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秘殿珠林
《欽定秘殿珠林》,清朝宮廷收藏之佛教與道教題材書畫著錄。
乾隆八年由張照、梁詩正、勵宗萬、張若靄等奉敕編,[1],次年成書,卷首有凡例、總目,各卷前有細目,與《石渠寶笈》是姐妹之作,乾隆五十八年又增補《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由王傑、董誥、彭元瑞、金士松等奉敕編,但不再分宗教與非宗教題材。嘉慶年間又完成《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由英和、黃鉞、姚文田、吳其彥等奉敕編,內容豐富,有「貫休十八羅漢圖卷」、「清莊豫德摹貫休補盧楞伽十八應真冊」等重要作品,成書僅兩套,深藏宮中。今分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目錄
內容簡介
《秘殿珠林》初編,主要編纂者為張照、梁詩正、勵宗萬、張若靄等,共二十四卷,每卷前有分目錄,大部分藏品主要在藏乾清宮。
《秘殿珠林》初編所錄作品,編排的次序比較繁複。首先,區別時代。除清帝作品在全書的首卷著錄外,以朝代和作品作者行年先後為序,無名氏作品列於歷朝名人作品之後,且據鑑定所斷的朝代依次著錄,在本朝任官的作者作品列為「本朝臣工」一類。
其次,分別釋、道,佛教題材在前,道教題材在後,再次,分別書畫,書法作品在前、繪畫作品在後,再次,以冊、卷、軸為序。最後還對歷朝名人和無名氏作品區分了上、次等級,前朝繡繹作品和刻本亦分,上等在前,次等在後。上等系真跡且筆墨至佳者,詳載其紙卷、尺寸、跋語、藏印等;次等系真跡而神韻較遜或筆墨頗佳而未能確辨其真偽者,僅載款識及題跋人名。
《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由王傑、彭元瑞、金士松、沈初、玉保、瑚圖禮、吳省蘭、阮元、那彥成等主要編纂,共八十八卷,有總目,而各卷前無分目錄,不分等。
佛道題材書畫仍全部貯存於乾清宮,因此也只有一個著錄體系。《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鑒於初編體例上過於繁複的缺點,不再區分書畫類別和上等、次等,無名氏的作品也不再作為另一類列於歷朝名人所有作品之後,而是列於相應朝代名人作品之後。同一人的作品,再以冊、卷、軸為次。
各件首曰本幅,紙絹、幅數、尺度、真草篆隸、設色潑墨界畫,其所書詩文、所畫景物詳錄於下;次則,冊曰前副頁、後副頁,卷曰引首、前隔水、後隔水、後幅,軸曰玉池、上、下、左、右方;御筆詩識及前人題跋、臣工題和皆各就所書之處列入,至御筆簽名及舊簽裝入者曰題簽,鈐用曰鑑藏寶璽,流弆曰收傳,印記辨文依類,一無遺漏,皆從前編之例而微加酌通,貴使有條不紊。[2]
參考文獻
- ↑ 阮元在《石渠隨筆》中談到:「張文敏(照)臨爭座位帖,……筆力直注,圓健雄渾,如流金出冶,隨范鑄形,精彩動人,迥非他跡可比。內府亦收藏董文敏爭座位稿,以之比較,則後來居上,同觀者無異詞,不觀此不知法華庵真面目也。」
- ↑ 《秘殿珠林》初編及《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每日頭條,2019-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