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欠(拼音:qià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人張口出氣打哈欠的樣子,本義即打哈欠,即人在疲倦時張口出氣。氣出則不足,故引申為不夠。由此引申為借別人的財物沒有還或應當給人的事物還沒有給。痴呆者常呈張嘴之狀,故欠又引申指痴呆。

欠是漢字部首之一。用"欠"作意符的字多與氣息有關,如:欷、歔、欬。睏倦時舒氣會產生舒服的感覺,從"欠"的字有的表示愉悅,如:歡、欣。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欠

漢語拼音; qiàn

注音字母; ㄑㄧㄢˋ

平水韻部; 去聲三十陷、去聲二十九艷

部首; 欠

筆畫數; 4+0

造字法; 象形字

結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五筆; QWU

倉頡碼; NO

鄭碼; RO

四角碼; 27802

字級; 一級(編號0153)

統一碼; 基本區-6B20

文字溯源

象形字。甲骨文作圖1、圖2兩種方向不同的形體,其字形像一個跪坐的人張口出氣之形。西周金文(圖3)與甲骨文大致相同,只是跪坐的人形漸變為站立的人形。篆文再把張開大口的符號改成三曲筆表示出長氣作圖6。此字經西周金文、戰國文字(圖5),一直到秦漢簡帛(圖7、8),都無大的變化。西周、春秋、戰國和秦代出土文字資料中,不見單獨使用的欠字,但作偏旁的欠字習見。漢代印文中的欠字旁基本保持商周的寫法,與之時代相同的《說文》小篆欠字及欠字旁形體也應該是這種形體。《說文》欠字及欠字旁作可能是後人根據《說文》 "欠,張口氣悟也"的說解改造的,原篆不應如此。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八】【欠部】去劍切(qiàn)

張口氣悟也。象氣從人上出之形。凡欠之屬皆從欠。

說文解字注

張口氣悟也。

段注:悟,覺也。引伸為解散之意。《口部》嚏下曰:悟,解氣也。鄭注《周易》草木皆甲宅曰:皆讀如人倦解之解。人倦解,所謂張口氣悟也,謂之欠,亦謂之嚏。《曲禮》:君子欠伸。正義雲:志疲則欠,體疲則伸。通俗文曰:張口運氣謂之欠㰦。按《詩》願言則疐傳曰:疐,劫也。孫毓同。崔靈恩集注云:毛訓疐為㰦。今俗人云欠欠㰦㰦是也。不作劫字。人體倦則伸,志倦則㰦。玉裁謂:許說多宗毛。許釋嚏為悟解氣,蓋用毛說也。㰦音邱據切。欠㰦古有此語,今俗曰呵欠。又欠者,氣不足也。故引伸為欠少字。

象氣從兒上出之形。

段注:彡與氣同。李陽冰改篆作元。乃是古文兂耳。雲上象人開口,下象氣出。非也。去劍切。八部。

摺疊廣韻 去劍切,去梵溪 ‖欠聲談3部(qiàn)原列梵韻,依王韻改釅

欠,欠伸。《說文》曰:"張口氣悟也。"今借為欠少字。去劍切。二。

康熙字典

【辰集下】【欠部】 欠·康熙筆畫:4 ·部外筆畫:0

古文:㣓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去劍切,謙去聲。《說文》作欠,張口氣悟也。象氣從兒上出形。徐曰:人欠去也,悟解也。氣壅滯,欠去而解也。韓愈《讀東方朔雜事》詩:噫欠為飄風。

又欠伸,疲乏之貌。人氣乏則欠,體疲則伸。《禮·曲禮》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侍坐者請出。亦作欠申《前漢·翼奉傳》體病則欠申動於貌。

又不足也。韓愈《贈張籍》詩:今者誠自幸,所懷無一欠。

又水名,在汝南。《水經注》:沙水東分為二水,一水東注,即注水也。俗謂之欠水。欠字作彡下兒。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筆順】①ノ(撇)②㇖(橫鈎)③ノ(撇)④㇏(捺)

【寫法】❶""窄"人"寬。❷""撇從豎中線左側起筆,撇向橫中線,㇖(橫鈎)的鈎尖輕接橫中線。❸"人",首筆撇從田字格中心左上側撇向左下格,收筆撇尖略高於捺腳。[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