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滇藏葉下珠

步打球,又稱步打,是一種徒步以杖擊球的傳統球類運動,起源於唐代。類似於今天的 曲棍球。步打是從馬球活動演變發展而來的,除了不騎馬之外、跟 馬球運動大體相似。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步打球

運動方式:徒步以杖擊球的球類運動

運動類型:傳統球類運動

別稱:步打

發源地:中國

關於發明

作為世界古代文明發源地之一的 中國,與古 埃及、 希臘、 羅馬一樣有着無比燦爛的古代 體育。在我國古代豐富多彩、種類齊全的 體育活動中,有的 體育項目曾風行一時,而後又在時間無情的沖刷下,灰飛煙滅,人們只能從殘存的古籍中 記載下來的片斷追溯其當年的盛況。本文所要探討的步打球就是這樣一種體育 項目。

歷史源流

步打球的源流還要從我國古代的 馬球運動說起。馬球古稱擊鞠,也叫打毬或擊毬。關於擊鞠的起源,眾說紛紜,有「波斯說」、「西藏說」,更有人認為我國東漢末期已經出現了擊鞠。但大家公認,它是唐代最盛行的體育項目之一。唐代打馬球的比賽方法據《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九》記載:「凡擊毬(毬通球,下同),立毬門於毬場,設賞格。……各立馬於毬場之兩偏以俟命。 神策軍吏讀賞格訖,都教練使放毬於場中,諸將皆駷馬趨之,以先得毬而擊過毬門者為勝。先勝者得第一籌,其餘諸將再入場擊毬,其勝者得第二籌焉。」

馬球場一般鋪設在大殿前,所以在史書中,常可看到在某某殿、某某宮打球的記載。後由馬球又分化發展出被稱作「小打」的驢鞠和適合女子的徒步進行的步打球。

步打球又稱步打、步擊,「除了不騎馬之外,跟馬球運動大體相似。」收入《 全唐詩》卷八百四的唐代女詩人魚玄機所寫的《打毬作》即寫的是步打的「毬」:「堅圓淨滑一星流,月杖爭敲未擬休。無滯礙時從撥弄,有遮攔處任鈎留。不辭宛轉長隨手,卻恐相將不到頭。畢竟入門應始了,願君爭取最前籌。」這寫的是男子步打,唐朝宮廷中男、女步打都盛行。據《 北夢瑣言》記載, 唐僖宗本人即「精於步打」。步打球直到清末,還在民間流傳。

唐代 貞觀年間,大臣 魏徵奉詔創造了一種名為「打毬樂」的舞曲,起舞時「舞衣四色,窄袖羅襦,銀帶簇花,折上巾,順風腳,執毬杖。」可能即「是步打球樂的簡稱。省去一個步字,很容易和稱為打球的馬球相混淆。」後來此舞曲又被唐玄宗李隆基改為「羯鼓曲」。其調宋時猶存。大約在公元8世紀,中國的步打球傳到了日本。除了文獻記載,步打球也曾出土實物證據。保存唐代步打球形象的兩條花氈現存日本奈良 東大寺佛殿西北的正倉院北倉中,各長2.36米,寬1.24米,中央各織着一兒童,周圍織着花朵,一兒童左手持彎曲球杖作接球狀。

宋元時,由步打球又發展出一種新的擊球入球窩為勝的球類運動—— 捶丸,即中國古代的 高爾夫球。

相關記載

有關步打球運動的最早記載,見於 唐朝代宗 大曆十年(公元775年)考中進士的 王建所作的一首 宮詞。這首宮詞的內容是專門描寫 宮女們進行步打球活動的,宮詞中說:「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一半走來爭跪拜,上棚先謝得頭籌。」可見,王建的這首宮詞,是描寫當時的宮人於寒食節這天,到 宮殿前表演步打球給皇帝看的。「一半走來爭跪拜,上棚先謝得頭籌」兩句,證明當時的步打球是兩隊競賽的,每隊人數相等,所以稱「一半」。「得頭籌」的「一半走來爭跪拜」,就是勝第一個球的一隊要走到 皇帝面前去 跪拜,然後繼續競賽。最後推進球多,誰就獲勝,勝者有賞。

