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義縣泉溪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武義縣泉溪鎮為一地名,在我國浙江省、湖南省和湖北省都有同名鄉鎮,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鎮存在差別。2015年根據金華市市政府公布的擴容名單,武義縣泉溪鎮新晉為金華市市級中心鎮。 [1]
中文名: 泉溪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
地理位置: 位於武義縣東部
面 積: 87.26 km²
下轄地區: 轄石獅、何家坪、劍山
政府駐地: 浙江省武義縣泉溪鎮
氣候條件: 中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9434人(2017年)
著名景點: 水碓周窯,水簾亭瀑布
目錄
位置
泉溪鎮,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東部,東與桐琴鎮交界,南與新宅鎮及縉雲縣新川鄉連接,西北與熟溪白洋街道相依。鎮政府所在地泉溪,距縣城6.5千米,以駐地得名。該鎮交通便捷,武永公路貫穿鎮區,金溫鐵路、高速公路境北經過,43省道(武永二線)已於2005年9月建成通車,並有泉溪至深塘,東皋經西陳、夏加畈至縉雲,西項至車蘇等公路。
組成
泉溪鎮於1992年5月由泉溪鄉與項店鄉合併而成。原泉溪鄉轄區建國前曾為泉溪里、曲湖鎮、集賢鄉,1950年建政曲湖鄉,1956年為華賢鄉,1958年屬國慶(桐琴)大公社,設泉溪、葉牆頭二個管理區,1961年並建泉溪公社,1983年設立泉溪鄉。原項店鄉轄區1950年建政時分屬白峰鄉、清溪鄉,1956年為大峰鄉,1958年併入國慶(桐琴)大公社,1961年建立項店公社,1983年設立項店鄉。全鎮總面積87.26平方千米,94個自然村,39434人(2017年)。
1987年1月,武義縣人民政府批准境內項店鄉加豐、董源坑、盛嶺下、大王嶺、黃長崗、黃壇、豐溪、里念坑、瑤村、麻田、清溪、倉部堰、西陳、華山(今白革)、蘭芝、茆角、朱門18個行政村被為革命老根據地村。
主要史實
1927——1929年,在中共武義南區區委的領導下,組織農民協會進行「二五」減租和秋收暴動。1930年初,成立武義南營紅軍,進行革命武裝活動。1936年4月,粟裕同志在加豐(夏加畈)、千丈岩等地恢復革命根據地。
1987年5月,金華市人民政府批准項店鄉為革命老區鄉。1992年項店鄉併入泉溪鎮後,泉溪鎮沿襲為革命老區鎮。
鎮名來歷
泉溪鎮境內水資源十分充足,溪流主要有武永江和清溪江。唐昭宗年間(889~904),由鄉民徐?在清溪江創建了倉部堰。徐?官至倉部侍郎,故名倉部堰。直至建國以後,灌溉面積仍有2000餘畝。自興建清溪口水庫後,涵瀛淹於庫底,其明渠成為水庫渠道。現境內有大小水庫200多座。因此地的泉水、溪水特別多,而且水質清澈甘甜,故稱之為泉溪鎮。鎮於1992年由原泉溪鄉和項店鄉合併而成。
地理氣候
泉溪鎮南部峰巒疊嶂,地勢高峻,與新宅鎮交界的老鷹窩尖,海拔972米,為境內最高點。北部低崗淺丘延展,中北部為平原。整個地形高丘與平原相間,武義江及支流兩岸,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湖塘棋布,河道縱橫。武義江流經鎮境。發源於境內大王嶺的清溪水,向北流經清溪口水庫、楊村、劉宅至東皋匯入武義江,流長17千米。尚有車蘇坑、從和尚塘里北流經山方、何村,由湖沿注入武義江流,長7.8千米。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7℃,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無霜期約245天
