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楚王城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楚王城遺址

楚王城遺址坐落在花橋鎮黃池村山頭自然村和城東村隆莊自然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內容

中文名稱:楚王城遺址

規模:長380米、寬310米、高8.5米

榮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點:安徽省蕪湖縣

文物:陶鼎足、陶殷殘片、印紋硬陶片

類別:人文景觀

基本簡介

關於楚王城的歷史研究,引起了很多學者、專家的興趣。1978年秋,北京大學侯仁之教授帶領地理系區域與城市規劃專業師生與蕪湖市城建局規劃科同志實地考察,侯老認為,「楚王城應是西漢蕪湖縣城的遺址,亦即古鳩茲所在之地。」1985年7月,南京博物院考古部主任鄒厚本及助手張敏經過考察,認為是漢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後三次來過六位專家,結合出土文物進行過考證。 在文物普查及黃池輪窯廠取土過程中,陸續發現和搜集到大量文物。其中有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商周時期的陶鼎足、陶殷殘片、印紋硬陶片,戰國時期楚貝(又稱蟻鼻錢,俗稱鬼臉錢,是楚國貨幣),漢代的陶下水管道、陶豆、繩紋陶片、簡瓦殘片及五銖錢等。還有六朝及宋代墓葬中隨葬的瓷碗、瓷壺、瓷粉盆、陶罐等,尤其是其中的兩隻虎皮釉花瓶,省博物館古瓷專家胡悅謙對它頗有興致,看後讚不絕口,連連稱奇,認為堪稱國家一級文物珍品。

根據有關文獻資料,黃池一帶春秋時屬「吳頭楚尾」,魯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前屬吳,後為吳楚爭奪地。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曾歸越。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滅越,這一帶正式歸楚。今天的水陽江是古代中江上的重要一段,中江西接長江,自蕪湖東經高淳、東壩、溧陽至宜興通達太湖(明初築東壩後不通),是古代溝通東西的十分重要的交通水道。楚王城作為中江上的一個重要渡口,軍事意義和政治意義顯而易見。光緒《宣城縣誌》記載:楚王城「兵興時嘗扼隘於此。舊雲吳楚相距,因山創城,形勢逶迤,門闕儼然。」對於水鄉澤國的江南吳越,益發可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

站在楚王城放眼西北,地勢平直,古代多是湖泊沼澤地帶,諸如易泰湖,萬頃湖,天城湖等,近江才出現幾座孤山。古人多喜居住在避風向陽、依山傍水的地方,楚王城正具備這樣條件。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關於蕪湖縣楚王城的初步考察報告》中,專家們認為,「早在築城之前的商周時期已有人居住,六朝時期繼續沿用舊城,以後逐步廢棄了。」「根據該城的面積和地理位置,這是一個含有軍事性質的城堡。」 楚王城究竟建於何時,仍需考古資料確證。考古學家們指出,楚王城歷二千餘年仍基本完整,這在皖南地區是絕無僅有的,在南方幾省也極少見。楚王城對於探索江南地區城市發展規律,研究皖南地方史具有較高的價值。

地理概況

楚王城遺址坐落在花橋鎮黃池村山頭自然村和城東村隆莊自然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古城依山構築。東西長380米,南北寬310米,城牆高8.5米,牆基厚18米,牆面寬約3-5米,夯力明顯,內涵豐富。現留東、南、西、北四個缺口,為城門舊址。城內地勢東高西低,是東南方敬亭山綿延而來的殘丘盡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