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檀山滎水立高松(趙友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檀山滎水立高松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檀山滎水立高松》中國當代作家趙友坤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檀山滎水立高松

「檀山有幸伴詩眠,連冢魂靈毓前川。洵為沃陵輝日月,荊草有痕尋古賢。」

唐朝未年,在河南滎水與檀山之間,劉禹錫與李商隱臨水而居,枕山長眠。後人修建的詩豪園與李商隱公園相距十多分鐘車程,遙相呼應,一個豪放,一個內斂,給滎水檀山積澱下豐厚的文化底蘊。

循蹤訪古,看過堅韌不拔、傲視憂患的詩豪劉禹錫,來到敢於仗義執言、不結朋黨的李商隱之園,但見松柏掩映,但聞松濤陣陣。站在以中華傳統園林特色為基調、以李商隱詩歌文化為背景公園門口,回望唐朝,讀李義山寫下的詩,走李商隱走過的路,十步一景,探尋他的生命歷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河南滎陽人,他在《祭姊文》中說:「檀山滎水,實為我家。」他是晚唐劍走偏鋒的明星,出身於沒落的縣官世家,降生在縣令任所,一生卻官場失意。其父為其取字義山,取名商隱,是以秦末商山四皓相勸勉,望其匡扶正義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但因沒有朋黨意識而找對了妻、站錯了隊,他被誤認作攀龍附鳳之人而終生有理想、有才華而難以施展。他命運多舛,十歲喪父,不到二十歲就在洛陽打拚,歷經五次科舉、數度幕僚,三任判官,鬱鬱而終。

李商隱的啟蒙教育來自父親,深受這位人生第一任老師的影響,「三歲赴浙江,五歲誦經書,七歲弄筆硯,十歲扶柩歸。」經歷幾度美好的春花秋月,突然,父親英年早逝。他隨母扶靈柩還鄉,過起了清苦生活。長子當家,李商隱勇於擔當,支撐起門戶。他「傭書販舂」,當小抄寫員,整天懸腕揮毫抄書掙小錢,揮動着杵棒給人舂米賺小費,貼補家用。可謂「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依之親。」

幸運的是,李商隱有一位隱居的堂叔鼎力相助,這是他在家鄉遇到的第二任老師。守孝期間,他跟從堂叔受經習文,彈箏學書,頗有「兩手」:寫得一手秀麗的工楷和一手優美的散文。十五歲時,他學仙於玉陽山,在道教修行之地,他遇到初戀宋華陽,她飄飄而來,仙風道姑令他如膠似漆,但因違反道規且無「父母之命」而分手。他通過詩句「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寫盡初戀的相思,而「此去蓬山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使文章頗有靈氣。後來,他寫下《重過聖女祠》:「白石岩扉碧蘚滋,上清淪謫得歸遲。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萼綠華來無定所,杜蘭香去未移時。玉郎會此通仙籍,憶向天階問紫芝。」以此表達對美女道友的懷戀之情!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李商隱移家洛陽,那年臘月,他在街上秀書法,賣作品,結識了白居易,向白老脫口而出:「我的夢想是寫詩!」白居易把他推薦給文壇領袖令狐楚。接下來,他寫出兩篇優秀的文章(《才論》、《聖論》),一時洛陽紙貴,他也進入第三位恩師令狐楚的法眼。

「能文能武,如師如父。不是父親,勝似父親。」當時正值內憂外患、黑雲壓城,外有藩鎮割據,內有宦官專政、牛李黨爭。作為牛黨翹楚的令狐楚,賞識李商隱勝過自己的兒子,他一隆重登場,就把李商隱納入門下,盡才施教,讓其為兒子陪讀,欲把他培養成家臣。十八歲時,李商隱被聘入幕府擔任巡官。年近二十歲時,他作為幕僚,隨從令狐楚至鄆州、太原。大和七年(833年),令狐楚赴京做官,解散了幕府。李商隱科舉不中,被舅父崔戎聘為幕僚,崔戎去世後,李商隱到王屋山學道三年,空靈朦朧的環境對其思想與創作產生了一定影響。

