道厄狹,充國徐行驅之。或曰逐利行遲充國曰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諸校皆曰善虜赴水溺死者數百降及斬首五百餘人鹵馬牛羊十萬餘頭車四千餘輛。兵至罕地,令軍毋燔聚落、芻牧田中。罕羌聞之,喜曰:「漢果不擊我矣!」後罕竟不煩兵而下。遂上屯田奏,言欲罷騎兵萬人留田。

充國奏每上,輒下公卿議臣。初是充國計者什三,中什五,最後什八。詔罷兵,獨充國留屯田。明年五月,充國奏言降者三萬一千二百人,請罷屯兵,奏可,充國振旅而還。   充國乞骸骨,賜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罷就第。朝廷每有四夷大議,常與參兵謀,問籌策焉。年八十六,甘露二年薨,諡曰壯侯。

譯文

趙充國字翁孫,原為隴西上邽人,後來遷居到金城令居縣,他為人沉着勇敢而又有遠大的謀略,從小喜愛將帥的節操,學習兵法,通曉四邊少數民族的事務。

神爵元年春,那些歸順的羌人以及歸義羌侯楊玉等人,用武力脅迫那些羌族小部落,一起背叛漢朝,侵犯邊塞,攻打城鎮,殺死地方官吏。當時趙充國年已七十多歲,皇上認為他老了,派御史大夫去問他誰可擔任平定羌人的將領。趙充國回答說:「沒有超過我的人了,希望陛下把這件事交給我,不要擔憂。」皇上笑着說:「好吧。」 趙充國抵達金城,常常把派偵察兵到遠處偵察作為重要事務,行軍時一定要作好戰鬥準備,駐紮時一定要修好堅固壁壘,尤其能堅持穩重的策略,愛惜士兵,預先做好計劃再打仗。這樣就向西到達西部都尉府。每日犒賞士兵,士兵都願意為他效命。敵人多次挑戰,趙充國堅守不出應戰。

當初,罕羌首領靡當兒派弟弟雕庫來報告都尉說先零羌想要反叛,過了幾天果然反叛了。由於雕庫的那個部落也有很多人夾雜在先零羌中參加反叛,西部都尉就把雕庫扣留下來作為人質。趙充國認為雕庫沒有罪,便放他回去,並讓他轉告各部落首領:「漢朝大軍只誅殺有罪的人,你們要主動與先零羌保持距離,區別開來,不要落得一同被消滅的下場。」趙充國計劃憑藉威望和信用招降罕羌以及被脅迫的羌族小部落,解散敵人的同盟。

七月,趙充國引領軍隊偷襲先零叛羌屯駐的地方。敵人因為長久屯聚,十分鬆懈,望見漢朝大軍丟下輜重想渡過湟水,道路狹窄趙充國慢慢地前進驅趕他們。有人說,你這時為餓了奪取財物而緩慢前進,會貽誤戰機。趙充國說;「這就叫窮寇不可迫啊!我們緩慢地追擊他們只會一直逃跑不回頭看,如果我們追趕得過於急迫他們就會轉過身來和我們拚命了。」將校們都說:「對。」敵人掉到水裡淹死的有好幾百人,投降以及被殺的五百多人,俘獲馬牛羊十萬多頭,車四千多輛。漢軍來到罕羌的地域,趙充國下令不許焚燒村落,不許在田地中放牧。罕羌聽說後,高興地說:「漢軍果然不攻打我們!」後來罕羌終究沒有煩勞軍隊就投降了。趙充國於是獻上主張屯田的奏章,提出撤出騎兵留下萬名步兵屯田。

趙充國的奏章每次送上來,皇帝就發給公卿大臣們討論。最初贊成趙充國意思的只有十分之三,中間十分之五,最後十分之八。皇帝下詔撤兵,只有趙充國留下來屯田。第二年的五月,趙充國上奏說:「羌人投降的有三萬一千二百人。叛羌已經平定,請求撤銷屯田的軍隊。」皇上同意了,趙充國整頓軍隊,凱旋而歸。

趙充國請求告老回鄉,皇上賞賜他用四匹馬拉的安車、黃金六十斤,免職回鄉。朝廷每有關於四方夷狄的重大商議,經常請他參與軍事謀劃,詢問計策。趙充國享年八十六歲,在甘露二年去世,諡號稱為壯侯。[2]

作者簡介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