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葉斑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檳榔葉斑病
檳榔葉斑病,葉片上發病初期出現褐色小點,後期擴展為不規則形成或長條形褐斑,邊緣有暗褐色壞死線,但病斑不呈輪紋狀,無黃色暈圈。通常在葉面生許多小黑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
基本信息
中文名:檳榔葉斑病
拉丁學名:Pestalotia palmarum Cke
病原分類地位:廣東、海南
主要危害作物:檳榔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症狀
病斑多出現在葉尖和葉緣,初為褐色小斑點,後擴大為不規則形的灰褐色大斑塊,邊緣有暗褐色壞死線,但病斑不星輪紋狀,無黃色暈圈。病部中央灰白色,其上着生許多小黑點(病菌分生孢子盤)。
病原
Pestalotia palmarum Cke.屬半知菌亞門、盤多毛菌屬。分生孢子盤初埋生,成熟後突破表皮外露,散生,暗褐色至黑褐色,直徑200~350μm。分生孢子梭形,直,極少數微彎,5個細胞,中間3個細胞橄欖色,兩端細胞無色。頂細胞圓錐形,頂生2~3根無色附屬絲,長為12~26μm,基細胞具一短細柄。分生孢子大小為 17~24μm × 5~8μm。[1]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盤在病殘體上越冬,借風雨傳播。植株生長勢弱易發病。此病在苗期小葉上特重,在廣東、海南等地8~12月均可發病。
防治措施
① 加強田間管理,增施肥料,清除病殘組織,避免土壤過濕。② 發病期及時噴布1:1:100波爾多液、75 百菌清800倍液、7O 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O 多菌靈600倍液等。[2]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