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死亡天使蘑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死亡天使蘑菇

中文學名:雙孢鵝膏菌

別稱:死亡天使蘑菇

門:真菌門

綱:傘菌綱

目:傘菌目

科:鵝膏菌科

屬:鵝膏菌屬

死亡天使蘑菇(Amanita bisporigera)是一種含有致命毒素的真菌,學名雙孢鵝膏菌,一般分布於北美東部南部至墨西哥的針闊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但在北美西部很少發現;也被發現在哥倫比亞的松樹種植園。蘑菇有白色的光滑菌蓋,直徑可以達到10cm;菌柄長8-14cm,粗2-5cm;有菌托較厚呈苞狀。 死亡天使含有鵝膏毒素,可抑制RNA聚合酶並干擾各種細胞功能。中毒通常始於肝和腎,2天內可致人於死地。[1]

形態特徵

子實體中等大,純白色。菌蓋邊緣無條紋,中部凸起略帶黃色,直徑6-15cm。菌肉白色,遇KOH變金黃色。菌褶白色,離生,較密,不等長。菌柄有顯著的纖毛狀鱗片,細長圓柱形,長8-14cm,粗1-1.2cm,基部膨大呈球形。菌托較厚呈苞狀。菌環生柄之上部或頂部。孢子印白色。孢子無色,光滑,近球形,7-10μm,糊性反應。整體乳白或褐色,菌蓋寬大且厚,菇柄似魚鱗狀,較細長。
菌體白色,菌蓋中央略微突起,菌柄有鱗片。菌蓋寬6~15厘米,圓錐形至鐘形,後平展,中央凸起,濕時表面有粘性,干時有光澤,有時中央略帶黃色,光滑。菌肉白色。菌褶白色,離生,密。菌柄長8~14厘米、粗1~1.2厘米,白色,有顯著鱗片、近柱形。基部膨大呈球狀。菌環生在柄的上部,白色,膜質,下垂,不易脫落。菌托白色,苞狀。孢子印白色,孢子近球形,無色,平滑。生長季節:夏秋季在板栗樹下或雜木林中地上單獨或散在生長。

毒性

死亡天使含有的鵝膏毒素,可阻止細胞的新陳代謝,從而殺死細胞;中毒症狀通常表現於肝和腎,幾天之內可致人於死地。這種白色的蘑菇是分布於北美大陸的最常見毒蘑菇品種amanita屬里的一種,看起來為可食蘑菇,實質吃一兩口即可要人命!死亡率達20-30%,在兒童則更高達50%。
首次被報道的誤食死亡天使蘑菇而導致中毒的事件是在墨西哥聖安東尼奧附近。1957年,一個農場主,與他的妻子還有三個孩子食用了這種蘑菇,最後只有農場主本人活了下來。死亡天使蘑菇的中毒特點有以下幾個階段:
1.潛伏期。無症狀期為食用後6到12小時,這個階段基本沒有異常反應。
2.毒素進入胃腸道的階段。在攝入後6到16小時,會有腹痛、爆發性嘔吐、腹瀉,症狀持續時間可達24小時。這可能會導致脫水、電解質失衡和休克。這些症狀可能會與其他中毒症狀相混淆。
3.毒素進入細胞。在攝入後24到48小時,會觀察到肝功能受損的一些症狀,如黃疸、低血糖、酸中毒或出血。之後,凝血酶原中的氨指數增加,肝性腦病和腎功能衰竭出現。

習性與分布

夏秋季在闊葉林地上單生或散生。
與其他同屬鱗柄白鵝膏一樣,死亡天使蘑菇也被認為是與樹木形成共生關係。真菌的菌絲生長在樹木根部周圍,吸收樹木的水份、營養等,同時幫助樹木更好的吸收土壤中的養分。這種蘑菇往往出現在夏季與初秋的混合針葉林和落葉闊葉林中。常見於北美東部,北美東部罕見;廣泛分布於加拿大,延伸到墨西哥;在哥倫比亞也有發現。中國吉林廣東北京四川等地的濕潤山林中也有分布。

致死事件

此菌被稱做「死亡天使」。其毒性很強,曾在北京、四川等地發生過中毒,死亡率很高。含有毒肽及毒傘肽毒素。中毒症狀同毒鵝膏菌、白毒鵝膏菌。與可食的白托鵝膏菌相近似,但這後種無菌環,菌柄基部不膨大呈球形,菌托較大,與柄基部多分離。此種可與栗、高山櫟以及松等樹木形成菌根。死亡天使蘑菇是最常見的致命蘑菇之一。人們很容易將白色的死亡天使與可食用的草菇和洋蘑菇混淆,從而誤食中毒。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