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黃嘌呤核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次黃嘌呤核苷也稱次黃嘌呤核苷。是以次黃嘌呤為鹼基部分的核糖核苷的一種。肌肉中含量最多,酵母、尿液中也存在。從腺苷與亞硝酸作用或酶解脫氨後得到。紫外線最大吸收248納米。在核苷磷酸化酶的作用下主成次黃嘌呤。
次黃嘌呤核苷概述
次黃嘌呤核苷也稱次黃嘌呤核苷。是以次黃嘌呤為鹼基部分的核糖核苷的一種。肌肉中含量最多,酵母、尿液中也存在。從腺苷與亞硝酸作用或酶解脫氨後得到。紫外線最大吸收248納米。在核苷磷酸化酶的作用下主成次黃嘌呤。
次黃嘌呤核苷說明書
藥品名稱 次黃嘌呤核苷
英文名稱 Inosini
別名 5'-次黃嘌呤核苷酸鈉;次黃嘌呤核甙;次黃嘌呤核苷;肌甙;次黃嘌呤核苷A;次黃嘌呤核苷B;雅瑪山次黃嘌呤核苷;Hypoxanthine Riboside;Aminosine;Oxiamine
分類 消化系統藥物 > 肝臟疾病輔助治療藥物
劑型 1.片劑:每片0.1g,0.2g;
2.口服液:0.2g(2ml),0.2g(10ml),0.2g(20ml);
3.注射劑:0.1g(2ml),0.1g(5ml),0.2g(3.5ml)。
次黃嘌呤核苷的藥理作用 次黃嘌呤核苷為人體的正常成分,為腺嘌呤的前體,能直接透過細胞膜進入體細胞,參與體內核酸代謝、能量代謝和蛋白質的合成。次黃嘌呤核苷能活化丙酮酸氧化酶系,提高輔酶A的活性,活化肝功能,並使處於低能缺氧狀態下的組織細胞繼續進行代謝,有助於受損肝細胞功能的恢復。並參與人體能量代謝與蛋白質合成。能提高ATP水平並可轉變為各種核苷酸。可刺激體內產生抗體,還可提高腸道對鐵的吸收,活化肝功能,加速肝細胞的修復。有增強白細胞增生的作用。[1]
次黃嘌呤核苷的藥代動力學 (尚不明確)
次黃嘌呤核苷的適應證 1.用於治療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
2.治療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肝硬化、肝性腦病。
3.用於冠狀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肌梗死、風濕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的輔助用藥。
4.用於預防及減輕血吸蟲病防治藥物所引起的心臟和肝臟的毒性反應。
5.用於眼科疾病(中心性視網膜炎、視神經萎縮)的輔助用藥。
次黃嘌呤核苷的禁忌證 禁與氯黴素、雙嘧達莫等注射劑配伍。
注意事項 使用時注意次黃嘌呤核苷的配伍禁忌。常與氯黴素、硫噴妥鈉等配伍。
次黃嘌呤核苷的不良反應 1.偶見胃部不適、輕度腹痛、腹瀉。
2.靜脈注射有時可引起顏面潮紅、噁心及胸部灼熱感等。
次黃嘌呤核苷的用法用量 1.成人0.2~0.4g,兒童每次0.1~0.2g,每天3次。
2.靜脈注射或輸註:成人每次0.2~0.6g,兒童每次0.1~0.2g,每天1~2次,可與葡萄糖溶液、氨基酸溶液、0.9%氯化鈉注射劑混合輸入。
3.眼球後注射:每次40mg,8天注射1次,5次為1個療程。
藥物相互作用 次黃嘌呤核苷不能與乳清酸、氯黴素、雙嘧達莫、硫噴妥鈉等注射劑配伍。[2]
專家點評 次黃嘌呤核苷參與體內能量代謝及蛋白質的合成,臨床用於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症,也用於肝損傷的輔助治療。此外次黃嘌呤核苷還可刺激機體產生抗體,提高免疫力,更適合慢性疾病的治療如冠心病等。活化丙酮酸氧化酶系,提高輔酶A的活性,使處於低能、缺氧狀態下的組織細胞繼續順利地進行代謝,活化肝功能,使受損害肝細胞加快修復。適用於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症、心肌損傷、肝炎、肝硬化。升白細胞作用較弱,對嚴重粒細胞減少無明顯效果。因無明顯副作用,可與其他升白藥物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