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歡樂之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歡樂之家》是美國女作家伊迪絲·華頓的成名代表作,自1905年出版以來魅力經久不衰。1998年入選「20世紀一百部偉大的英文小說」,2000年被搬上銀幕。該小說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它推陳出新地繼承了英美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巧妙地融合了法國文學的唯美主義追求,並對新舊世紀之交的社會意識和存在作出了前期現代主義的藝術反思。小說的藝術成就得益於複雜的多元視角和對自我身份的深度心理探索,其中既可見奧斯丁、艾略特、哈代小說的風采,也有福樓拜、司湯達、左拉、喬治·桑作品的韻味;更有詹姆斯、德萊塞、菲茨傑拉爾德、劉易斯作品的氛圍,尤為重要的是,小說從非女權主義的女性視角探討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鄭重提出卻沒有回答的問題:娜拉出走以後結果如何?因而具有超越種族、階級、性別和國別的普遍意義。

作者簡介

伊迪絲·華頓 美國小說家,以描寫她所處的上層社會的故事而聞名。華頓於19世紀90年代起以創作短篇小說為開端,正式開始了寫作生涯,在世紀之交又涉足長篇小說的寫作。1909年,小說《歡樂之家》出版後,立即引起文壇矚目,該書曾位於暢銷書排行榜之首長達4個月之久。1920年出版的《純真年代》被許多評論家視為華頓最優秀的作品,她因此贏得了1921年的普利策小說獎。華頓是第一位榮膺這個獎項的女性作家。她一生筆耕不輟,堪稱高產。主要作品還有:《伊坦·弗洛美》《暗礁》《鄉村習俗》《夏天》《月亮的隱現》。

原文摘錄

But dinginess is a quality which assumes all manner of disguises. Most timidities have such secret compensations, and Miss Bart was discerning enough to know that the inner vanity is generally in proportion to the outer self-depreciation. With a more confident person she would not have dared to dwell so long on one topic, or to show such exaggerated interest in it; but she had rightly guessed that Mr. Gryce's egoism was a thirsty soil, requiring constant nurture from without. Miss Bart had the gift of following an undercurrent of thought while she appeared to be sailing on the surface of conversation; and in this case her mental excursion took the form of a rapid survey of Mr. Percy Gryce's future as combined with her own.

書評

「智者的心,住在哀傷之家;愚者的心,住在歡樂之家」。

莉莉·芭特燦爛短暫如流星的一生命運,正是在這兩級間的掙扎。一卷跌宕起伏的感情史,一幅衣香鬢影的紐約風情畫,一個無法泯滅最終良心的困頓靈魂,一個上流階層版本的《嘉利妹妹》,又一出美國悲劇。

本書是伊迪絲·華頓的成名代表作,出身名門的她書寫20世紀初紐約上流社會生活可謂得心應手。讀過的其他作品有《伊坦·弗洛美》、《純真年代》,皆筆觸細膩,描述心靈上任何一絲微小的漣漪顫動,把握住每一個微妙的心事輾轉,情至深處如出我口我心。《純真年代》被 Martin Scorsese改編成同名電影後口碑甚好,《歡樂之家》則由Terence Davies改編,尚未看過。

如果不計較博人眼球的封面文案:「美國版黃金剩女心靈史」(百年之後的人們,基本都能準確代入),倒也概括得不失精準。父母早逝、家道中落、寄人籬下、漂泊無依,這一連串的關鍵詞已足夠衍生出不少故事,偏偏這位心比天高、命如紙薄的莉莉小姐,生就傾國傾城的貌,兼着多病多愁的性靈,加之情感豐富、性格不堅,又自恃智慧過人、格調高雅、手腕老道,基本能預見其路線輪廓及大概走向了。

眼見告別2字頭,光榮邁入剩女隊伍,再動人的容貌、再優雅的品味也無法阻擋莉莉小姐對前途的焦慮,周圍親朋好友也無不動員「女孩子還是嫁人為好」。作為最高段位的「齊天大聖」,莉莉自身先天條件可謂得天獨厚,但機緣巧合,她錯失了一次又一次釣金龜婿的機會。

