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歐亞紅松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歐亞紅松鼠,是松鼠族下的一個物種,屬於一種居於樹上的雜食性齧齒動物,在歐亞大陸等地均十分常見。雖然如此,但在英國它們的數目卻不斷下降,主因是作為入侵物種的灰松鼠有更強的適應性及覓食能力。主食是種子,特別是毬果內的種子它們都可以俐落地取出,此外還吃真菌鳥蛋漿果及幼枝等。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哺乳綱

目: 齧齒目

科: 松鼠科

屬: 松鼠屬

種: 歐亞紅松鼠

( Linnaeus, 1758 )

體長:頭尾長38厘米左右

體重:250-340克

生命:3-7年

食性:雜食性:種子、真菌、鳥蛋、漿果

繁殖:每胎產3-4仔

習性:有積殼防飢的習慣

分布:歐亞大陸

外形特徵

歐亞紅松鼠的標準頭體長約為19至23cm,尾巴長15至20cm,體重為250至340g,雄性與雌性體重相約,並不存在兩性異形的情況。一般認為松鼠長長的尾巴能夠幫肋它們平衡,特別是在樹與樹之間跳躍及枝幹上快跑的時候。睡眠的時候卷覆身體也起了保溫的作用。 隨時間增長及地點的不同,它們身上的皮毛也會呈現不同顏色,由黑到棕甚至紅色。在英國,紅色的皮毛就最常見,而在歐亞的其他地區,不同顏色皮毛的品種則同時存在,就像人類的發色一樣。 每年它們都會季節性地更換皮毛兩次,夏天披上的皮毛較細薄,冬天則厚重色沉。更特別的是這個品種會在每年的8月至11月期間,在耳朵上長出明顯的耳羽,這種變化是它們獨有的特徵。加上一身亮紅的皮毛,使一般人也可以把它們從灰松鼠及美洲紅松鼠等近似種中分辨出來。它們腹上的體毛則是一致的乳白色。與其他松鼠一樣,它們都有鋒利及彎曲的爪,容許它們攀上即使是懸於半空的樹枝上。

生態習性

歐亞紅松鼠原生於溫帶針葉林,而在溫帶闊葉林也有其蹤跡。與其他松鼠一樣,它們愛在針葉樹丫上建立自己的巢穴。這些巢穴都由松鼠們利用撿拾回來的樹枝,組成一個約25至30cm左右的半球型的底,然後混入苔蘚、樹葉、樹皮及野草等構築而成。有些時候也會棲身在地穴及由啄木鳥所留下的洞穴里。覓食時多為獨行俠,怕羞及拒絕分享食物;但在個別時期,例如非繁殖季節及特別在嚴冬,它們也會共聚在巢穴內互相取暖。群居時會形成階級制度,也有因性別而產生的分野。占有領導地位的個體並不一定是雄性,但普遍傾向體型較大及年紀較老的;如由雄性領導,則常發現它的活躍範圍明顯較其他從屬的松鼠為大。歐亞紅松鼠的食糧主要是種子,特別是毬果內的種子它們都可以俐落地取出。此外真菌、鳥蛋、漿果及幼枝等亦可供果腹,抓破樹皮而獲取的樹汁也是食物來源之一。研究顯示它們一生中的60-80%的時間是在搜索食物及進食。紅松鼠有積殼防飢的習慣,它們會把剩餘的食物貯藏起來,可能是埋在泥下及樹木上隱蔽角落等,以供食物短缺時使用。雖然紅松鼠多能夠記回自己所收藏食物的區域,但它們空間記憶的準確性及持久性都不及其敵灰松鼠,因此他們常需要花時間去找回自己收藏好的食物,而更有部分將永埋土下而不復見天日。它們一般沒有特定的活動範圍,與其他紅松鼠共享生活空間是很常見的事。 一天之中的活躍時間主要在早上及午後到傍晚,中午時分則多躲在巢內以避開正午嚴熱的天氣及猛禽的搜捕。冬天則有不固定的習性:如需收集食物則會更長時間留在戶外,如天氣惡劣也會有整天不離開巢穴的情況。 面臨的威脅:棲樹性的捕獵者包括松貂、野貓、白鼬等,主要攻擊幼小的個體;鳥類中,貓頭鷹及猛禽中的蒼鷹及普通鵟等也會捕食它們。當它們停留在地上的時候就會引來赤狐及野狗的垂涎。人類活動當中的對生境的破壞、路面意外及打獵活動無可避免地影響着紅松鼠的種群數目及它們的死亡率。

生長繁殖

歐亞紅松鼠交配期一般在晚冬2月至3月期間,及在6月至7月的夏天。每次最多可誕下兩窩,而每窩的數目由一般的3至4隻甚至最多的6隻,一般視乎雌性的體重。懷孕期約為38至39日。由母親獨力照顧並在無外來幫助的情況下誕下胎兒,每胎僅重10至15g。在出生第21天便有毛髮覆蓋,眼睛及耳朵在3至4星期後打開,42天後牙齒完全長出。初生的歐亞紅松鼠在40天後便能進食硬的食物,並由此開始可以離巢覓食。雖然如此,但它們仍會吮吸其母親的乳液直至8至10星期後完全斷奶為止。 每到交配期間,而雌性達致某一個體重後,就會進入動情周期。雄性透過雌性動情周期間獨有的氣味去找尋雌性。雖然沒有求偶的表徵,但雄性仍會花上近一小時的時間去追逐異性。通常出現的情況是數隻雄性追逐一隻雌性,直至其中一隻占了明顯的優勢,而這隻一般是體型較大的品種,就會贏得異性交配權。它們會交配數次,並與不同的對象進行多次交配。如食物短缺,繁殖可能會被延遲。一般雌性會於翌年誕下它們的第一窩。 歐亞紅松鼠的壽命一般為3年,某些個別例子可長達7年以上,但最多不會超越十年。存活率與秋冬季節期間樹木長出的果實數目有直接的關係。平均計算約75%至85%的初生松鼠會在它們第一個冬天后死亡,而剩下來的一半則於下一個冬天離開。

