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武侯祠里(張春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武侯祠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武侯祠里中國當代作家張春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武侯祠里

年少時讀三國,看到諸葛亮出師未捷功敗垂成時,總是唏噓不已。有時輕狂,甚至恨自己晚生了千多年,不然,或許可以同他一道,把三分的天下,統一成漢家的錦繡山河。

而今,站着他的塑像面前,品讀着「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與?君子人也;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吾見其心」的楹聯,忽然沒有了如絲如縷的思緒,忽然沒有了氣沖霄漢的豪情,忽然沒有了年少無知的張狂;油然而生的,卻是幾許的遺憾,和淡淡的哀愁。

聽不到黃鸝婉轉的輕啼;回首能看到,映階的碧草穿越了千年的光陰,仍茁壯而頑強地從路旁青石的縫隙里擠出來,蒼翠的柏樹依然挺拔俊俏,昂揚高大的蘇鐵也不甘寂寞地作張牙舞爪狀,襯托的這緬懷武侯的廟宇更加得肅穆、偉岸。如簇的遊人,或走馬觀花,把目光停留在入畫的美景;或若有所思,步履蹣跚,仿佛看見了當年的鐵馬金戈,走進了諸葛武侯的內心深處。

風華正茂、揮斥方遒的諸葛孔明,僅僅是因為劉備求賢若渴、茅廬三顧,才把畢生的精力和一腔的熱血,來報答知遇之恩嗎?他的內心,果真如同他在《出師表》里寫的那樣,「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嗎?他的眸子裡,從來沒有流露出指點江山、封侯裂土的渴望嗎?

應該不是的。不然,在似火的青春、如歌的歲月里,在那個夢醒後恬淡如水的空暇里,他怎麼會自負而又平靜地吟哦起「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的詩句?

其實,面對窗外溫煦的落日,觸摸着拂面而來和諧的春風,諸葛亮早已看到自己的未來和前方的路。這條路,需要用忠誠、堅韌慢慢走下去。為此,他骨子裡負起了太多和太偉岸的理想,他內心裡承繼了家國天下太重和太秉實的情懷,他腦海里鑄就了太堅毅和太忠誠的使命感。這信念,這情懷,這抱負,濃稠而剛烈地伴隨了他雄渾但殘缺的一生。對家庭,他要求孩子用寧靜的內心、淡泊的生活,來求學立志,修身養德,成為像他一樣的謙謙君子、國之棟樑。對國家,他不滿足於偏安於一隅,三分的蜀國,用心血和汗水內求政治的清明、外報一統山河的夙願,始終念念不忘「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的豪情,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拼殺、奮鬥。當生命里最後的一絲光耗盡在五丈原時,也許,他的內心是孤寂而苦澀的;聊以欣慰的,是支撐他這麼多年的忠誠為民、精忠報國的家國天下的情懷可以永遠傳繼。他肯定感覺到了,他的子孫後代也有同他一樣忠誠報國的品德素養;他造福過的那片土地上的蒼生對他念念不忘;他的廟宇和那位把他當成知己的君王一起矗立。

如今,武侯祠旁,風景依然如舊:蜀山青翠如洗,沒留下任何當年的哀愁;江水千里如畫,還在無言寂寂長流。站在廟宇內,能看到的,是他風流倜儻、激昂慷慨的模樣。讓人念念不忘的,是他堅強果敢和強大的內心。走進他的內心,也就真正讀懂「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那廣為流傳的楹聯。[1]

作者簡介

張春彥,山東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