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母親的自行車(王陸斌)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母親的自行車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母親的自行車》中國當代作家王陸斌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母親的自行車

父親總抱怨母親太笨,不會騎電動車。

可對於母親日漸枯槁的身軀來說,自行車才是承載她一生,幫助她與時間賽跑的忠實朋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結婚的三大件: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母親跟父親結婚時,沒能擁有一樣,但命運卻並未因為這些東西的缺失,在以後的日子裡給予她額外的關照。

母親的第一輛自行車是鳳凰牌的 26 圈,據說是父親此生送給母親唯一的禮物,四百多的價格是父親在外倒賣藥材賺來的差價,也算得上家裡面當時最值錢、最珍貴的一個大件。

因為後輪擋泥板上的鳳凰圖案格外醒目,作為整輛車獨一無二的標識,無形中又代表了擁有者的身份和地位,既是時代的載體,亦是身份的象徵。

母親並沒有什麼顯赫的身份地位,一輩子都是農民,也從未覺得騎上那輛鳳凰牌自行車高人一等。但印象中,母親在那輛車上挺胸抬頭、氣勢昂昂,無論風吹雨打,從來都是驕傲的面對。

鳳凰牌自行車陪伴母親走過了九個春夏秋冬,直到千禧年的到來,那輛車才正式退休。

對於母親來說,除了家裡的大狼狗,這輛自行車是出力最多的家人,它見證了母親熱情奔放、無悔的青春,連接了母親對外祖父、外祖母無限的的思念,也承載了母親對我和姐姐深沉的愛。

母親的第二輛自行車是二手的,是遠在外地的四伯幾經折騰運回來的,雖然不像鳳凰牌26圈自行車那樣英姿颯爽,但母親也並未讓它黯然失色。如果說第一輛自行車的光鮮亮麗,承載着的是母親的青春,那這輛車的飽經滄桑,更像是壯年的母親,生活的重擔為母親的餘生定下了苦澀的基調。

這輛車修補的次數最多,鏈條換了三次,輪胎補了又補,車漆噴了一層又一層,直到全部腐蝕掉。

儘管這輛車是母親生活操勞過度的象徵,但在我的記憶中,又是充滿無盡的甜蜜。

那時候母親常帶我去看外祖父、外祖母,每次傍晚回家的路上,我必然會坐在車大樑上睡着,總覺得那條回家的路漫長無比。母親擔心我感冒,每次都會很溫柔的叫醒我,時至今日,仍然覺得那是最溫柔聲音

後來我也到了能騎自行車的年齡,於是,母親的第二輛自行車也漸漸淹沒在塵封的記憶中。

第三輛自行車是新式女款自行車,那時的自行車市場已發展到頂峰,人們不再過於追求品牌,更看重的是樣式和性價比。

那輛自行車騎了不過三四年光景,絢爛的橘黃色車身對母親來說,中看不中用,相比於外在的華麗,母親更在意的是實實在在的現實生活,一路狂奔在生命中的母親已失去了最初的激情,同時也失去了自己

母親的第四輛自行車是父親從二手車販子那裡淘來的,花了四十塊錢,意外的是,這輛車母親騎了好多年。只是對母親來說,一夜之間長成大人的我,也間接提醒着母親,此生,再也無法載我。

後來電動車代替自行車成為了時代演進的又一標誌產物,汽車也開始走進千家萬戶。母親對於這些毫不艷羨,之後又換了幾輛自行車,都是父親淘來的二手貨。那幾年我離家在外,具體的模樣也如過眼雲煙,並未在我的腦海中停留過長時間

但始終不變的是,自行車就像母親一生的朋友,任時代更迭,無一物可以替代。

如今,母親的自行車后座上多了一個看似搖搖欲墜又無比堅韌的兒童座椅,但母親的膝蓋也已無力蹬踏。

母親一步一回頭,柔軟的眼神,是對外孫的疼愛,更是對過往歲月的唏噓與惆悵,再無不顧一切、向前衝鋒的激昂與堅定。[1]

作者簡介

王陸斌,九零後新晉自由撰稿人,本科學歷,中共黨員,熱衷閱讀文學作品,赫爾曼·黑塞、史鐵生忠實粉絲,從事公益行業,有五年多海軍從軍經歷,日常以撰寫紀實類散文和短篇小說為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