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毛霉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毛霉屬毛霉屬(Mucor),單細胞黴菌,毛霉屬隸屬於毛霉目,其菌絲白色,腐生,極少寄生。毛霉的生活史有無性和有性兩個階段,黴菌分解蛋白質能力強,常用於製作腐乳和豆豉,有的種用於生產檸檬酸和轉化甾體物質。毛霉屬包含約50個已確認的種,多個種分布廣泛,具有相當重要的經濟意義(Zycha et al. 1969, Schipper 1978,Domsch et al. 1980)。然而,只有少數耐熱種具有醫學意義,人類感染的報道也很少。報告的大多數感染都是由M.circelloides(卷枝毛霉)和類似的物種引起的,如M.indicus(印度毛霉)M. ramosissimus (多分枝毛霉)M. irregularis (不規則毛霉)和M.ambimorum(兩棲毛霉)。然而,M.hiemalis(凍土毛霉)M.racemosus(總狀毛霉)也有作為病原菌的報道,但是因為它們不能在32℃以上的溫度生長,這使人們懷疑它們作為人類病原體的合理性,它們的致病作用可能僅限於皮膚感染

主要特點

毛霉目具有球形、較大的孢子囊,無囊托,有明顯的囊軸和囊領。囊領位於囊軸的基部,可見於孢子囊孢子散開後。[1]

形態描述

菌絲髮達,分枝成蛛網狀,白色,無假根。孢子囊黑色,在孢囊梗頂端形成。廣泛分布於土壤、堆肥及水果、蔬菜和各種澱粉性食物上, 接合孢子的形成(異宗配合) 常引起霉腐變質。大都能產生澱粉酶、蛋白酶,在酒麴中為糖化菌,使澱粉糖化,也是製作腐乳、豆豉等食品的主要菌種。如高大毛霉(.mucedo)、總狀毛霉(.racemosus)等。 菌落快速生長,絮狀到絨毛狀,白色到黃色,逐漸變成深灰色,同時伴隨着孢子囊的形成。孢囊梗直立,單獨或分枝,頂端形成大的(直徑60-300μm)球形孢子囊,其內產生孢子囊孢子,無囊托,具有發育良好的內生囊軸。在孢子囊孢子散開後,在囊軸的底部通常可見明顯的囊領(孢子囊壁的殘餘物)。孢子囊孢子透明,灰色或褐色,球狀到橢圓形,壁平滑或有輕微的突起。可形成厚壁孢子和接合孢子。[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