開成元年(836年)四月,令狐楚調任興元(今漢中)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又聘李商隱進入幕府,令狐楚是駢體文的「牛」專家,他甘當執燈的聖父,教導加引領,不僅傳授給李商隱駢體文的寫作技巧,講解章奏之學,主攻官樣文章,還「歲給資裝,令隨計上都」,資助其生活,鼓勵其與兒子交遊。在令狐楚手把手的幫助下,李商隱的駢體文寫作水平突飛猛進,由此信心倍增。「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李商隱希望藉此登上高枝,大展鴻圖。可是,在講究人脈的唐代,沒人推薦是很難出人頭地的,他在《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一詩中,把不錄取他的考官喻為小人:「鸞皇期一舉,燕雀不相饒。」然而,恩師父子一開始在黨爭中掙扎,無暇旁顧。837年,李商隱二十五歲時,令狐家向主考官高鍇打了招呼,重點人名說三遍,終於中了進士,這是他短暫的高光時刻。為此,李商隱寫下《謝書》感謝博學位高的再造恩師令狐楚:「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自蒙半夜傳衣後,不羨王祥得佩刀。」不久,令狐楚病逝,李商隱如喪㛈妣,扶柩入京,潸然淚下!

李商隱堅信「君子不黨」,不抱朋黨偏見,他以「青松」自比,超脫朋黨之外,寫下「惡草雖當路,寒松實挺生」的錚錚誓言,表現了他抵制朋黨迫害的浩然正氣。有一次,他登臨安定城樓,極目汀州,感懷身世,寫下「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的詩句,展示了他「欲回天地」的政治抱負和進身無路的憤懣心情。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駕崩,李黨失勢。即位的唐宣宗重用牛黨呂敏中,李商隱為外擊回鶻、內平昭義之亂而奠定「會昌中興」局面的宰相李德裕鳴冤,同時,他不怕牛黨嫉恨,在被貶的李黨分子桂州刺史鄭亞的盛情邀請下,大書「只應不憚牽牛妒,聊用支機石贈君。」毅然決然辭去秘書省工作,南下蠻荒之地桂林。「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在鄭亞幕府期間,他寫下《晚晴》、《高松》等詩篇,自比「高松」,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商隱不僅沒有朋黨觀念,還不像以孝敬著稱的胡宗南那般忠誠於恩主。令狐楚去世後,他改換門庭,成為「李黨"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幕僚,他不懼朋黨鬥爭,娶其小女兒王宴媄為妻,終生不二!他說:「縱然天下都是你的敵人,我依然要娶你為妻!」他做了女婿沒換來大宅子,卻琴瑟和鳴,嬌妻妙手彈錦瑟,有聲有色,代價是他被令狐綯視為忘恩負義。從此,他像風箱中的老鼠,兩面受氣!

開成三年(838年)春,李商隱參加授官考試,榜上有名,可是複審卻以「此人不堪!」的莫須有之名被除名。一年後,他再考再中,授以秘書省校書郎職位,不久,他調任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市)縣尉,在這裡,作為理想主義者的李商隱,敬重血性剛烈、堅守正道的劉蕡,依法為死囚犯減刑受到上司的責難,兩度辭官,頗有陶潛「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硬氣!

可是為了掙官家的銀子養家糊口,官還是要做的,於是,會昌二年(842年),李商隱以書判拔萃授入秘書省為正字,不久,母喪丁憂守孝三年,錯過了參加粉絲李德裕大唐中興的輝煌時期。

李商隱憑實力說話,不跑官要官。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李商隱入鄭亞桂州幕府做事,一年後因幕主被貶,他失業返回長安,考取一個盩厔縣尉的小職位,真的是「(官位)一下子回到了十年前!」不久又奉調回京。大中三年(849年),李商隱接受武寧軍節度使盧弘正的邀請,到徐州任判官,豈料,沒過多久,幕主病逝,愛妻病危,回家後卻與妻子王氏天人永隔!之後,西川節度使柳仲郢向他伸出橄欖枝,他整理心情,入川赴任,在驛站中,看到巴山夜雨,他還幻想亡妻尚在,寫下「共剪西窗燭」的溫馨往事,可謂是「春蠶到死絲方盡,思念成疾未歸期!」由於他屢遭朋黨打擊,仕途坎坷,在巴蜀時期,仍寄人籬下,加之亡妻之痛,思子思鄉心切,他幾欲皈依佛門。

「獨敲一夜罄,獨倚一枝藤。」一旦理想抱負、個性情感與外界的衝突逼仄緊迫,李商隱便轉向了佛教。他最大的中舉之喜和喪妻之痛成為悲的起緣,從此一心向佛,捐錢印經,十分虔誠。其實,他自幼就與佛教有密切接觸,喜歡聽三藏取經的故事,與僧人澈師、臻師、惠祥上人、融禪師等均有交往。李商隱以其獨特的情感體驗,證悟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的佛教真諦,以求心自處的禪宗「不二法門」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解脫。追求極樂世界的佛教思想極大地影響了他超俗的人格、情感、思維與審美,也造就了他魅力獨具的詩作。同時,他儒釋道兼修,其思想與創作天馬行空,構思新奇,令人捉摸不定!