地理分布

歐亞紅松鼠是松鼠族下的一個物種,屬於一種居於樹上的雜食性齧齒動物,在歐亞大陸等地均十分常見。雖然如此,但在英國它們的數目卻不斷下降,主因是作為入侵物種的灰松鼠有更強的適應性及覓食能力.

亞種與分類

有研究指歐亞紅松鼠有超過40個亞種,但當中部分的分類並不有很實在的被辨別出來。據1971年出版的一份刊物中指出,至少有16種亞種已被確認,而這批亞種也堪作為分類學的應用。 S. v. altaicus Serebrennikov, 1928 S. v. anadyrensis Ognev, 1929 S. v. argenteus Kerr, 1792 S. v. balcanicus Heinrich, 1936 S. v. bashkiricus Ognev, 1935 S. v. fuscoater Altum, 1876 S. v. fusconigricans Dvigubsky, 1804 S. v. infuscatus Cabrera, 1905 S. v. italicus Bonaparte, 1838 S. v. jacutensis Ognev, 1929 S. v. jenissejensis Ognev, 1935 S. v. leucourus Kerr, 1792 S. v. mantchuricus Thomas, 1909 S. v. meridionalis Lucifero, 1907 S. v. rupestris Thomas, 1907 S. v. vulgaris Linnaeus, 1758

生存狀況

不少歐亞紅松鼠因它們亮麗的毛皮而備受捕獵。因此在歐洲,歐亞紅松鼠是受保護的物種。在伯恩簽訂的歐洲野生物及自然棲地保育公約(Bern Convention)附錄III中列為受保護動物,而在IUCN紅色名錄中也列為近危品種,在某些數量豐富的地區,仍會有人因美麗的皮毛而獵殺它們。雖然歐亞紅松鼠的存活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挑戰,但在英國的數目卻大幅度減少了。對比起灰松鼠在英國有過二百萬頭,這種原生松鼠總數卻少於14萬頭,當中有85%是在蘇格蘭。自北美引入灰松鼠當然是數量劇減的其中原因,但它們原本居住的林地遭到砍伐及備受破壞也不無影響。    為了保護這種原生物種,英國政府自2006年1月起開始對數量龐大的灰松鼠進行捕獵,並得到大部分保育團體的支持。而實際上自1998年起在北威爾士的安格爾西島就已經有這類型的活動。這些活動均有助恢復它們的數目,而其後將歐亞紅松鼠成功引進到紐巴勒森林(Newborough Forest)更保障了它們及後得以保存。此外,英國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行動方案〉的其中一個參與國,亦選定了紅松鼠作為他們保育的其中一員,並聯同多個本地保育團體進行不同類型的研究及保護。例如位於英格蘭西北部坎布里亞郡內的馬勒斯坦山谷的保育行動等。    除了英國面對灰松鼠的入侵外,意大利的皮埃蒙特自從1948年有兩對灰松鼠成功逃脫並進入當地生態圈後,1970年的一次統計中已發現紅松鼠種群數目有下跌的趨勢。有科學家憂慮灰松鼠將會擴散至整個歐洲。    灰松鼠之所以對歐亞紅松鼠種群數目出現這樣大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 灰松鼠能輕易地消化毬果,但紅松鼠則不能;    2. 灰松鼠身上帶有一種松鼠病毒,這病毒絕少殺死灰松鼠,但對紅松鼠來說卻致命非常。    3. 紅松鼠在面對威脅及壓力時,將不能如常生育。    4. 灰松鼠的體能遠較紅松鼠為好,灰松鼠的體重一般可達400至800g,頭體長25至30cm,比紅松鼠為大。    須注意的是紅松鼠與灰松鼠之間並沒有直接的敵對關係,直接的暴力衝突並不是導致紅松鼠數目下降的因素。    2007年12月在英國的一個研究顯示,歐洲松貂的數目與減少灰松鼠有間接的關係。該研究觀察到歐洲松貂在擴展其勢力範圍時,灰松鼠的數目有顯著下降。理論推測灰松鼠在地面的時間較紅松鼠為長,因此以捕食松鼠為生的松貂會較大機會捕捉到灰松鼠,從而減少它們的數量。

歐亞紅松鼠的英文介紹

The red squirrel or Eurasian red squirrel ( Sciurus vulgaris ) is a species of tree squirrel in the genus Sciurus common throughout Eurasia. The red squirrel is an arboreal, omnivorous rodent. In Great Britain, Italy and Ireland, numbers have decreased drastically in recent years, a decline associat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astern grey squirrel (Sciurus carolinensis) from North America, although habitat loss is also a factor.[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