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莎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水莎草 |
中文名稱:水莎草 拉丁學名:Juncellus serotinus 科:莎草科 屬:水莎草屬 |
水莎草(學名:Juncellus serotinus),是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散生。廣布於中國東北各省,多生長於淺水中、水邊沙土上。全草可入藥,為稻田雜草的一種。
別名:聚穗莎草、頭狀穗莎草、三輪草、狀元草、餵香壺、球形莎草。
信息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莎草目
亞科:藨草亞科
族:莎草族
組:水莎草組
分布區域:中國東北各省、內蒙古、甘肅、新疆、陝西、山西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散生。根狀莖長。稈高35-100厘米,粗壯,扁三棱形,平滑。葉片少,短於稈或有時長於稈,寬3-10毫米,平滑,基部折合,上面平張,背面中肋呈龍骨狀突起。
苞片常3枚,少4枚,葉狀,較花序長一倍多,最寬至8毫米;復出長側枝聚傘花序具4-7個第一次輻射枝;輻射枝向外展開,長短不等,最長達16厘米。每一輻射枝上具1-3個穗狀花序,每一穗狀花序具5-17個小穗;花序軸被疏的短硬毛;小穗排列稍松,近於平展,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8-20毫米,寬約3毫米,具10-34朵花;小穗軸具白色透明的翅。
鱗片初期排列緊密,後期較松,紙質,寬卵形,頂端鈍或圓,有時微缺,長2.5毫米,背面中肋綠色,兩側紅褐色或暗紅褐色,邊緣黃白色透明,具5-7條脈;雄蕊3,花葯線形,藥隔暗紅色;花柱很短,柱頭2,細長,具暗紅色斑紋。
小堅果橢圓形或倒卵形,平凸狀,長約為鱗片的4/5,棕色,稍有光澤,具突起的細點。花果期7-10月。
生態特徵
種皮堅硬,休眠不易打破,田間實生苗極少見。地下塊莖地下塊莖無休眠期,在生長季節將新形成的塊莖切斷,條件適宜,即可萌發。但由於頂端生長優勢以及在開花結實期間對地下塊莖的萌發均有抑制作用。塊莖萌發溫度範圍較寬,起點溫度為10℃左右,3月中下旬即開始萌發,最適溫度20~30℃之間,5~6月是其發生高峰,35~40℃仍可出芽,但受到抑制。
塊莖的出土深度與土壤濕度有關,在低濕的旱田中,10~15厘米土層下均可出苗,塊莖的萌發需要充足的氧氣供應。塊莖萌發的適宜濕度為土壤含水量30%~40%,在有水層及土壤含水量低於10%的條件下均不能萌發。地下莖在植株出芽後3~4葉開始伸長,5~6葉第1分株出芽,8~9葉第2分株出芽。地下莖的蔓延向四周發展,可伸展至1米以上的直徑範圍,3月下旬開始萌發,4月,平均氣溫達15~20℃分株增殖顯著,;5~6月,平均高溫達25~30℃,分株增殖最快;7月以後,平均氣溫28~30℃以上,分株增殖減慢。水莎草是陽生雜草,在單一群落中,分株增殖很快。
開花結實8月下旬以後,從葉柄中央抽出花穗,這時地下部分生長減慢。在土質疏鬆、持水量中等、滲透性較好的沙土、砂壤土分布較多。
生長環境
生於稻田、河岸、沼澤地、路旁陰濕草叢中。
分布範圍
廣布於中國東北各省、內蒙古、甘肅、新疆、陝西、山西、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湖北、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台灣、貴州、雲南;分布於朝鮮、日本、喜馬拉雅山西北部以及歐洲中部、地中海地區。
藥用價值
一、
水莎草,中藥名。為莎草科植物聚穗莎草CyperusglomeratusL.的全草。分布於東北及山西、河北、陝西、甘肅、江蘇、河南等地。具有止咳化痰之功效。用於慢性支氣管炎。
性味歸經:味辛、微苦,性平。歸肺經
功能:止咳化痰。
主治:用於慢性支氣管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藥理作用:
1、祛痰作用。
2、抗菌作用。
相關論述: (河南中醫學院《防止慢性氣管炎-水莎草臨床觀察及實驗研究》):「治慢性氣管炎。」
相關配伍:
治慢性氣管炎:頭狀穗莎草60g,大青葉30g。水煎服。(《中藥大辭典》)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1]
二、
【拼音名】Shuǐ Suō Cǎo
【別名】三棱草
【來源】莎草科藨草屬植物扁稈荊三棱Scirpus planiculmis Fr. Schmidt,以塊莖入藥。8月采,洗淨曬乾。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止咳,破血,通經,行氣,消積,止痛。用於慢性氣管炎,症瘕積聚,產後瘀阻腹痛;消化不良,閉經及一切氣血瘀滯、胸腹肋疼痛。
早泄 小陰經 陽痿 月經不調 更多功能主治 >>>
【用法用量】1~3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