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歐洲鱗毛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歐洲鱗毛蕨

中文名稱:歐洲鱗毛蕨

別稱:綿馬、羊齒

界屬:植物界、鱗毛蕨屬

門綱:蕨類植物門、薄囊蕨綱

亞門亞屬:真蕨亞門、平鱗亞屬

目科:水龍骨目、鱗毛蕨科

族種:鱗毛蕨族、歐洲鱗毛蕨種

歐洲鱗毛蕨(學名:Dryopteris filix-mas)為鱗毛蕨科鱗毛蕨屬下的一個種。植株高約50-120厘米。產於新疆西北部和北部。產於新疆西北部和北部,分布於歐洲、北美、中亞,北溫帶。生長在海拔1500-1900 米的山地針葉林下或小河邊,成群落分布。

形態特徵

植株高約50-120厘米。根狀莖橫臥,先端密被鱗片,鱗片膜質,淡棕色,卵圓披針形或披針形,先端毛髮狀,邊緣全緣

葉簇生,葉柄長20-30厘米,粗約3-8毫米,深禾稈色,連同葉軸疏被淡棕色狹披針形,邊緣流蘇狀鱗片和纖維狀鱗毛;葉片長圓披針形,長50-60厘米,中部寬15-25厘米,先端羽狀漸尖,向基部漸變狹,二回羽狀;羽片約28對,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平截,具短柄,長12- (-15)厘米,寬1.5- (-2.5)厘米,斜向上升展,彼此相距約2厘米,下部數對遠分開,基部幾對羽片縮短,長為中部羽片的2/3,羽狀分裂;小羽片18-19對,長1-1. 5厘米,寬 0.5厘米,斜展,彼此以間隔分開,長圓形,先端鈍圓,邊緣具缺刻狀鋸齒,基部與羽軸狹合生。

葉干後淡綠色紙質;葉脈羽狀,二叉,每小羽片6-7對,兩面不顯,除沿羽軸背疏被稀疏纖維狀鱗毛外,其餘近光滑。孢子囊群生於中肋兩側,靠近羽軸,每小羽片3-4對,小羽片先端有不育的空間。囊群蓋圓腎形,紙質,淡褐色,邊緣具缺刻,宿存。[1]

生長環境

生山地針葉林下或小河邊,成群落分布,海拔1500-1900 米。

分布範圍

分布於新疆西北部和北部,歐洲、北美、中亞也有,北溫帶廣布。

採收儲藏

秋季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化學成分

根莖含多種間苯三酚衍生物,主要有毒成分是綿馬酸[10,12]。其次有去甲綿馬素(desaspidin)、三去甲綿馬素(汀idesaspidin)、去甲綿馬酚(desaspidinol)、黃綿馬酸、副綿馬素(para-aspidin)、白綿馬素、綿馬次酸(filicinicacid),間苯三酚甙類(phloroglu-cides)以及間苯三酚酮(phloropyrone)等[13-16]。此外還含有大環化合物新綿馬素(filixicacid)(1—7)。

本科概述

約20屬1,200種,廣布於全世界,主要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有14屬約1,000種。主要有毒的屬是鱗毛蕨(DryopterisAdam.)。蕨類植物又名羊齒植物,約有12000種,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最為豐富。我國有S2科2600餘種,大都喜生於溫暖陰濕的森林環境,可以作為不同環境條件的指示植物。

蕨類植物的有毒種類不多,僅鱗毛蕨科、木賊科、鳳尾科等少數種有毒,如貫眾、問荊、木賊、蕨等。貫眾、蕨中毒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並有腎功能損傷,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問荊、木賊中毒主要造成運動機能障礙;蕨尚有致癌作用

蕨類植物的藥用在我國已有很長的歷史,如貫眾早在2000多年前已作藥用,有驅蟲作用;解放後隨着我國醫學研究的不斷發展,相繼又發現大批有醫療價值的種類,目前可供藥用的蕨類植物已達200餘種「』。此外,蕨還是一種野菜,我國南北各地有不少群眾採食。蕨類植物的化學成分複雜,分布最為普遍的有酚類和三萜類化合物。二元酚類有抗菌止血止咳等功效。丁酰基間苯三酚衍生物為有效的驅絛蟲成分。綿馬酸(filicicacid)、黃綿馬酸(flavaspidicacid)、綿馬素(aspidin)(1—1)和邊緣綿馬酚(margasipidin)等有類似於小檗鹼的抗炎作用

三萜化合物有口—芒柄花醇(e—orlocerin)、裏白烯(diploptene)等。此外,黃酮類物質和生物鹼在部分蕨類植物中也有分布,其分布範圍僅限於小葉型蕨類,如金不(LycopodiumserratumThunb.Var.10ngepetiolatus)中的金不換鹼A、B、C(kimpkaneA,B,C),具有較強的鎮痛作用。蕨類植物中有毒成分可分為三類。一類為間苯三酚衍生物類,這類成分僅特徵性的分布於鱗毛蕨科多種植物中,如綿馬酸、綿馬素(1—1)、白綿馬素(albaspidin)等,它們除了對絛蟲有強烈的毒性外,還作用於哺乳動物的胃腸道和中樞神經系統,導致中毒動物產生胃腸炎、驚厥、昏迷,呼吸麻痹、死亡。第二類成分為雙駢哌啶烷類生物鹼,主要分布在石松科中,統稱石松生物鹼,如石松鹼(1ycopodine)(1—9)、棒石松鹼(clavatine)(1-10)、棒石松毒(clavatoxine)等。它們主要有中樞興奮作用,動物中毒出現驚厥,通常因呼吸抑制而死亡。第三類是硫胺素酶(thiaminase),可分解維生素B:,引起維生素Bl缺乏症閉。

重要的含有毒種的科有

1.陰地蕨科Botrychiaceae:9屬90多種,廣布於全世界。我國有2屬18種,各地均有分布。

2.鱗毛蕨科Dryopterridaceae:約20屬1,200種,廣布於全世界,主要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有14屬約1,000種。主要有毒的屬是鱗毛蕨屬(DryopterisAdam.)。

3.木賊科Epuisetaceae:本科僅2屬25種,廣布於寒、溫、熱三帶,為多年生蕨類檀物。我國有2屬約9種。本科植物因莖表皮外壁含硅質,可作金工、木工的磨光材料。問荊屬(EquisetumL.)中少數種有毒性,家畜中毒較多。

4.石松科,Lycopodiaceae:2屬約400種。我國有1屬17種,僅石松有毒。5.松葉蕨科Psilotaceae:13屬約320餘種,分布於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有3屬約120餘種,蕨1種有毒。據報道主產於歐洲和非洲的蕨Pteridiumaquilinum(L.)Kuhn.全草有毒[A-1,A-2]。[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