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水泉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水泉坪村是陝西省安康市旬陽縣仁河口鄉下轄村,水泉坪位於陝西省旬陽縣仁河口鄉的西北方十公里。說是坪,實則地處海拔近千米的高山;說是山,山巔卻有一處長8里,面積近1000畝的"平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兩座高山間一河谷淤積成8里平川,一條水泉河沿川頭的王莽山流徑水泉、橋上村約8里外之川口,突然飛落山下。[1]

人文與未來

水泉坪 的河道上早先是沒有一座橋的。但是,在坪壩的山口處,環山口而居的族民給自己居住的地方起了一個乍聽起來蠻有點味道的名字--橋上,不禁讓人聯想起"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般境地。

之所以把水泉坪的河喚做河道,是因為她還畢竟還算不上是一條真正意義上的河,介乎於河與溝溪之間。她發之於八龍寨山腳下的一眼四季經流不息的聖水泉,又承納了八龍寨大小溝壑里的溪水,匯聚在一起便自然形成了一條小河,河水呈"S"型貫穿整個坪壩,將坪壩優雅的劃分為東灣、西灣和殿灣。坪壩里生活的人們依姓氏分族而居,沿着川地周邊倚山傍勢清一色的築建起土木結構的石板房,院落貌似很是隨意的形成,但布局起來總是那麼順其自然,貼切合理。

泉水既然匯聚成了河,河道兩邊居住的人們要互相往來走動,河面上自然就應該有橋。其實,水泉坪早先時候的橋並不是現在人們概念中的橋,它是人們從不遠的山裡搬運來的厚實寬長的青岡石條略微高出水面簡易搭砌起來的供人們行走的通道,在一些河水稍淺的地方,乾脆找來幾塊稍大一點的石塊兒,隔一步遠放置一塊,只需三五塊石頭就能夠讓人們輕鬆地蜻蜓點水般跳躍到對岸,當地人們一般都是把這種在河面相對整齊排列起來的石頭壘成的概念上的"橋"形象的喚作"列石"。只要河水一漲滿河道,列石就會被淹沒,河道兩岸的人們在河水未消退前是根本無法過往通行的。早先喚作"橋上"的這個地方確實是沒有橋的,那時候當地敦厚良善的人們之所以把這種"列石"固執的喚作"橋",是因為它承載並連接着河道兩岸的人們美好的希望,人們把對"橋"的渴望,整日價掛在嘴上"橋上、橋上"順口的呼喚,深深地銘刻在心底"橋上、橋上"深沉的烙記,祖祖輩輩的念想着"橋",總希望有朝一日夢想會變成現實……

現如今,水泉坪被列為省級生態農業示範園區和市級重點旅遊村,過去這裡凡是曾經鋪設過"列石"的地方,都修建起了不同樣式的景觀橋,並特地在橋上這個地方也築建起了真正可以過往車輛的水泥橋,不知是哪位高人還給它起了一個頗耐人尋味的名字--橋上橋。橋上橋,是一座名符其實的橋,橋下是曾經承載河道兩岸人們過往歷史的列石"橋",列石"橋"上是凌空搭建的水泥橋,列石"橋"因水泥橋的搭建而不再擔負"橋"的使命,那些被磨蝕的豪無一絲稜角的條石,表層蒙生起了些許絨絨的苔衣,就像是記載一段歷史的象形文字,依然如故的陳列在河道中,或許再經一段時日,那些曾經鋪設列石的地方不再殘留任何痕跡,列石"橋"也會從人們的記

憶中漸漸淡去,而橋上這個地名,卻因為這一座水泥橋的誕生,名正言順的叫起來朗朗上口了。

自從有了真正的橋,一切都暢通無阻了!河道兩岸的人們相互交往更加密切了,人與人之間的心似乎更加貼近了,山裡的銀杏、核桃、貢米等特產源源不斷的運送出山外,山外的遊客們自是絡繹不絕的走進來觀光旅遊,土木結構的石板房不知不覺中就變成了小洋樓,居住在這裡的人們腰杆似乎也自此挺直了許多,相信不久的將來,水泉坪通向山外面的路會越來越多,橋也會越來越寬廣![2]