發展情況
境內有清溪口、陳潘塘、定坑等大小水庫57座,總蓄水量1687萬立方米,其中10萬立方米以上7座,蓄水1542萬立方米。清溪口水庫總庫容量為1390萬立方米,是我縣較大水庫之一,配套乾渠2條,支渠12條、電灌渠2條,全長69.4公里,灌溉良田1.9萬畝,年發電量140萬千瓦/時。
泉溪鎮現有耕地面積1164公頃,其中水田1132公頃,占97.3%,山林地2410公頃。地下螢石礦藏較為豐富,大塘口曾設有縣礦山公司礦區。
泉溪鎮為新興工業鎮。改革開放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支柱產業,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改善。2005年與1986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由2209萬元增加到155919萬元,增長70.6倍;農業產值由1233萬元增加到8025萬元,增長6.5倍;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51%下降為5%,工業產值則上升為占95%。
農業
泉溪鎮是武義縣的主要產糧區之一,也是省毛竹林生產基地。稻穀、小麥、油菜為主要糧油作物。由於工業發展和種植結構調整,傳統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有所下降。2005年與1986年相比,糧食種植面積由25966畝減為18071畝,總產量由13671噸降至7233噸。
蔬菜:2003年瑤村片的蔬菜基地建成,2004年麻田、董源坑、清溪幾個村反季節的四季豆等高山蔬菜640畝,全鎮種植檳榔芋160畝,其它蔬菜面積3150畝,總產值達790萬元。筍竹兩用基地1500多畝。王山頭村為草莓種植專業村,2005年草莓種植150餘畝。
蠶桑:為泉溪鎮傳統產業。20世紀60年代,上灘、麻蓬、下宅口等村就開始沙灘種桑室外養蠶。80年代初,鄉辦泉溪絲廠創建,開始大面積種植桑園。90年代中期,桑蠶種養與蠶絲加工一度成為泉溪鎮的支柱產業。1994年,全鎮桑園面積3843畝,餵養蠶種10798張,蠶繭產量404噸,占全縣繭產量的35%。後因絲價下跌及工業污染,桑繭大減,2005年全鎮剩有桑園面積633畝,蠶繭產量55.8噸。食用菌:1984年,車蘇村青年李明焱露天搭陰栽培代料香菇成功,並將技術推廣給村民,致力發展生產。1987年,代料香菇栽培被列為縣「星火」計劃項目大力推廣,車蘇村被定為食用菌開發示範村。70%的村民從事生產,年產值達600多萬元,獲利400多萬元。1991年全村發展菌種5百多萬袋,產鮮菇4500多噸。1994年李明炎創立武義縣金星食用菌公司和武義縣真菌研究所,相繼研發推廣高溫香菇、巴西蘑菇、鐵皮石斛等產品。現代,為保護森林資源,在當地政府引導下,食用菌產量有所下降。車蘇村民仍在栽種高、低溫香菇、平菇等食用菌,為他們主要的經濟收入。
西瓜:西瓜早在泉溪鎮山方、客塘、何村等村生產,六七十年代肩挑手推運往永康、武義縣城出售,延種至今。2003年麻蓬村引進溫嶺農民栽培大棚西瓜150畝,產瓜5茬以上,畝產4千公斤,畝利潤5千多元。2005年,西瓜種植面積1069畝,產量達2342噸,現已在全鎮推廣。
茶葉:七、八十年代開荒植茶,成為低丘陵地種植的主要產品,地處山區的白革、麻田、清溪等村大力發展茶園,為當地村民一大收入。2005年全鎮茶園總面積2753畝,採摘面積2635畝,茶葉總產565.3噸。
