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檵木 - 金縷梅科植物

檵木 - 金縷梅科植物

檵木(學名:Loropetalum chinense (R. Br.) Oliver)是金縷梅科檵木屬植物,灌木,有時為小喬木,多分枝,小枝有星毛。葉革質,卵形,長2-5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尖銳,基部鈍,不等側。花3-8朵簇生,有短花梗,白色,比新葉先開放,或與嫩葉同時開放。蒴果卵圓形,長7-8毫米,寬6-7毫米。種子圓卵形,長4-5毫米,黑色,發亮。花期3-4月。

分布於中國、日本及印度;在中國分布於中部、南部及西南各省。喜生於向陽的丘陵及山地,亦常出現馬尾松林及杉林下,是1種常見的灌木,惟在北回歸線以南則未見它的蹤跡。

該種植物可供藥用。葉用於止血,根及葉用於跌打損傷,有去瘀生新功效。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檵木

學名: Loropetalum chinense (R. Br.) Oliver

別稱: 白花檵木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原始花被亞綱

目: 薔薇目

亞目: 虎耳草亞目

科: 金縷梅科

亞科: 金縷梅亞科

族: 金縷梅族

屬: 檵木屬

種: 檵木

命名者及年代: (R. Br.) Oliver,1862

目錄

1簡介

2形態特徵

3物種分布

4生長習性

5分類學

6藥用價值

7繁殖與培育

簡介

種中文名:檵(jì)木,習慣寫作繼木,枳木,桎木。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

別名:宣城方言 雞柳毛 檵花(圖考)、紙末花、刺木花、桎木柴、檵木柴、檵柴(浙、贛、湘)、極夾古(閩)、結結滿(皖)、雞寄(贛、湘)、繭漆(廣群芳譜)、堅漆、刺漆(浙)、知微木(粵)、鋸子條(川)、具木枒(川東)、魚骨勒(江西)、魚骨柴(兩廣)、清明花(閩)、白花樹(粵)、滿山白、金梨漆、金錢漆(浙)

形態特徵

灌木,有時為小喬木,多分枝,小枝有星毛。葉革質,卵形,長2-5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尖銳,基部鈍,不等側,上面略有粗毛或禿淨,干後暗綠色,無光澤,下面被星毛,稍帶灰白色,側脈約5對,在上面明顯,在下面突起,全緣;葉柄長2-5毫米,有星毛;托葉膜質,三角狀披針形,長3-4毫米,寬1.5-2毫米,早落。花3-8朵簇生,有短花梗,白色,比新葉先開放,或與嫩葉同時開放,花序柄長約1厘米,被毛;苞片線形,長3毫米;萼筒杯狀,被星毛,萼齒卵形,長約2毫米,花後脫落;花瓣4片,帶狀,長1-2厘米,先端圓或鈍;雄蕊4個,花絲極短,藥隔突出成角狀;退化雄蕊4個,鱗片狀,與雄蕊互生;子房完全下位,被星毛;花柱極短,長約1毫米;胚珠1個,垂生於心皮內上角。蒴果卵圓形,長7-8毫米,寬6-7毫米,先端圓,被褐色星狀絨毛,萼筒長為蒴果的2/3。種子圓卵形,長4-5毫米,黑色,發亮。花期3-4月。

常綠或半落葉灌木至小喬木,芽體無鱗苞。葉互生,革質,卵形,全緣,稍偏斜,有短柄,托葉膜質。花4-8朵排成頭狀或短穗狀花序,兩性,4數;萼筒倒錐形,與子房合生,外側被星毛,萼齒卵形,脫落性;花瓣帶狀,白色,在花芽時向內捲曲;雄蕊周位着生,花絲極短,花葯有4個花粉囊,瓣裂,藥隔突出;退化雄蕊鱗片狀,與雄蕊互生;子房半下位,2室,被星毛,花柱2個;胚珠每室1個,垂生。蒴果木質,卵圓形,被星毛,上半部2片裂開,每片2淺裂,下半部被宿存萼筒所包裹,並完全合生,果梗極短或不存在。種子1個,長卵形,黑色,有光澤,種臍白色;種皮角質,胚乳肉質。

物種分布

4種及1變種,分布於亞洲東部的亞熱帶地區。我國有3種及1變種,另1種在印度

生長習性

喜陰植物,但不排斥陽光,常用做綠化苗木,比如籬笆,綠化帶。

分類學

紅花檵木可劃分為3大類、15個型、41個品種,分述如下:

第一類 嫩葉紅俗稱單面紅,第三代紅花檵木,屬早期栽培類型,主要特徵:葉片中等大,葉長1至6厘米,寬0.8至4.6厘米,葉柄長2至5毫米,新葉紫紅色,老葉常年綠色,葉面毛被多,光澤度差。新梢韌皮部及木質部淺綠色。鬚根褐綠色。年花期3次,春花期早,始花期2月上旬,盛花期3月中旬至4月中旬,全年開花75至95天。在該類中,根據葉片的不同特徵,又劃分出長葉青、圓葉青、尖葉青、細葉青共4個型。在各型中,又根據花的顏色、花瓣形態等特徵劃分出9個品種。該類與另兩類品種相比,花、葉觀賞性較差,在生產中已逐漸被淘汰,但生態適應性強,尤其是抗高溫、耐寒、耐瘠薄能力強,可作為品種選育的原始材料。

