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樊秉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樊秉善

[圖片網址 來自搜狗網的圖片]

中文名字:

樊秉善
出生 (1906~1982)
國籍 中國
職業 老中醫

樊秉善(1906~1982) 字復初,號寒泉、拙棲,出生於樊家圪坨村的一戶貧農家庭[1]。祖父樊玉寶,終身為地主奴僕,父樊上斌一世長工。秉善從9歲起幫父種田糊口,因先天深度近視眼,從農困難,家人-送私塾就讀,恩師視其聰穎苦讀,才華出眾,免資義務課讀[2]。後入名師慕少明學堂,慕亦賞其才華,偏力栽培,功倍講授,故所學課業,領受爛熟[3]

  1922年,樊初小畢業。因家貧在葭縣螅鎮高小當炊事員,邊工邊讀。6個學期考試,5次第一,1次第二,學習成績震驚全校。在校期間,教師李韶華對他十分器重,韶華是葭縣南區名師、名老中醫,秉善羨慕不已,請求隨從學醫。李先生欣然應之,勉勵其鑽研醫學。從此,他寒窗歲月,苦熬苦讀,步於醫途[4]

勤學四出訪師

1925年,秉善19歲,高小畢業,在葭、吳、綏農村任教16年,教學與自學並重,勤攻文科、醫學。 山僻之鄉,醫書缺少,他跋涉近二百里,於米脂城購回《醫方集解》、《百病回春》等書,苦心研讀,遇難字難題,四出訪師請教。在葭縣沙坪上村某財主家任教時,該家藏書甚多,他經常借閱,先後抄讀《湯頭歌曲》、《藥性賦》、《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本草備要》、《壽世保元》、《濟陰綱目》、《幼幼集成》和《內經》、《傷寒》、《金匱》等醫學經典。

  抗日戰爭時期,他於葭縣螅鎮從醫,常向名醫李韶華求教,獲益殊多。兩年後,任米脂中學(鎮川中學)國文教師,兼校醫年余。後漂流榆林,遇同鄉相助,重設醫堂,糊口度日。榆中校長崔煥九染病,多醫效微,秉善初診幸愈,名揚四方,上門求診者日增。

1946年10月,崔患疾年許,樊再次醫治,確診為風寒咳嗽之症,他以祛痰補氣劑,除痰順氣,復用開胃健脾之味,大建功效,繼服補中益氣湯,其體迅速康健;又一婦女患經閉症瘕病,諸醫誤診為孕。年余未產,體弱消瘦。樊施以「牡丹皮散」獲效。

善良厚道體貼窮人之苦

  秉善善良厚道,加之出身貧寒,處處能體貼窮人之苦。用藥力戒昂貴之品,慣用偏方和通用之藥。遇垂危症者,方施滋補劑。他積數十年臨床經驗,認為「藥補不如食補,米麥乃寶中之寶」。他重視民間單方、偏方,多年積書成冊,臨床應用,藥簡效宏,深受群眾歡迎。一次遇一小兒痰嗚鹿,高燒昏迷日余,眾皆認為無望,他用酸菜清湯沖服白礬未,立效;又遇一婦,胎衣不下,他用嫩白菜湯試之,取得奇效。   農村多見小兒氣死症,樊自擬「白芍、香附、柴胡、生芪湯」(體壯者香附為君,弱者生芪為君)舒肝解郁,醫治多例,效果均佳。鄉間小兒多患「痊耳瘡」,臨床用蝸牛粉治之,效好。小兒口瘡,屢有患者,他以人中白治之即愈;治黃水瘡,他用中槐枝、花椒、硫磺、明礬合劑塗之,甚好。贅疣不時遇到,他以蜘蛛絲纏之,奇效。

懸壺濟世

1944年夏,吳堡保健藥社聘樊為醫,[5] 月薪小米3.5斗,他積極署事,不嫌酬微。

1953年,赴省中醫進修學校學習一年,收穫甚大。結業後回吳從醫,先後被選為縣衛生協會副主席,縣人民代表,縣第六屆人民委員會委員,縣革命委員會委員。

1959年,陝西省中醫研究所聘其為中醫通訊研究員,是省衛生廳備案的陝西肯名老中醫。秉善一生謙虛謹細,勤學苦鑽,幾十年臨床中他堅持「下筆雖完宜復思,用心已到莫遲疑」,病情如敵情,用藥如用兵,兵無常勢,藥元定法,貴在相機出入,絲絲入口」的精神教育、鞭策自己。抄積讀書筆記數十冊;自編驗方歌訣數十首;《臨床實踐錄》醫案1冊;《名方集錄》1冊。   秉善不僅學文、學醫,而且愛好詩、詞、歌、賦,業餘寫詩頗多,詩中「秉賦愚魯元小就,善與人同從大公」;「復始一元三陽泰,初回寅斗-書」;「拙才更須爭進步,棲身何必起高堂」等句,足見他的高風亮節。秉善還喜歡書法,是縣內善書名人。[6]

1982年9月19日,因病逝世,終年76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