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川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永川龍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永川龍是一種大型食肉恐龍。全長約11米,站立時高2.85米,最高速度50km/時有一個又大又高的頭,略呈三角形。嘴裡長滿了一排排鋒利的牙齒,就像一把匕首。脖子較短,身體也不長,但尾巴很長,站立時,可以用來支撐身體,奔跑時,則要將尾巴翹起,作為平衡器用。前肢很靈活,指上長着又彎又尖的利爪,後肢又長又粗壯,也生有三趾。常出沒於叢林、湖濱。行為可能像豹子和老虎。

簡介

永川龍是一種生活於晚侏羅世的大型肉食性恐龍,以其標本首先在重慶永川區發現而得名。永川龍有一個近1米長、略呈三角形的大腦袋,兩側有六對大孔,這樣可以有效的降低頭部的重量。在這六對大孔中有一對是眼孔,這表明它的視力極佳,其他孔是附着於頭部用於撕咬和咀嚼的強大肌肉群。永川龍嘴裡長滿了一排排鋒利的牙齒,就像一把把匕首,加上他粗短的脖子使得永川龍擁有巨大的咬力。永川龍的尾巴很長,可以在它奔跑時作為平衡器來保持身體的平衡。它的前肢很靈活,指上長着又彎又尖的利爪,用這對利爪可以牢牢的抓住獵物。永川龍的後肢又長又粗壯,生有3趾,像涉禽那樣用三趾着地,奔跑非常快速。有這樣的後肢,永川龍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便能追捕到獵物。

分布範圍

永川龍(Yangchuanosaurus)是獸腳亞目(Theropoda)、肉食龍次亞目(Carnosauria)、中華盜龍科(Sinraptoridae)的一屬。生活在侏羅紀晚期,主要分布在中國,化石發現於中國重慶市永川區五間鎮上游水庫。永川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

評價

在1977年,中國四川省永川縣(現重慶市永川區)進行上游水壩施工時,挖出一個幾乎完整的身體骨骼、頭顱骨(編號CV 00215),隨後又挖出更多的化石。隔年,由董枝明等人正式描述、命名,這個標本被命名為上游永川龍(Y. shangyouensis)。化石發現於沙溪廟組地層,地質年代約1億6120萬到1億5400萬年前,地質年代約侏羅紀晚期的牛津階或啟莫里階。在1983年,董枝明等人將同一挖掘地點發現的完整身體骨骼、頭顱骨(編號CV 00216),命名為第二個種,巨型永川龍(Y. magnus )。

董枝明最初命名這兩個種時,根據體型大小而將它們命名為不同種,上游永川龍的眶前窩內只有一個洞孔,巨型永川龍的眶前窩內還有一個額外洞孔。在2012年公布的一份堅尾龍類種系發生學研究,提出上游永川龍、巨型永川龍是相同種,兩者之間的差異可能來自於個體差異、變異。至於兩個種的頸椎形態差異,可能是來自於不同位置的頸椎。此外,兩種的正模標本非常類似。在1988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提出永川龍與中棘龍是相同屬,但此理論沒有獲得其他科學家的支持 。

在2012年,一個部分身體骨骼、不含頭顱骨(編號CV00214)被編入上游永川龍,這個化石被發現於自貢市的伍家壩,屬於下沙溪廟組地層。董枝明在1978年建立為四川龍的新種,鹽都四川龍(S.yandonensis),由於當時沒有詳細的研究過程,所以是個無資格名稱。董枝明在1983年將這化石改歸類於甘氏四川龍(S.campi);甘氏四川龍當時是個疑名,化石只有四顆牙齒。在2001年,DanielChure提出編號CV00214標本應該建立為新物種,當時非正式命名為董氏四川龍("S.dongi"),或應該歸類於自貢四川龍(S.zigongensis)。在2012年,其他研究人員提出這些化石無法被歸類為相同種,因為甘氏四川龍的牙齒缺乏可鑑定特徵。此外,編號CV00214標本、自貢四川龍沒有共同的自衍征,而且後者來自於不同年代的上沙溪廟組地層,因此兩個不應該是相同種。根據種系發生學分析,編號CV00214的最近親是上游永川龍,因此研究人員將這個標本歸類於上游永川龍;研究人員並發現自貢四川龍是上游永川龍的近親,因此將該種改歸類於永川龍的第二個有效種,自貢永川龍(Y.zigongensis) 。

自貢永川龍有四個化石,正模標本(編號ZDM9011)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左上頜骨(編號ZDM9012)、兩顆牙齒(編號ZDM9013)、以及一個左後肢(編號ZDM9014),這些化石都是發現於四川省自貢市的下沙溪廟組地層,地質年代為侏儸紀中期。最初在1983年被命名為自貢四川龍,之後在2012年被改歸類於永川龍 。[1]

參考文獻

  1. 永川龍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