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氈毛栒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氈毛栒子

中文學名:氈毛栒子

拉丁學名:Cotoneaster pannosus Franch.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薔薇目

科:薔薇科

屬:栒子屬

氈毛栒子(學名:Cotoneaster pannosus Franch.)是雙子葉植物綱、薔薇科、栒子屬的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

半常綠灌木,高達2米;枝條呈弓形彎曲,小枝細瘦,暗褐色,幼時密生白色絨毛,以後脫落。葉片橢圓形或卵形,長1-2.5厘米,寬0.8-1.5厘米,先端圓鈍或急尖,基部寬楔形,上面中脈下陷,微具柔毛或無毛。

分布於中國大陸的四川雲南等地,生長於海拔1,100米至3,200米的地區,見於荒山多石地或灌木叢中。

形態特徵

氈毛栒子為雙子葉植物綱、薔薇科、栒子屬半常綠灌木,高達2米;枝條呈弓形彎曲,小枝細瘦,暗褐色,幼時密生白色絨毛,以後脫落。葉片橢圓形或卵形,長1-2.5厘米,寬0.8-1.5厘米,先端圓鈍或急尖,基部寬楔形,上面中脈下陷,微具柔毛或無毛,下面密被白色絨毛,葉脈突起,側脈4-6對;葉柄長2-7毫米,具絨毛。

聚傘花序常具花10朵以下,多時可達21朵,直徑1-3厘米,長1.5-2.5厘米,總花梗和花梗密生絨毛;苞片線形,有毛,早落;花梗長2-3毫米;花直徑8毫米;萼筒鍾狀,外面密被絨毛,內面無毛;萼片三角形,先端短漸尖或急尖,外面密生絨毛,內面多數無毛;花瓣平展,寬卵形或近圓形,長3-3.5毫米,先端圓鈍,基部有短爪,內面基部微有柔毛,白色;雄蕊20,與花瓣近等長,花葯紫紅色;花柱2稀3,離生,約與雄蕊等長;子房先端有柔毛。果實球形或卵形,直徑7-8毫米,深紅色,常具2小核。花期6-7月,果期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100-3200米荒山多石地或灌木叢中。

分布範圍

產於中國四川雲南

繁殖方法

播種法繁殖,如種子不經處理,需1~2年方可萌芽;一般在常溫和低溫(3 ~5℃)的條件下沙藏各3個月,或用硫酸處理2小時後低溫沙藏3個月,播後可當年發芽。為保持優良性狀,多用扦插法繁殖。栽培容易,管理粗放。

病蟲防治

栒子抗性強,唯一嚴重的是火疫病,一種細菌性病害。病菌首先感染花、花序,然後是花枝、小枝,使其變成褐色,最後整枝被感染,全株變為褐色,枯萎死亡。火疫病傳染性非常強,應及時將受害枝條修剪、清除。

栒子常有蚜蟲、紅蜘蛛、大蓑蛾,蚧殼蟲和白粉病危害。

常見的病害有葉斑病。除加強水肥管理外,還應適當稀植。如有病害發生,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施進行防治。[2]

主要價值

栒子果實大多為紅色,但種類不同,色彩變化較大,從黃色到黑色,色彩紛呈,其果實是鳥類和其他一些野生動物的食物,茂密的分枝還可給動物提供蔭蔽的棲息地。本屬植物多在春天開花,花期4月底到6月,花富含花蜜和花粉。[1]

本種提示

氈毛栒子和西南栒子 C. franchetii Bois 很相似,主要異點在於後者葉片上面幼時毛茸較多,葉柄稍短,花瓣直立,果實桔紅色,常具3小核,可以區別。

又與華中栒子C. silvestrii Pamp. 比較,後者葉片較薄,葉片下面絨毛較少,花葯黃色,果實常具1小核,也易識別。

參考文獻

  1. 氈毛栒子,北城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