據明末清初人 胡震亨的《 唐音癸簽》記載,唐時有一種「打球樂」舞,是貞觀初 魏鄭公奉沼而作。其「舞衣四色,窄繡羅襦。銀帶,簇在折上巾,順風腳」,手中「執球杖」而舞。實際上,「打球樂」是「步打球樂」的簡稱,只是省去一個「步」字。而作為「打球樂」伴奏的舞曲,到 唐玄宗 李隆基時,「其調猶存」,被李隆基改為「羯鼓曲」。

唐代的女詩人 魚玄機還作有一首名為《詠球作》的詞,詞中這樣講道:「堅圓淨滑一星流,月杖爭敲未擬休。無滯礙時從撥弄,有遮攔處任勾留。不辭宛轉長隨手,卻恐相將不到頭。畢入門應始了,顧君爭取最上籌。」魚玄機的詞,則着重寫了「球」。因為詞中沒有涉及到馬,當是寫步打的「球」。從詞的描寫中可以了解到步打用的球是硬木製成的,在杖擊之下像流星一樣飛竄;不過,它的彈性比 氣球差得多,一遇到阻礙往往會停下來。步打的球杖是「月杖」,即杖頭彎曲。作者把「球」當作一個有生命的女性來描寫:一個傾心而又不能自主的女子,既為自己的愛情而憂愁,又為自己的愛人而祝願,更為自己的命運而操心。這樣,整首詞多有一語雙關的意思。

王建的宮詞寫的是女子步打,魚玄機的詞寫的是男子步打。反映出唐代宮廷中男、女步打都是盛行的。

「步打」曾在唐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流行。到了宋代,又稱為「步擊」,《宋史·禮志》曾有一段描述當時步打球的情況,在記述了宮廷的馬球競賽情況之後,接着就記述「又有步擊者,時令供奉朋戲以為樂」。這裡的「供奉」指男子而言,「分朋」指兩隊競賽而言。反映出步打球是當時宮廷中一種經常性的表演。這種球戲直到清末,還在民間流傳。[1]

我國古代的步打球比 歐洲 曲棍球的歷史要早得多,大約在公元八世紀,東傳到了 日本。現存日本古都 奈良 正倉院北倉的一條隋唐時期的花氈上,就織有一兒童在作步打球的形象。這條花氈長236厘米,寬124厘米,花氈的圖案由花朵和一作擊球狀的 童子組成,擊球的童子右手執一彎月形球杖,正在弓身曲腿作擊球狀,在其左方繪有一球。整個圖案生動地表現了 唐代童子擊球的生動場景。因此, 歐洲的 曲棍球與 中國的步打球之間應有着一定的淵源關係。

蹴鞠區別

步打球是由馬球發展而來的變體,是一種徒步持杖打球的活動,用籌計得分,是「中國古代的曲棍球」;蹴鞠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足球運動」,傳說始於黃帝,初以練武士。戰國時已流行。唐代繼承了漢魏時的蹴鞠並有所革新,如發明了充氣的球,出現了球門,踢法多樣化等。步打球與 蹴鞠二者之間的區別是很明顯的,如:

  • 在球的形制上

前者為硬質、表面塗色木球;後者為充氣球。

  • 在球杖使用上

前者用杖頭彎曲叫做月杖的 球杖;後者不用。

  • 比賽及計分

前者分為兩隊,以擊球入門先後分勝負,用籌計分;後者分為有球門踢法、無球門踢法,有球門踢法在場地兩端栽兩根數丈高的竹竿,竿上結網成球門,以進球多少決勝負。不用籌計分。

相關資料

這種中國「曲棍球」在 唐代稱為「步打球」。證明我國古代的步打球比歐洲曲棍球的歷史要早得多。唐代女 詩人魚玄機的《打球作》寫的即是「步打球」:「堅圓淨滑一星流,月杖爭敲未擬休。無滯礙時從撥弄,有遮攔處任鈎留。不辭宛轉長隨手,卻恐相將不到頭。畢竟入門應始了,願君爭取最前籌。」

一件高達40厘米、保存 完整,罐體繪有古代「曲棍球圖」的唐代青花塔形罐引起世人關注,這件在 鄭州出土的唐青花瓷器為研究唐代 體育文化生活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填補了 中原地區乃至全國長期以來未發現完整唐青花的缺憾。

參考文獻

  1. 中國本土的曲棍球:步打球,我是漢服迷, 1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