從此,李商隱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在晚唐波譎雲詭的政局變幻里艱難生存,四處遊宦,他一生鬱郁不得志,中年潦倒抑鬱而死,抱憾終生!

「史家不幸詩家幸。」李商隱仕途不順,但其詩卻獨領風騷。起初,他跟別人學詩,既學漢魏、齊梁詩,更學杜甫詩史,還採用"獺祭魚",把參考書擺成一片,就像水獺吃魚祭品一般。後來,他寫得精巧了,便自成一家。

在詩歌創作上,李商隱照亮大半個晚唐詩壇。其詩作善於用典、巧於比興,糾結着他的糾結,積澱着一個時代的風霜雨雪。

首先,他是一位情歌聖手。起初,他醉心於李賀奇崛幽峭的風格和南朝輕倩流麗的詩體,仿寫了許多歌唱愛情的詩篇。後來,他自創《無題》詩,「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寫盡相戀與相思的婉約含蓄。其次,他是一個務實的小公務員,其政治詩更是指陳時弊,語氣嚴厲悲憤,又含有自我期許的意味,其長篇政治詩《行次西郊一百韻》,大膽譴責權奸,矛頭指向君主,很能反映其心態。他還寫以古諷今的詠史詩,借用歷史題材對當時的統治者提出真知灼見,反映出社情民意。「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軍入晉陽。」他以南齊高緯皇帝因迷戀馮小憐而亡國諷諫當時的統治者,可謂敢說真話!當屢次落第和被人譖毀的遭際向他顯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嶇不平時,他開始憤懣不平,對社會提出批判。大和末年,甘露之變以血淋淋的現實打開他的眼界,使他在思想創作上都實現了質的飛躍,他寫的《有感二首》等詩作,批判腐朽政治已相當深刻有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李商隱的詠物詩,他擅長以微小的事物入詩,在吸收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他所作的詠蟬詩,構思新奇,體物精當,是詠物詩中的佳作。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蟬棲高枝,品格高潔,餐風飲露,難以飽腹。每每五更秋夜,寒蟬淒切,悲鳴之聲斷而不絕,樹木依舊無動於衷,這正如他所處的政治環境,雖然一再奮力疾呼,卻始終得不到當政者的重視。李商隱官卑職小,如梗泛漂泊,常年客居他鄉,欲回歸田園,那裡卻已荒草叢生。可嘆,「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真是徒勞無功!當時,他因幕主盧弘正病逝而罷幕,後轉投東川節度使柳仲郢的幕中,愛妻王氏此時已病入膏肓。詩人困頓半生,輾轉流離,偶然間聽到蟬聲淒切,感時傷世,哀及自身,難免牢騷滿腹!

當代古典詩詞作家蘇纓、毛曉雯著《多情卻被無情惱:李商隱詩傳》曰:「多情卻被無情惱」,東坡先生這一句詞,正可用作李商隱一生的總括。多情者本已易於自傷,況欲於無情的世界里尋覓情的歸所,而終於無處堪用其情,便只覺得世界辜負了自己。這話對李商隱而言,沒有半分矯情,畢竟他所有的委屈都是應該的,因為這世界真的辜負了他!

誠哉斯言!

在詩詞中品讀李商隱,他高情商低智商,新婚之時,與妻吟詩鼓瑟,同登樂遊原,幸甚至哉!中年喪妻,傍晚驅車上塬,夕陽的光芒照耀出金鳥羽、金樹葉,怎奈夕陽紅霞,何其短暫;長時間四川做事,感嘆巴山夜雨綿綿無期,哪有閒暇與妻西窗共剪紅燭?他又站在舅父崔戎墓前的池塘邊,枯荷聽雨,心如浮萍,無依無靠。從詩中,我品出他纏綿悱惻的愛情,讀出他朦朦朧朧的詩境。每個遊子都眷戀着故鄉,李商隱更是葉落歸根,經過歷史滄桑洗禮的滎水,更加豐盈而充沛!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恍恍惚惚之間,我突然變成了李商隱,小學遇良師,苦讀經典,文字功底紮實,在縣裡嶄露頭角;十多歲喪父,勇挑家中重擔;二十多歲當上了鄉鎮小公務員,卻一直與文字打交道,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卻寂寂無為,蹉跎歲月!

我突發奇想:我何時能變成一棵小松樹,與李商隱共訴衷腸?[1]

作者簡介

趙友坤,曾用名王玉友,網名愚夫,皖阜陽市潁東區人,安徽省民俗學會會員,阜陽市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