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遇樂·舟中感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永遇樂·舟中感舊》

作品名稱: 《永遇樂·舟中感舊》

創作年代: 明末清初

文學體裁:詩

作者:徐燦

《永遇樂·舟中感舊》明末清初女詞人、詩人、書畫家,為「蕉園五子」之一徐燦的詩。[1]

順治二年(1645年),陳之遴出仕清朝。不久,徐燦攜子女北上京師,與之團聚。這首詞或即作於此番北上途中,與《南鄉子·秋雨》同時。題為「感舊」,是因為作者十年前曾有北京之行。今日重來,桃花無恙,燕子依然,但人事全非,舊悲新愁紛至沓來,盡寓於此一篇小詞之中。

詩詞正文

譯文

桃花依舊含笑開放,燕子也仍然翩翩起舞,這種春天的景色已經多年沒有看到了。那些再度出仕的人,重又出仕新朝,這些往事都不堪再提起了。在近水夕陽的殘照下,寶劍化龍歸去,壯志未酬,蹤跡杳然,在這巨變中,流盡多少英雄淚血。江山依舊,但事業未成,無以報國,只留下千古遺恨,一切繁華、豪情都拋開吧。

當年名噪一時的黃金台、白玉樓,如今夜夜只能留住明月而顯得分外冷落。垂楊像黃金縷般的枝條在春天的時候是鵝黃嫩綠的,你休要笑它現在成了枯楊斷柳。那穠桃艷李。所有的粉白黛綠都不見了。世事的無常就像天上的雲彩幻化不定,人生就像那隨風飄去的柳絮,所有的盛衰興亡都交給那群失群斷侶的哀猿去悲泣了!那北京城外的西山依舊在那裡,但是西山的景色已經失去了舊日的光彩,黯淡無光。它好像和我一樣為這國破家亡悲哀、淒切! 賞析

「無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別。」開頭三句從自然景物寫起,春風裡桃花開放,燕子飛翔,依然如舊似相識,好象它們沒有經歷過人世的滄桑,然而竟逼出「春景都別』』一句。原來除了這燕子、桃花依然無恙之外,一切都變了,在詩人的眼裡,所有春景都有別於昔日,這對於詩人來說是一種痛楚的發現。在這裡,桃花、燕子,只不過是一個陪襯,它好比一幅畫上的一點亮色,把畫面上的大片暗色從反面更加襯托出來了。

「前度劉郎,重來江令,往事何堪說。」詞人連用兩個典故,不僅表示「重來」之意,同時還暗寓人世變遷,恍如隔世之感,所以緊接着一句便是「往事何堪說"。這裡面包含了多少家事、國事,事事說來都使人傷心、痛心,因而又只用「何堪說」三字了之,真是欲說還休,欲吐又吞,其內心的沉痛已不難想見。

「逝水殘陽,龍歸劍杳,多少英雄淚血。」詞人再用一個典故,將世事變遷之意更探前一步。龍歸劍杳的故事從寶劍的沉埋、出世、化龍的經歷和變化,折射出人世間的滄桑變遷。詞人子「近水殘陽」的惆悵景色中引出龍歸劍杏的故事,人間巨變的感慨油然而生,不禁想起在當前的這一巨變之中流盡的「英雄淚血」。這一句詞概括了無數抗清英雄的可歌可泣事跡,也蘊含了詞人無窮的故國之思。

「千古恨,河山如許,豪華一瞬拋撇。」「一瞬拋撇」,轉瞬之間昔日的「豪華』』便已丟失殆盡,世事變化得如此之快。這裡面雖有家愁,但更多的是國恨,如此大好河山,給人留下的卻是千古之恨。

「白玉樓前,黃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道家謂天上有黃金闕、白玉京,為仙人或天帝所居處。以天界代指人間,它可以指帝京宮闕。說「只留明月』』,言外之意,昔日的繁華都已不復存在了。

「休笑垂楊,而今金盡,穠李還消歇。」就像人世的繁華易逝一樣,眼前的春色也轉瞬便將消逝。且莫笑那「嫩於金色軟於絲」的楊柳已經褪盡了嫩黃的金色,裱艷的桃李也尋將凋謝。這幾句含有比興意味的詞句起着承上啟下的轉折作用。

「世事流雲,人生飛絮,都付斷猿悲咽。」天上瞬息變幻的流雲,空中飄蕩不定的柳絮,世事、人生是如此相似。而這流雲般消逝的世事,飛絮般無定的人生都將一併付予哀猿,在它那斷續淒異的鳴聲中發出悲咽的哀音。

「西山在、愁容慘黛,如共人淒切。」此時似乎一切都已消失,只有那熟識的西山兀自矗立在那裡,善解人意似地與人相伴。據《拙政園詩餘敘》所述,作者「僑居都城西」時,常「閒登亭右小邱望西山,雲物殊態」,後來經歷「頻年兵燹」「毋論海濱故第化為荒煙斷草,諸所遊歷,皆滄桑不可問矣」。可知這「西山」在作者生活里非同尋常。但現在詞人眼裡,西山的容貌也非昔日的「雲物殊態」,而是「愁容慘黛」,好像它也在和詞人一起發出「淒切」的感情,一起嘆「當年富貴已東流,金甌缺。」

作者簡介

徐燦(約1618-1698),字湘苹,又字明深、明霞,號深明,又號紫言(竹字頭)。江南吳縣(今蘇州市西南)人。明末清初女詞人、詩人、書畫家,為「蕉園五子」之一。光祿丞徐子懋女,弘文院大學士海寧陳之遴繼妻。從夫宦遊,封一品夫人。工詩,尤長於詞學。她的詞多抒發故國之思、興亡之感。又善屬文、精書畫、所畫仕女設色淡雅、筆法古秀、工淨有度、得北宋人法,晚年畫水墨觀音、間作花草。著有《拙政園詩餘》三卷,詩集《拙政園詩集》二卷,凡詩二百四十六首,今皆存。

徐燦兒時住在蘇州城外的一座山莊裡,其父徐子懋經史皆通,故而徐燦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家傳》中其父稱徐燦「幼穎悟、通書史、識大體」,為徐子懋所鍾愛。[2]

徐燦於崇禎初年嫁給了陳之遴[3],陳之遴在明末清初為知名詩人。正是由於他們在文學上志氣相投,互相吸引,為夫妻感情奠定了思想基礎,在兩人的詩、詞中常常可見唱和之作。婚後不久,陳之遴於崇禎十年進士及第,這預示着陳之遴的前程一片錦繡。但是好景不長,陳之遴被崇禎皇帝斥為「永不敘用」,夫婦二人被迫回到了海寧。這次打擊使徐燦對宦途險惡產生了寒意,而陳之遴對仕途有所眷戀,於明亡後出仕新朝。然而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徐燦對民族和國家有堅貞之情。丈夫降清,她作為一個封建大家閨秀又不可能直面抗爭,故其心情是矛盾而抑鬱的。詞作風格特色的形成主要是在這一時期[4]

視頻

明末清初時 江南一帶興起了學習琴歌的高潮

.

參考資料

  1. 《永遇樂·舟中感舊》 古詩文網
  2. 清代女詞人——徐燦生平 個人圖書館;發布時間;2021-06-13
  3. 《陳之遴簡介》 古詩文網
  4. 清代畫家徐燦的幽怨人生 海寧日報;發布時間;2013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