概況

水泉坪 ,有水、有泉、有坪,故曰水泉坪。水泉河水源遠流長,清澈見石;水泉坪的泉,水質甘甜,冬天裡溫,夏天裡涼;水泉坪的坪,地處山頂,寬闊平坦,美麗壯觀。

談起水泉坪,人們總會聯想到:那裡是高山頂上有平原的地方,七百畝稻田飄香的地方,盛產百果的地方,有一泉冬溫夏涼之好水的地方……。當地人常用這個故事來炫耀水泉坪風景獨好:旬陽縣城初建時選址於水泉坪,城建破土時冒出一泉好水,掘之三尺,泉水奔涌,泉中竟跑出一隻羊來,人們尋羊到今旬陽縣城的葫蘆島,不見了羊,便開挖尋找,最後將縣城建於葫蘆島上,取名"尋羊城",後易音為"旬陽城"。自然,這只是流傳於鄉間的一段傳說,並不可考。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醒了沉睡中的水泉人民,他們開始堅信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征服自然。數年間,水泉公路修通了,水泉電站建成了,水泉村辦企業發展起來了。水泉人民告別了煤油燈,成千上萬的群眾沿着寬闊的公路湧向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們走出山門請回技術員,積極推廣水稻

溫室兩段育秧新技術,畝產超千斤,過去年年愁吃飯的水泉人再也不用愁了。水泉人還學會了"聯姻",他們爭取省、市、縣種子公司把水泉坪確定為秦油二號油菜制種基地。過去只管眼前利益的水泉人,如今也懂得了立足當前,着眼長遠,他們積極在荒山上興建經濟林特園1800畝。

今日水泉坪,滿山是綠色的海洋,遍地是金色糧倉。每到果香稻熟季節,遠處的客人紛紛前來用大豆、小麥換取香甜的大米,商人都慕名前來水泉坪搶購百果、茶葉、板栗、肚倍……。水泉坪人用辛勤汗水描繪的水泉坪風景將會更加美好。[3]

歷史與景觀

水泉坪 位於旬陽縣西北邊陲的仁河口鄉境內,總面積一千餘畝,被羅家山八龍山王莽山和劉秀山四面環繞,風光秀麗,景色迷人,土地肥沃,旱澇保收,盛產油菜籽、小麥和稻子,自古以來就有山里"小江南"之美稱。從地形地貌上看,水泉坪所處的位置原來並沒有什麼"坪",而是一個大峽谷。由於地殼運動,山體崩塌,一整座大山倒下來堵住了隘口,經過幾千年、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幾千萬年的泥土淤積,所以才形成了現在的水泉坪。

因為水泉坪很小,所以除了《旬陽縣誌》以外就找不到任何文字記載,但到過水泉坪的人都說,如果到了旬陽縣的仁河口鄉而不到水泉坪,就等於沒到仁河口鄉,也等於沒到旬陽縣。意思就是說,水泉坪不僅是仁河口鄉的一大景觀,而且還是旬陽縣的一大景觀,如果不到水泉坪去看看,就是一個天大的憾事。水泉坪除了它本身極其美麗之外,還有十處景觀分布在水泉坪的周圍,那十處景觀分別是:飛瀑擊鼓、黃龍古寺、摩天桶竹、泉噴玉柱、碓窩布嶺、臥虎飛龍、八龍下山、天降玉印、幽洞清風、萬年垂柳。此外,還有王莽山、王莽墓、古戰壕、劉秀寨、碓窩嶺、八龍寨和正在成長的石頭等等歷史景觀和人文景觀遍布在水泉坪的周圍,給水泉坪頻添了許多神秘的傳說和靚麗的色彩。擊鼓飛瀑位於水泉坪的東沿,水泉坪的溪水從這裡飛流直下數十米,掛起一道白色的瀑布,落入崖下的深潭之後,其聲音便象擊鼓一般而又比鼓聲響亮。 黃龍古寺位於水泉坪上游的八龍山下,依山而建,氣勢恢弘,鳥檐獸脊,畫棟雕梁,花窗錦閣,曲徑迴廊,龍神雕像栩栩如生,蝦兵蟹將神態各異,不但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而且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摩天桶竹生長在水泉坪東側,每一根竹子都有水桶粗細,株株翠竹拔地而起,直插雲霄,恰似一根根擎天大柱,頂天立地,堅忍不拔,是少見的稀世珍寶。噴泉玉柱位於水泉坪西頭的王莽山麓,一股清泉從地心噴薄而出,形成數丈高的水柱,如玉一般晶瑩剔透。它是水泉坪的母親泉,旱也亦然,澇也亦然,無怨無悔地滋潤着水泉坪的千畝土地,也養育着幾千水泉坪人。