道是無緣,卻也正是宿命。且看她巧言令色、運籌帷幄,也曾令富二代佩西·葛萊斯、新崛起的猶太富豪羅斯戴爾、上流中間力量喬治·多希特動心,也不無結婚籌劃,但在她精緻面具的背後,內心始終有股力量在暗暗阻撓既定生活的實現。這種力量就是當她身在燈紅酒綠的豪華晚會,卻由衷地感到厭倦疲乏,她清醒地認識到這些人多麼庸俗無聊、如何空虛虛假;這種力量就是即使她略使小伎倆小手腕,也只是出於女性虛榮,一旦涉及到道德原則,她仍然維持着與生俱來的教養和品德;這種力量就是眼看機會手到擒來,一想到未來的生活就要與眼前這個或呆板無趣、或老謀深算的傢伙捆綁在一起,就不寒而慄。她的心底仍然保留了一絲絲最後的理想和溫良,她希望這種力量能帶她遠走他方。

這種力量適時出現了,置身熱鬧、卻能保持獨立思考的塞爾登出現了,恰如他小小的書房,恰如他們初次深度接觸的那個下午,「昏暗卻使人歡快」,數次交心,數次暢想,數次仿佛愛情降臨,可冥冥中所有神秘的因素都發生了作用,一些不可知的、不可測的偶然因素橫亘在他們中間。起初,他們貼得這麼近,近到莉莉以為自己真的能憑藉這種力量,掙脫桎梏,以為自己真的足夠勇敢,脫離現在她所厭惡的一切;最終,他們仍是越走越遠,即使他們為各自在心裡留下位置,在人群中重逢的剎那,他們抹去之前的漣漪。

莉莉以為自己果敢聰慧,其實恰恰相反,她遠遠不夠狡詐。雖秉持清白,面對眾多流言蜚語和陷害利用,她幾乎懶於分辨,因為那幾乎是一種將自己置身於骯髒黑暗的行為,而她正最痛恨、最恐懼骯髒與貧窮,這種恐懼讓她放下面子與自尊,違心取悅周圍權貴,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表象的繁榮親密,其實心中無時不在提心弔膽這層脆弱的遮羞布會隨時被揭開。恐懼的源頭正是——金錢!金錢讓蓬蓽生輝,金錢能粉飾太平,金錢有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莉莉不想讓人知道,以公主形象示人的自己,正可憐地計較、算計着手頭幾十塊錢的開銷!當那些所謂上流社會的朋友觥籌交錯、一擲千金,有幾人了解莉莉正為手頭拮据而發愁。素來衣着光鮮、風光無限的莉莉,金錢成了她唯一也是最大的軟肋,她希望用巨大的物質財富平息流言、報復敵人。於是她面臨兩個選擇——要麼徹底世俗,要麼徹底超脫。一切幻滅,她才從一個昔日受惠於自己的底層女工那裡獲得新生的希望,才醍醐灌頂——為時已晚!

最後一章看哭了。當莉莉再次站在那個昏暗的書房,回想起兩年前種種細節,不必重複「假如當時……」,她說:「我必須先跟一個人告別。」那個人就是舊時的自己,因生活清苦而外形清瘦,導致靈魂終於也清減掉了多餘的包袱和顧慮,他們終於直面對方,莉莉希望舊日的自己能永遠留在塞爾登身邊,即使無法相愛,彼此之間的眷戀確乎永存,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萬劫不復,超越了庸常流俗,歷經曲折往復,他們終於又走近了。最讓我感動的一幕是,莉莉明知憑手中掌控的敵人信件,可以東山再起,然而,她將這些可能玷污塞爾登名譽的信付之一炬,此時的她真正煥然為新人,真正實現蛻變。

「你什麼時候方便見我」這張記錄着他們珍貴瞬間的紙條在莉莉逝去後,被塞爾登重新收藏,許多年後,他一定還會記得那個山頂的下午,他們曾說過那麼多不找邊際、自由自在的話語,他們肯定不曾想到在餘生日子裡會給彼此生命刻上如此深的印記。「他洞悉了生活中的一切陰差陽錯,意識到命運故意要將他們拆開。她會受外界因素左右,他則能夠超然於外物。」不僅只有莉莉的錯,塞爾登意識到自己也是將莉莉推向深淵的力量,如果自己給予他足夠信任,如果能不那麼怯懦,或許,「有一枚金幣,就足夠我們私奔了。」那一刻,他無比清醒地認識到,「與她共度這最後的一刻時光。在沉默中,那個字流過他們的心田,澄清了他們之間的一切。」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