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民族盛會六月六(侯文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民族盛會六月六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民族盛會六月六》中國當代作家侯文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民族盛會六月六

六月六恰好一年過半,此時各種莊稼迅速生長,成熟在望,農人自然喜上眉梢。不管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就在六月六日約定俗成,形成節日。各地聯歡,熱鬧非凡。習俗多多,諸如半年節、洗曬節、蟲王節、曬秋節、天貺節、曬譜節、洗澡節、曬紅節、禾苗節、姑姑節、嫘祖節、嘗新節、趕歌節、花兒節、洗象節等等,過節用意在於:一是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二是期盼祛除晦氣,消災辟邪,祈求家人平安幸福;三是祭祀先祖,團結宗親,弘揚姓氏文化。

這天大早,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並吃一種麵粉糖油的糕屑食品,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說法。六月六,寺廟還時興施捨冰水、綠豆湯以及湯藥;而主婦們當天的飯食則準備清淡素食,諸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餅。但也有的地方卻「六月六,吃鴨子。」「六月初六,吃雞吃肉。」幅員廣大的國度,風俗不盡相同也是必然。一年已經過半了,又值麥收在即,正當輕閒之時,正如諺語所言「六月六看谷秀」,此時庒稼長勢正好。「六月六掛鋤鈎,請完大姑請小姑。」出閣的姑娘就回娘家,探視父母,匯報麥收年成年景和秋季莊稼長勢。除了父母「六十六,父母吃閨女家一口肉」那是必須之外,有道是「麥稍黃,妞看娘」,此日就是姑姑節了。這在漢人地區最為普遍,閨女女婿大多也都拿上一刀肉禮,這就有了「六月六,吃閨女家一刀肉」的說法,但不拘泥,也有的拿別的禮物孝敬父母。俗語曰:「丈母娘伺候女婿,為的是閨女。」女婿那是被岳父母當大客對待的,都是幾遍席地好好地招待。這天還是殺羊祭祀山神的日子,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宰殺山羯羊,煮上一鍋全羊,面對青山綠水,對酒當歌,其樂融融。這是多數地方的風俗人情。 由於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區域,習俗方式特點也不相同。

一是暴曬物品和作物。南方,此日是曬秋節,就是在房前屋後窗台屋頂掛曬農作物;寺院,則叫天貺節,就是在寺院翻檢暴曬藏經閣的經書和物品;曬譜節,就是後人暴曬家譜祭祖,教育後人勿忘根本;諺語曰「六月六,曬紅綠。」這就是曬紅節了,就是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暴曬衣物被褥書籍。這些都跟六月天容易連陰有關,意在暴曬,避免霉晦損爛。如果為老人準備了壽衣,也要在這一天拿出來曬。

二是洗滌沐浴身體和物品。水族則過洗澡節,就是成千上萬的人眾,此日齊聚溫泉洗澡;北京則喜歡過洗象節,就是給大象洗浴,如趕廟會,觀者如潮,寓意太平有象,萬象更新;朝野觀象,此時大象的戲水聲,觀者的訝嘆聲以及觀眾的吆喝聲,歡聲笑語連成一片,場面人聲鼎沸。而有些地方還在此日給狗和貓洗刷身體,叫做「六月六,貓兒狗兒同洗浴」,當然動物園今天更該講究衛生了。

三是祭祀人祖和祖先。嫘祖節,此日是人文始祖號稱蠶神、祖神和人文女祖的嫘祖結婚的日子,為紀念她為人類做出突出貢獻,人們定為節日,年年慶祝;而嫘祖故里新鄭則在此日舉辦嫘祖文化節;禾苗節就是農人舞稻草龍,捕抓蟲王,在農田或庭院焚香祭祀,用來祭祀田神上天;祈求天神保佑,五穀豐登。 四是結伴對歌賽歌,加強情戀交流,甚至定下終身。土族時興花兒會,就是萬人大聚會,青年男女賽歌,甄選佳偶;苗民則過趕歌節,就是男女結伴對歌;青海的青年男女,則喜歡過花兒節,他們成群結隊對歌賽歌,熱鬧非凡。

這些習俗有些跟傳說故事緊密相連。譬如「六月六,曬龍袍。」說的是乾隆皇帝巡遊揚州,路遇大雨,淋濕外衣,等待雨過天晴,曬乾再穿,此日正好是六月六,就有此說傳世。翻經節則跟唐僧西天取經有關,他取回的經書不慎丟落海里,他撈出來後,經過暴曬方才保存下來。而姑姑節則跟春秋晉國功臣狐偃和趙衰有關。狐偃曾跟隨重耳流亡國外十九年,受盡磨難,後來幫助重耳成為春秋五霸,封相後也是精明強幹,恪盡職守,功高志偉。但他卻居功自傲,一逢六月六壽誕,就變相受賄禮金,人們敢怒不敢言。其親家又是一塊流亡的同朝功臣趙衰,曾經多次直言勸諫;但狐偃還是我行我素,置若罔聞,甚至還當眾責罵了狐偃。趙衰羞憤交加,竟被活活氣死。其子怨恨岳父,籌劃借六月六岳父生日之際,準備大鬧壽宴,殺狐偃,報父仇。事先,他透露了刺殺計劃,就連臉上一紅一白的狐偃女兒也說:「連你我都恨他,何況外人?」但總歸是父女,念及父親的好處,親生女兒不能見死不救。六月初五,她就跑回娘家,泄露了機密。六月六一早,女婿發現夫人連夜逃跑,只能坐等狐偃收拾自己。但此時狐偃幡然醒悟,親赴女婿府邸,翁婿並馬回到相府。壽宴上,狐偃自我檢討,原諒並且當眾禮拜了女婿,兩相和好。從此以後,狐偃真心改過,翁婿關係親密。為了吸取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六都接回女兒女婿團聚,以後百姓效仿,應了消仇解怨、免災祛難的吉利。沿襲成俗,六月六後來也就叫姑姑節了。

至於很多少數民族在六月也有諸多類似節日,這說明全國各個民族是一家,早就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匯成一個民族團結的大家庭。傳統文化就是維繫國家統一的根本基石,沒有民族文化的國家,就是一團散沙,就會民族分裂。而中國幾千年來所以保持大體的國土區域,正是中華文化具有經久不衰的凝聚力。在此,我們還得感謝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優秀傳統在我國根深蒂固。[1]

作者簡介

侯文君,山東沂源人,中學退休語文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