土地整理:2001年冬在湖沿村進行農田土地平整試點,挖溝修渠、鏟高填底、規範田塊。經過4年努力,全鎮平整土地14000畝,實施了土地田園化。 養殖業:2005年全鎮農業產值中養殖業占45%。以養豬為主。改革開放後,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類需求增大,養殖戶相繼引進杜洛克、漢普夏、皮特蘭等優質豬種。飼養量和產值均有較大提高。劉宅村為養豬示範村,年出欄數200頭以上有10多戶、全村年出欄數3600餘頭,年收入達360萬元。2005年與1986年相比,全年飼養量由5310頭增加到42852頭,產值由306萬元增加到2486萬元,均增長8倍。雞、鴨等禽的養殖量也較大,2005年,雞41萬羽、鴨3.8萬羽。
工業
70年代初,泉溪鄉工業企業有:一家擁有2台中型拖拉機和部分零配件的農機站;一家擁有1台車床和1台沖床的農機廠;大塘口螢石採礦隊。
80年代,鄉辦企業開始興建,泉溪鄉的絲廠、綢廠、汽酒廠、飼料廠、塑料廠、華瑩製衣廠,項店鄉的武義鋁合金廠陸續創辦。位於金岩山的泉溪絲廠1982年1月建成投產,1983年7月經省計經委批准,列為省定點企業,更名為「武義絲廠」,其生產的「白廠絲」為部優質產品。1991年,職工500多人,年產值實現1288萬元,利潤170萬元。採礦隊變為「泉溪公社砩礦」,在大塘口大平崗豎井兩口採礦,選礦一處,職工45人,年採掘量2.54萬噸,年產塊精礦4900噸。項店鄉西陳村的武義鋁合金廠創建於1988年,生產鋁合金錠、銅棒,是市重點骨幹鄉鎮企業。鄉辦企業成為當時鎮工業發展的主體,1993年,全鎮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億元。1997年,王山頭村兩委利用該村閒置的荒灘出讓、招商引資、永康商人呂世明投資14萬元創辦泉溪五金鑄造廠,為武義縣最早引進的外地企業。第二年,又有10多家企業來該村落戶。1999年,武義縣政府將其列為永武工業走廊工業小區。此後在當地政府引導下,個體私營企業在全鎮遍地開花,形成了王山頭——茆角、泉湖、金岩山三個工業功能區。2005年末止,全鎮有工業企業503家、從業人員8437人,工業總產值144979萬元,利潤總額9443萬元,實交稅金4413萬元。
農副產品加工:2005年全鎮有各類加工企業96家,以飼料加工和茶葉加工為主。
飼料加工:80年代泉溪鄉創鄉辦飼料加工廠,加工豬、雞、鴨等顆粒飼料。2005年已發展到10多家,當年全鎮飼料加工業產值580萬元,利潤100萬元。其中,畜王飼料公司2004年產值120萬元,飼料銷往金華市各縣。
茶葉加工:全鎮2700多畝茶園,過去鮮葉採摘後多為手工烘揉製做茶葉,生產效率低。現代已改為委託使用自動烘乾機作業的加工點加工製做。2005年全鎮有專業茶葉加工點30多家。
五金機電:該產業起步於1996年,開始多為製造爐頭、鋁錠等初級產品的小企業,經多年發展,現代形成一個涵蓋園林工具、汽摩配件、機床製造等高技術含量產品的企業群。2005年全鎮共有五金機電企業120家,總產值113119萬元。其中麥克園林機械公司,生產園林工具,2005年產值11371萬元,實交稅金505萬元。曙光實業公司,製造汽摩配件,2005年產值5820萬元。
運動休閒:80年代已有泉溪企業涉足這一領域,生產製造一次性塑料杯、文具用品、衛生潔具等產品,現代以生產保溫杯、滑板車、開瓶器、電動車等為主。2005年,有該類企業185家,從業人員3158人。其中保康日用品公司生產保溫杯,2005年產值16740萬元,稅金1031萬元;阿波羅休閒用品公司,主要生產滑板車,2005年產值11634萬元,利潤217萬元;中潤公司生產開瓶器,2005年產值9198萬元。
來料加工:主要加工是聖誕服裝、扣針、鋼扣、傘配件等,2005年全鎮共有加工企業80多家。聖和工藝品公司從事聖誕服裝加工,下屬加工戶70多家,從業人員220人,2005年年收入達164.1萬元。武義縣晴雨傘生產企業較多,有相當一部分加工企業從事傘骨等配件加工,2005年全鎮傘配件廠10多家,產值530萬元。