第二類 透骨紅俗稱第四代紅花檵木,是在第一類品種基礎上,利用無性育種技術選育的變異品種。主要特徵:葉片小,長0.8至4.5厘米,寬0.8至3厘米,葉柄長2至4毫米,新葉紫紅色,老葉正面黑綠間紫色,背麵粉綠間紫紅色,葉面毛被較第一類少,有光澤。夏季紅葉返青期長。分枝密,新梢韌皮部及木質部均為紫紅色。鬚根紫紅色。年花期3至4次,春花期中,始花期2月中旬,盛花期3月下旬至4月下旬,全年開花105至130天。在該類中,根據葉片大小、分枝疏密、花期等特徵,劃分出長葉透骨紅、密枝透骨紅、疏枝透骨紅、細葉透骨紅、斑葉透骨紅、冬艷透骨紅、伏地透骨紅7個型。在各型中又根據花色、花瓣形態等特徵劃分出25個品種。該類品種花期最長,花型豐富,花色最艷,分枝密,易造型,可用於營造色雕、中小型灌木球。細葉紫紅和細葉亮紅兩個品種特別適宜培育微型盆景和嫁接培育大型樹樁。冬艷紅型是惟一在冬季開花的品種,觀賞價值很高。

第三類 雙面紅

俗稱大葉紅,第五代紅花檵木,是在第二類品種基礎上,利用無性育種技術選育的變異品種類型。主要特徵:葉最大,長3至9厘米,寬1.5至5厘米,葉柄長2.5至4毫米,新葉紫紅色,老葉正面紫黑色,背面紫紅色,葉面毛被少,紅亮光潤,夏季紅葉返青期短。

分枝中等,新梢韌皮部和木質部紫紅色纖維含量多。鬚根紫黑色。年花期3次,春花期晚,始花期2月下旬,盛花期4月上旬至5月上旬,全年開花78至95天。在該類中,根據葉片大小和形狀、分枝角度等特徵,劃分出大葉紅、尖葉紅、伏地紅、翹葉紅4個型。在各型中又根據花色、花瓣形態等明顯特徵劃分出7個品種。該類品種葉片大而紅潤,觀賞價值很高。分枝適中,生長速度較快的'大葉紅'、'大葉玫紅'、'尖葉紅'、'大葉捲瓣紅'4個品種適宜培育大型色雕和灌木球

摺疊編輯本段藥用價值 本種植物可供藥用。葉用於止血,根及葉用於跌打損傷,有去瘀生新功效。

花(檵花):微甘、澀,平。清暑解熱,止咳,止血。用於咳嗽,咯血,衄血,血痢,血崩,遺精,泄瀉。葉(檵木葉):澀、苦,涼。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用於創傷出血,燒、燙傷,扭傷,吐血,泄瀉。根(檵木根):苦、澀,微溫。用於咳血,跌打損傷,吐血,經閉,腹痛泄瀉,關節酸痛。

根、葉、花、果入藥,能解熱、止血、通經活絡;木材堅實耐用;核和葉含鞣質,可提栲膠。

【藥性】苦、澀,平。歸肝、胃、大腸經。

【功效】收斂止血,清熱解毒,止瀉。

【應用】

通常用為薪柴,枝條柔韌也供捆柴、扎木排之用。花、葉、根、果、種子均可入藥,有止血活血、消炎止痛之效,常用葉嚼爛敷刀傷。花、葉治燒燙傷。早春花白而繁,也可供觀賞。

1.出血證。本品澀可收斂,具有較好的收斂止血作用,可用於多種出血病證。如治鼻衄,可用其花煎服;治咯血,可用其根煎服;治外傷出血,可用其花、葉鮮品搗爛外敷。

2.水火燙傷。本品既能止血生肌,又能清熱解毒,可用治水火燙傷。以檵木葉燒灰存性,麻油調塗,或以鮮檵木葉搗爛,濾過加茶油,清瘡後,將藥液塗於瘡面上,治療燒傷有效。

3.泄瀉、痢疾。本品苦澀,功能收斂止瀉,主治泄瀉、痢疾。可單本品水煎服或加糖水煎服,亦可配伍骨碎補、荊芥、青木香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花6~10克,莖葉15~30克,根30~60克,鮮品加倍。外用適量。

【古籍摘要】

《植物名實圖考》:"其葉搗爛敷刀刺傷,能止血。"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花含槲皮素和異槲皮苷,葉含沒食子酸、鞣質、黃酮類(主要是槲皮素)。

2.藥理作用:葉的合劑和干葉粉末均有止血作用;所含黃酮能增強冠脈流量,並有強心、擴張外周血管作用;體外實驗表明,本品對鏈球菌、葡萄球菌、傷寒及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3.臨床研究:以大薊根膏2.6g,檵木葉膏1.3g,白及粉2.1g,打細粉,每次服3g,日服3次。共治療上消化道出血、肺結核咯血369例,治癒率84.3%,平均止血天數5天(中草藥通訊,1973,2:45)。還可用治產後宮縮不良與出血、燒傷、中毒性消化不良等,也可作為皮膚消毒劑。

附方

①治鼻衄:檵花20克,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②治痢疾:檵花15克,骨碎補15克,荊芥7.5克,青木香10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③治血崩:檵花20克燉豬肉,一日分數次服。(《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④治遺精:檵木花20克,豬瘦肉200克。水燉,服湯食肉,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繁殖與培育

用播種或扦插法繁殖。紅花檵木用嫁接法繁殖。[1]

參考文獻

  1. 檵木的功效,百花科訊, 2018-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