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武威大雲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武威大雲寺,位於武威市涼州區東北隅,原為前涼國王張氏的宮殿。東晉十六國時前涼張天錫始建,原名宏藏寺,唐武則天天授元年(690)改名大雲寺,西夏稱護國寺北宋景德年間及明代日本僧人志滿曾維修。[1]

大雲寺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歷史悠久,規模宏偉,是聞名遐邇的佛教古剎,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鐘樓為大雲寺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清代重建,建於磚砌墩台上周圍繞廊,重檐山頂,五踩作斗拱。整個建築挺拔俊秀,高聳入雲,歷經維修,保存完好。對研究建築史和工程技術有重要價值,鐘樓內懸唐鍾一口,現為國家一級文物。造型雄偉,聲音宏亮,充分體現了當時工匠們的高超技藝。保存較好,對研究大雲寺歷史和鑄銅工藝有重要價值。

每逢日出時分,霞光萬道之時,自西向東仰觀大雲鐘樓,見巨鍾通體被朝霞煨成紅色,四周透出道道金色瑞光。此刻,登上鐘樓擊鐘,鐘聲轟然,響徹雲霄。

中文名稱: 大雲寺

地理位置: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占地面積: 1萬平方米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古鐘樓及唐鍾

文保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展歷史

大雲寺,始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原為前涼國王張氏的宮殿。

涼王張天錫昇平年間,舍宮置寺建塔,命名為宏藏寺;

唐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天下諸州各置大雲經,遂改為大雲寺,後又改名為天賜庵;

西夏時,改名為護國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夏碑,即《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即為1094年為重修寺院感通塔而立;

北宋景德年間維修;

明洪武十六年(1383)日本僧人沙門志滿遠渡重洋,專程來涼州朝拜大雲寺,並主持募化重修;

清嘉慶十五年(1810)寺內發現著名的《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即《西夏碑》;

明、清時期大雲寺香火不斷,遊人眾多,是涼州有名的遊覽勝地。

1927年4月23日武威發生8級地震,大雲寺遭到嚴重損壞,唯有寺內的古鐘樓巋然獨存;

1980年在鐘樓後空地搬遷了建於明代正德元年的火廟大殿和原山西會館的清代建築春秋閣及兩廊,使之相得益彰,更為壯觀,與古鐘樓組成今日大雲寺規模。

主要景點

古鐘樓上懸有大雲銅鐘。此鐘體積較大,聲音洪亮,形狀古樸精美,是罕見的古代鑄造藝術珍品。從鐘體造型和所飾圖案分析,為唐代遺物。鍾呈黃色,通高2.4米,下口徑1.45米,厚12厘米,重約5噸。

鐘體上飾有圖案3層18格。分上、中、下三部分,每部分又分6格。最上層飾飛天,頭戴花冠,耳飾明月,上身袒露,下着長裙,彩帶纏身,手托果盤,作翩翩飛翔狀,線條豐滿流暢;中層飾天王力士,威武有力,手持武器各異,頭戴塔耳帽,身穿盔甲,騎坐夜叉,旁立兩個小鬼,赤身短褲,神態各異,生動傳神;最下層飾龍,五彩雲紋,現已磨損不全。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1年)《重修大雲寺碑記》稱此鍾「若銅、若鐵、若石、若金,兼鑄其中,真神物也。如響震之,則遠聞數千里,發人深省,為郡脈之一大助也。」

每逢日出時分,霞光萬道之時,自西向東仰觀大雲鐘樓,見巨鍾通體被朝霞煨成紅色,四周透出道道金色瑞光。此刻,登上鐘樓擊鐘,鐘聲轟然,響徹雲霄。大雲鍾是涼州人心目中的神鍾,每逢農曆傳統節日如正月十六、五月端五,眾多遊人登上古鐘樓,放眼涼州全景,敲擊神鍾,祈求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所獲榮譽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點

鐘樓為二層重檐歇山頂,高12米,下層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外檐用重翹五踩斗拱,內懸唐鍾一口。唐鍾合金鑄成,獸頭鈕,覆缽狀,敞口,鍾邊出六牙花。通高2.4米,下口徑1.45米。鐘身分三層,各分6格鑄圖案花紋。每兩格之間欄內飾忍冬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