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楚辭筆記》,張煒 著,出版社: 中國青年出版社。

書籍是知識[1]的源泉,只有書籍才能解救人類,只有知識才能使我們變成精神上堅強的、真正的、有理性[2]的人。唯有這種人能真誠地熱愛人,尊重人的勞動,衷心地讚賞人類永不停息的偉大勞動所創造的最美好的成果。

目錄

內容簡介

張煒在文學和歷史之間自由穿行,將單篇單部的楚辭感受化為渾然一體的生命理解。筆記分兩部分,一為注釋,一為串講。注釋極簡,不作考辨,讓人一看就明白原文的意思。串講則介入翻譯、述意、引申、詮釋之間,多為張煒之心得語。」書中隨處點綴着張煒對人生、文學和歷史思考之後形成的精闢見解。

作家張煒近日推出了《楚辭筆記》一書。這是這位當代知名作家與千年前的偉大詩人的一次對話,或者可以說,這是二人精神上的一次鏈接。

張煒雖以小說和散文創作見長,但他同時也創作了大量詩歌作品。他寫詩的時間比寫小說、散文的時間還要早。他1975年就開始發表詩作,把他叫做詩人也無不可。在文學創作中,他不讓責任、承擔、批判等意識表面化,這能讓理性壓迫感性的發揮,而想象力才是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寫作最重要的稟賦。屈原的《離騷》無疑是想象力恣意發揮的大作,而且屈原和張煒都是堅定的理想主義者。張煒認為,一個理想的時代「是浪漫而又淳樸,依附而又自為的」,那個時代的美,是屈子所體現的,因此他遙遙地以屈原為精神上的知己。

張煒的詩集也出了不少,《皈依之路》《家住萬松浦》《夜宿灣園》等都是值得一讀的作品。張煒的詩歌寫作,長短詩都有,而其長詩寫作尤其氣象恢弘、意象疊現、情感豐盈,充沛綿綿地鋪陳揮灑着他的詩情和對土地、對生靈的熱愛。他的長詩代表作《皈依之路》《松林》有幾千、幾百行,其中瀰漫的對生命緣起、人的價值體現究竟為何、人類歸宿的追問以及對大自然萬物的好奇和欣喜,慧獨的植物、動物、河海等意象的巧妙化用和深沉悠遠的思考境界,都與屈原的《楚辭》一脈相承。

《楚辭筆記》則是張煒在大山孤院中,對《楚辭》的另一番解讀。他在文學和歷史之間自由穿行,將單篇單部的楚辭感受化為渾然一體的生命理解。他的解讀脈絡,正如北京大學教授龔鵬程所言,「截斷眾流,擺落一切考證、訓詁與義理,不再介紹屈原的家世、生平、政治活動,也不從那兒去解釋《楚辭》。他是審美的。直接進入文本,去感受它美麗誘惑、美的纏綿、美的魅力,去體會它文字的美感和屈原人格的芳潔。筆記分兩部分,一為注釋,一為串講。注釋極簡,不作考辨,讓人一看就明白原文的意思。串講則介入翻譯、述意、引申、詮釋之間,多為張煒之心得語。」因而《楚辭筆記》中,隨處點綴着張煒對人生、文學和歷史思考之後形成的精闢見解。在筆記中,張煒對《楚辭》中的美言妙句進行了曉暢趣美的解讀。解讀的過程中,張煒尤其注重《楚辭》絢爛的審美藝術和屈原對楚懷王那糾結難理的情緒,以此進入屈原豐富痛苦的內心,探求其高潔的精神追求和遠大的政治抱負,展示其廣袤的幻想力。張煒進入屈原的內心和精神世界,為他歡樂,為他哀愁,為他思索,甚至憂心如焚地假設另一種歷史場景下他的命運會是如何,這就是知己吧。想必,另一個時空里的屈原也能深切地感知到他彼岸知己的熱切情懷而甚為慰之。

《楚辭》是我國文學史中的桂冠明珠,與《詩經》並稱,是我國詩賦的主要源頭。自古以來,考據、解讀《楚辭》的作家學者眾多,為其繪畫插圖的畫家也眾多。《楚辭筆記》中選擇了明末清初書畫家、詩人陳洪綬為《楚辭》所作的12幅版畫,分別是《九歌圖》11幅和《屈子行吟圖》1幅。1638年,來欽之的《楚辭述注》付梓時,陳洪綬的《九歌圖》被作為插圖付諸木刻,影響極大。他創作的屈原像至清代兩個多世紀無人能超過,被奉為屈原像的經典之作。陳洪綬的繪畫,線條簡潔而飽滿,人物神采飛揚,韻境悠遠,與《楚辭》燦美的文字和張煒簡淨深情的解讀文字,相映成輝。

作者介紹

張煒,1956年11月出生於山東省龍口市,原籍山東省棲霞縣。當代着名作家,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

1975年開始發表詩作,1980年開始發表小說。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外省書》《遠河遠山》《柏慧》《能不憶蜀葵》《醜行或浪漫》《刺蝟歌》《你在高原》等,散文集《融入野地》《夜思》《芳心似火》等,詩集《皈依之路》《家住萬松浦》等,文論《精神的背景》《當代文學的精神走向》《午夜來獾》等。出版有《張煒文庫》10卷。

《古船》被海外評為「華文小說百年百強」,又獲國內「華語文學百年百優」、台灣金石堂票選「最具影響力圖書獎」等。《九月寓言》與作者分別被評為「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十作家十作品」。《外省書》《醜行或浪漫》《刺蝟歌》等在海內外獲得五十多種獎項。作品被譯為英德法日等多種文字在境外出版。

你在高原》(十部)於2011年8月折桂第八屆茅盾文學獎,並另獲獎十餘項,如香港《亞洲周刊》全球華文十大小說之首、華語傳媒大獎傑出作家獎等。

參考文獻

  1. 什麼是知識?,搜狐,2016-08-13
  2. 理性,是解決絕大多數問題的關鍵,搜狐,201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