鎮區建設
泉溪村為鎮政府所在地,設有信用社、郵局、糧站、鎮中心衛生院、文化站、廣播電視站、鎮中心小學、鎮成人技術學校、中心幼兒園,汽車加油站等配套設施。
集市街道:明正德元年(1506),武義已有「七行八市」,泉溪為八市之一。1983年4月23日泉溪重新開市,市日為農曆的逢5、10日,市場面積3520平方米,設有禽畜市場、小百貨、竹木交易和蔬菜市場,每逢集日,貨物雲集。
1991年,清泉街路面加寬,水泥硬化為商品街,武永公路橫穿鎮區,一街一路兩旁,商行店面,樓房林立,物品種類繁多,市場交流興旺。
1996年,拓寬鎮政府前的勤政路,鎮區有清泉街、泉絲路等13條;江西巷、珠泉巷等14條,故稱「十三街十四巷」。2005年,勤政路延伸工程立項建設。建成後鎮區將與武永二線、金岩山工業功能區連為一體。
郵電通訊:郵電大樓建於武永公路和勤政路交叉口,交通便捷,1992年開通程控電話,1999年在農村全面鋪開,初裝電話1065門,2005年有固定電話3850門,占總戶數的70%。郵政儲蓄,成倍增長;報刊通信,及時快速;手機移動通信,也已在全鎮普及。
村莊整治:2000年4月,全鎮範圍內建立村巷路牌門牌,村名巷牌93塊,路牌199塊,家戶門牌5905塊,規範村莊。官田村從2003年9月開展以「小五化」為主要內容的村莊整治工作,改善村居環境,成為縣村莊整治的金華市全面小康示範村、省綠化示範村。湖沿、王山頭等村的村莊整治也相繼開展。與此同時,康莊工程全面實施,通往各村的大道已基本實現路面硬化。
人民生活
隨着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05年農民人均收入4138元,較1986年增長8.7倍。農村信用社居民儲蓄餘額8300萬元。
鎮村農民住宅以磚混結構樓房為主發展,式樣新穎,裝潢考究。電視機、電冰箱等日用家電已在農戶中普及。
該鎮大部分行政村有公交班車通達。2005年全鎮輕便、二三輪摩托車保有量3920輛, 為農民主要交通工具。部分先富家庭已購買小轎車。
教育科技
泉溪鎮教育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南宋建炎年間,理學名儒鞏庭芝從山東須城遷來武義南鄉(今泉溪鞏宅村)居住,以所學教育武義人士。鞏湘、鞏豐、鞏嶸緒後代,皆為著名文人。
1958年至1959年,辦農業初級中學兩所:華賢鄉農中(校址:葉牆頭殿、鞏宅護國寺)、西陳農中(王元村禮堂)。
1956年秋,辦農業高中兩年。馬加壽任校長,校址:鞏宅護國寺。
1968年在泉溪小學內辦普通高中一屆。
2000年,縣級教育強鎮驗收合格。2001年市級教育強鎮驗收合格,2004年省級教育強鎮驗收合格。
小學:泉溪小學、瑤村小學創建於20世紀20年代,歷史悠久。1969年,村村辦小學,1999年,撤併村小,留泉溪、江山、王山頭、項店、瑤村5所完全小學。
1991年加拿大籍華人王昌真先生捐資人民幣100萬元建瑤村小學「介夫樓」一幢。香港沈炳麟先生捐資人民幣59733元建項店小學「慶同樓」一幢。
2005年,泉溪鎮現存泉溪、項店、王山頭三所小學,在校生1257人,教師73人。泉溪小學電教設備齊全,擁有計算機30台。
初中:1968年,建泉溪、江山、王山頭、西陳、瑤村5所初級中學。
1980年,撤併為泉溪和項店兩所初中。1992年,兩所初中共有18個班級,844名在校生,64名教職員工。
泉溪初中,於1990年建三層教學樓一幢,建築面積1217平方米;1998年再建16個教室4層教學樓一幢;2000年建造4層師生宿舍樓,建築面積2725平方米。
1999年秋,項店初中併入東皋中學。
2005年秋,泉溪初中併入東皋中學。
成人教育:鎮成人技術學校創建於1986年12月,為本鎮培訓農村各類技術人才,多次被評為縣、市、省級先進集體。現為省二級成人技術學校。
