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槽齒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槽齒龍

槽齒龍 ,是種素食性恐龍,生存於晚三疊紀諾利階與瑞提階。

槽齒龍曾於三疊紀晚期在英格蘭及威爾斯一帶生活,體形像一隻大狗,

其後期近親只以四肢笨拙地移動。對於有望打破舊有觀點。

中文名槽齒龍界動物界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綱爬行綱

亞 綱雙孔亞綱目蜥臀目

亞 目蜥腳型亞目科原蜥腳科屬槽齒龍屬種槽齒龍發現者

形態特徵

槽齒龍生活在侏羅紀早期,長2米。它是一種瘦長的動物,長着小腦袋、長脖子和長尾巴。

槽齒龍平均身長為1.2米,高度約30厘米,體重為30公斤。它們擁有小型頭部、大型拇指尖爪、修長的後肢、

長頸部、前肢比後肢短、長尾巴。它們是二足恐龍。槽齒龍前掌有五個手指,後腳掌有五個腳趾。

槽齒龍是草食性恐龍,牙齒呈葉狀,有鋸齒狀邊緣,且位於齒槽內;這也是槽齒龍的名稱來源。

它們的齒骨長度不到下頜長度的一半。下頜前端稍微往下彎。與近蜥龍相比,槽齒龍有較多的牙齒,頭部較長、較狹窄。

槽齒龍的頸椎上有長的椎弓(Neural Arch),以及前後排列的長神經棘(Neural spine)。背椎有強化的

橫突(Transverse processes)。薦椎可能有3個。肩胛骨寬廣、彎曲,稍呈板狀。肱骨有明顯三角

嵴(Deltopectoral crest)。尺骨的橫切面呈三角形。橈骨有大幅度縮小。

雖然槽齒龍並非最早的蜥腳形亞目恐龍(發現最早的是在馬達加斯加的未命名屬),但在原始蜥腳形亞目恐龍中

是最著名的一屬。它們起初被分類於原蜥腳下目,但在2003年,耶茲與基欽的研究顯示槽齒龍與它的近親早於

原蜥腳類的出現。新的重建顯示槽齒龍的頸部與身體比例,比更先進的早期蜥腳形亞目恐龍的頸部與身體比例還短。

生活習性

植食性動物。吃長在低處的植物,有時也用後腿站立起來,去吃長在高處的樹葉。

分布範圍

在非洲和歐洲都發現過槽齒龍的化石。

=古生物學

槽齒龍的化石大部分發現於南英格蘭與威爾士的三疊紀地層。這個時期的地球氣候較為溫暖、乾燥。晚三疊紀的優勢肉

食性動物仍為勞氏鱷目等鑲嵌踝類主龍,而非剛出現的小型肉食性恐龍;而蜥腳形亞目恐龍已取代二齒獸類,成為優勢草食性動物。

物種分類

先介紹一下蜥腳型亞目這個分類單位。這個好像是比較新一些的單位,也是比較主流的。這個分類捨棄了原

蜥腳類(亞目)這個單位。蜥腳型亞目由蜥腳亞目和以前原蜥腳類里的恐龍和各個科組成。

在南威爾士發現的三疊紀晚期/侏羅紀早期的未成年原始蜥腳形態恐龍經過重新的研究,被認定為是槽齒龍屬

的一個新做種:thecodontosaurus caducus。

thecodontosaurus caducus的第六、七,八截頸椎的中樞神經接縫處有側腔一樣的坑。其形狀原始的股骨近側和腸

骨也使其與thecodontosaurus屬的模式種thecodontosaurus antiquus(古槽齒龍)區分開來。

經過對thecodontosaurus caducus化石的分析,科學家發現槽齒龍對於其它蜥腳形態恐龍來說都是原始的,

除了巴西發現的三疊晚期的撒特那利亞龍(saturnalia)。槽齒龍是種非常重要的開來因為它的特徵對於早

期恐龍的分類學很重要。槽齒龍是原蜥腳類,它和蜥腳類是平行類群,而為和艾雷拉龍科不屬於蜥腳型類和獸腳類的理論提供證據。

上文表示原蜥腳類和蜥腳類是平行的關係,艾雷拉龍科不是蜥腳型類和獸腳類。它們既不是蜥臀目也不是鳥臀目,

也就是說它們不屬於恐龍了。我們在看看其他一些資料:

上面這個分類就說艾雷拉龍科和始盜龍都不是恐龍,可能是因為它們太原始了。

上面這個分類說艾雷拉龍科和始盜龍都是恐龍,但不屬於eusaurischia,真蜥臀亞目。這個分類與主流的比較近一些。

生物學史

槽齒龍是由Henry Riley與Samuel Stutchbury在1836年所命名。槽齒龍是第四個被命名的恐龍,

前三個分別為斑龍(1824年)、禽龍(1825年)、林龍(1833年);槽齒龍也是第一個被敘述的三疊紀恐龍。

當理查·歐文在1842年建立恐龍總目(Dinosauria)時,他並沒有將槽齒龍列入,他僅將斑龍、禽龍、林龍列入。

他認為有小型頜部的槽齒龍,不可能屬於體型龐大的恐龍。他認為槽齒龍是種低等、由鱗片覆蓋的爬蟲類,與鱷魚、蜥蜴、

喙頭龍目、恐龍外表相似。直到1870年,歐文的敵手湯瑪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將槽齒龍分類於恐龍。

槽齒龍最初的模式標本,與其他相關物品,在1940年遭到德國沖炸摧毀,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受害品。然而,

已在許多地點發現化石,包括布里斯托與威爾士,該地於晚三疊紀可能是乾燥環境。在這些新發現化石中,有一個可能是未

成年個體的標本,可能屬於一個不同的種T. caducus。在澳洲

發現的Agrosaurus macgillivrayi,可能是古槽齒龍(T. antiquus)的異名。

在2007年,亞當·耶茨(Adam Yates)、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以及Kermack提出一個研究,

宣稱槽齒龍的其中一種T. caducus屬於一個不同的屬,並由他們將這個屬命名為Pantydraco。

槽齒龍只有一個種,模式種古槽齒龍(T. antiquus)。

最新研究

批來自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科學家,2021年初透過先進成像及3D建模技術,模擬槽齒龍大腦結構。

他們發現這種被視作草食性動物的小型恐龍能用兩腳敏捷行走之餘,亦會偶然吃肉。

有關研究已刊在國際動物學專業期刊《林奈學會動物學報》。

草食性小型恐龍「槽齒龍」能用兩腳敏捷行走之餘 亦會偶然吃肉

儘管槽齒龍化石1834年已在布里斯托爾公園出現,惟科學家近日方能在不破壞化石的情況下,提取新資訊。他們首先透過電腦

斷層掃描製成一個三維數碼模型,再從中抽取槽齒龍骨頭,發現從未見過的大腦及內耳細節。經分析後發現,槽齒龍在活動過程中,

其大腦與保持頭部穩定有關的部分得到良好發展,意味它們偶然也會捕食,有可能養成雜食習性。 [1]

參考資料

  1. [h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497752295397897779.html 槽齒龍],搜狗,2016-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