碓窩布嶺在水泉坪南面的劉秀山上,整條山嶺都陳列着大大小小的碓窩。相傳劉秀追王莽追到水泉坪時,王莽占踞了一座山,就是現在的王莽山,劉秀也占踞了一座山,就是現在的劉秀山。其時,劉秀急需火藥,而制火藥需搗,於是官兵們就就地取材,將石頭鑿成碓窩搗火藥。所以,劉秀山上就布滿了碓窩。過去水泉坪不通電,沒機器,水泉坪吃大米全靠碓窩搗,而碓窩都是從劉秀山上得來的。臥虎飛龍是自然形成的石虎石龍,置身在水泉坪的三元溝口。那石虎匍匐在地,占地半畝有餘,虎尾朝南,虎頭朝北,虎口微張,虎目圓瞪,兩隻前爪前伸,兩隻後爪後蹬,似乎隨時都可跳躍而起。那石龍剛好在石虎前面,直徑盈丈,龍鱗畢露,與石虎相隔不過數米,半截在土裡,半截在空中,露出地面部分三丈有餘。龍頭高高昂起,龍目怒視石虎,龍爪前伸作撲抓狀。那石龍石虎的位置和形狀,剛好形成了一副龍虎相鬥的奇景奇觀。真是鬼斧神工,匪夷所想。八龍下山指的是八龍山的八條山脈,那曲曲折折八條山脈,恰似八條巨龍頭下尾上從天而降,不但形似,而且神似,不由得使人驚嘆天地造化之玄妙。天降玉印在黃龍古寺前的一塊平地里,是一尊方形石柱。那石柱上小下大,稜角分明,高九丈九尺九寸,上底邊長三丈三尺三寸,下底邊長五丈五尺五寸,四面光滑如鏡,光可鑑人,上底和下底均方方正正,不差毫釐,真象一顆大印立在地上,真是奇妙無比。幽洞清風位於水泉坪南側大黑溝的一個半山腰上,是一個天然石洞,呈七十五度傾斜,沒人能夠知道它有多深,反正一塊石頭拋進去,叮噹叮噹的滾動聲不絕於耳,半個多小時也停不下來。洞口呈圓形,直徑不到兩尺,一股股清風從洞中呼嘯而出,真叫人不可思議。萬年垂柳生長在水泉坪正中,直徑八米以上,樹冠遮天蔽日,占地一畝有餘,絲絲柳枝迎風飄蕩,美不勝收。但令人遺憾的是,水泉坪的十處景觀已經有很多處都再也見不到了。黃龍古寺在"史無前例"的年代被一把火燒了個精光,臥虎飛龍和天降玉印都變成了"農業學大寨"的梯地坎,摩天桶竹和萬年垂柳也毀於一旦,成了"以糧為綱"的犧牲品,這不能不說是水泉坪的千古悲哀。