幼兒教育:全鎮現有幼兒園(班)11所,幼兒基本入園。鎮中心幼兒園在園兒童250人,幼教員工11人。
科技:1990年5月,車蘇村青年李明焱被國家科委選送到日本北海道富良野國際農業技術交流中心研究深造。
2003年,鎮科協邀請省農科院鄭雲林教授、梅金松專家,來鎮上培訓課進行技術指導,並現場察看梨園、葡萄、蔬菜的病蟲害情況。
2004年,麻蓬村引進大棚西瓜栽培,為武義縣科技計劃項目:西瓜8424品種,早熟栽培技術研究,省農科院技術指導,縣農業局、鎮農業服務站技術實施,縣撥款2萬元支持該項目開發生產。
文化衛生
1974年建立泉溪公社文化站,1983年建立項店鄉文化站,1998年兩鄉合併成立泉溪鎮文化站。
1970年,採用自籌公助辦法,成立公社廣播站。至今通村率達100%,通響率達95%。1995年光纜開通,有線電視分四期進行,現代全鎮開通,用戶4100戶。
電影放映隊1975年12月建立,1999年9月終止。
1973年組建泉溪公社衛生院,1992年西陳衛生院併入,成立泉溪鎮中心衛生院。1998年評為一級乙等醫院,占地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1966平方米,有醫務人員22人,病床8張。設有內、外、中醫、婦產、X光放射、B超、化驗、注射、急診、住院等科室。下設西陳、王山頭、泉三3個衛生服務站,14個村級衛生室。
2004年5月1日起,全鎮推行醫療保險,當年參保人數18301人,占全鎮人口的89%。2005年參保人數18749人,占全鎮人口的91%。
旅遊
水碓周窯址:位於陽豐村水碓周自然村,有8條唐代至元代的窯床,產品有碗、罐、壺、瓶等,瓷土精細,胎薄而硬。
倉部圳:唐昭宗年間(公元889-904年),武義東皋人徐茲在倉部任職十餘年,起為倉部員外郎,五年後升倉部待郎。調任兵部侍郎不久,即辭官回鄉。在清溪地層砌築涵瀛和多條支瀛,溪上水涸而堰水長流。下延曆朝,灌溉農田萬餘畝,受惠鄉民數千。百姓懷其恩德,將堰頭村莊名為倉部堰,並立祠紀念。
水簾亭瀑布景觀:位於鎮南4公里車蘇金柱山茶亭,有瀑布從30米高的懸崖上飛流直下,距10米處有一亭,與瀑相峙,名「水簾亭」,為遊覽避署勝地。南宋鞏豐邀朱熹、呂祖謙、陳亮等觀瀑,作詩唱和,留有《江南序·游水簾亭》。
劉宅「綠映亭」:南宋時,劉滂為官所建,是南宋理學大師呂祖謙及鞏庭芝等在劉宅講學賦詩之場所。
麻田村北山抗戰將士陣亡墓:1944年,日軍進犯麗水,國民革命軍79師在清溪口阻擊抵抗,陣亡28人。麻田村村民感其忠烈,於後山修墓立碑。
華山旅遊風景區:坐落華山村白革山,大樹成蔭,系遊覽避暑之地。清嘉慶《武義縣誌》載:大士庵,在縣南四十公裏白革山上,昔異人支大士所居,故名。有大士岩、狀元峰、三疊台、八寶陵、石佛、石果、仙掌、玉屏、龍井、獅岩十景。
清溪旅遊休閒娛樂中心:位於清溪口水庫西側廢棄採石場,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於2004開始營業。以水上娛樂為主,布局與山水自然結合,集觀光、休閒、餐飲、住宿為一體,美觀大方。
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去,「鞏宅花鼓」,白革的「大頭和尚」,元宵節盛嶺下的「布龍」狂歡和「李皇老爺」出遊,宅園的「舞獅」「疊八仙」等民間戲曲舞蹈頗有特色。現各村的老年協會正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集整理工作。
所獲榮譽
2021年4月,泉溪鎮入選2021年度浙江省美麗城鎮建設樣板創建名單。
視頻
武義縣泉溪鎮鄉賢大會11.2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