但水泉坪依然很美。水泉坪的美就在於它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從旬陽縣城西進,山越來越高,溝越來越深,山與山之間越貼越近,一直走到仁河口鄉竟難見到整塊的平地。一山未過一山迎,百里難見一里平,舉目群山起伏,低頭溝壑交錯。從仁河口鄉出發再西行六公里,就有一面陡峭的山坡壁立面前。仰望那面山坡,山姿奇詭,怪石嶙峋,雲在坡腰,天在坡頂,雲天相接,似真似幻,似乎到了坡頂就到了天的盡頭,誰能料到在這崇山峻岭之中還有一塊偌大一塊平原呢?然而,蹬上坡頂奇蹟就出現了,水泉坪似乎從天而降,陡然就出現在了你的面前,那一馬平川的水田,那鬱鬱蔥蔥的古柏,那小橋流水,那燕語鶯歌,會使你驚愕得目瞪口呆,更會使你疑心自己進了世外桃源。水泉坪呈東西走向,平平展展,坦坦蕩蕩。坪的兩側人口密集,樓房鱗次櫛比,家家有場,戶戶有院,家家戶戶的房頂上都架着天鍋(衛星接受天線),陣陣優美的旋律從家家戶花的窗欞中飄然而出。一條小溪穿坪而過,水質純淨,清澈見底,看似奔流,卻毫無聲息。溪水中有魚、有鱉、有螃蟹、有蚌殼,還有成群結隊的鴨子如一艘艘小巧玲瓏的龍舟在水面上緩緩移動。小溪的兩旁是青石壘成的堤壩,堤壩上楊柳依依,如煙似紗。一條公路傍溪而行,寬闊而又光滑的水泥路面一塵不染。白天,水泉坪人都各干各的事,黃昏降臨的時候,就扶老攜幼匯集在了公路上,或十人一堆,或八人一夥,或談國事,或話桑麻,或東家長、李家短的閒聊。一對對俊男靚女則乘機躲進那枝影婆娑的柳叢中,依偎在柳絲中的石凳上,談着不為人知的甜言蜜語。這時的水泉坪,十分溫馨,十分恬靜,南北兩側的電燈與河漢銀星交相輝映,令人嘆為觀止。

油菜花開的時候,是水泉坪最美的季節。成群結隊的蜜蜂嗡嗡嚶嚶,你來我往,忙着采蜜;養蜂人把蜂房一溜兒擺在公路兩旁,任蜜蜂進進出出、忙忙碌碌,人卻在帳篷內擺上棋盤逍遙搏殺;一陣微風吹過,花的海洋波浪起伏,堤壩垂柳隨風翻飛,陣陣花香撲鼻而來,令人陶醉而留戀忘返。到了夏季,水泉坪又變成了另外一幅景象,綠浪翻滾,碧波蕩漾。水泉坪人一隻手杵着竹棍,一隻手杈在腰間,兩隻腳交替地在稻棵間踩、蹂、搓、抹,為稻子除草。偶爾一隻青蛙從萬綠叢中跳起,闊嘴一張,一隻蚊蟲便到了嘴裡。然後,"呱呱"地歡叫幾聲,便無影無蹤了。當夜幕降臨以後,蛙鼓陣陣,流螢點點,給人一種寧靜而又深遠的感覺。最令人振奮的還是秋季了。稻子成熟了,一片金色。水泉坪人從水泉坪的四周開始,十人八人合用一隻拌桶,進行忙碌地收穫。老人和婦女揮舞着銀鐮將稻子緊貼着地皮割倒,碼成整整齊齊的小堆兒,男人們兩手一攏便把小堆兒抄了起來,然後悠到身後,劃出一道弧光,猛然甩打在拌桶里的木柵上,稻粒兒便象金瓜子一般脫落在拌桶里。這種脫粒的方式在水泉坪叫做拌谷。拌桶是長方形的,就象一隻長方形的喇叭,三面用曬席圍住,以免拌谷時稻粒兒飛出拌桶。拌桶的底部成拱形,安裝着兩根光溜溜的滑杆,輕輕一推,拌桶便象小船一般在稻田裡游弋。拌谷時一般都是兩個人一組,配合得十分融洽,十分默契,拌谷時的次數、輕重都大致相同,兩人配合起來的拌谷聲大致是嗵嗵--嗵嗵--嗵嗵--嗵嗵--嗵嗵嗵嗵嗵嗵嗵嗵,極有節奏,極有韻味兒。每到稻子成熟了的時候,水泉坪的拌谷聲便此起彼伏,匯成一曲豐收、喜悅、勝利和歡欣的交響樂。冬天的水泉坪也是美麗的,稻田裡被排去了積水,栽上了油菜。起壟時是用繩子牽過的,筆直筆直。遠遠望去,就象千萬條鋼軌等距離地排列在地上。壟上的油菜亭亭玉立,就象迎賓的儀仗隊,迎接着又一個春天的到來。[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