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楔葉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楔葉榕

中文學名:楔葉榕

拉丁學名:Ficus trivia Corner

別稱:半稔子

拼音:xieyerong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蕁麻目

科:桑科

屬:榕屬

楔葉榕,別稱,半稔子,小喬木或灌木狀,高達8皮灰色。小枝紅褐色,徑3-5毫米,無毛或微被柔毛。葉紙質,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6-16厘米,上面無毛,下面葉脈被糙毛或無毛,具鍾乳體,先端尖或漸尖,基部圓或寬楔形,全緣,側脈4-5對,下面基部脈腋具腺體;葉柄長2-5厘米,托葉卵狀披針形,長0.7-1.5厘米,被柔毛。榕果成對腋生或單生,熟時紅至紫色,近球形,徑1-2厘米,無毛,頂部臍狀,基生苞片3,三角狀卵形,總柄長3-8毫米;雄花具梗,生於榕果內壁近口部或散生,花被片4,雄蕊2,癭花花被片4,花柱無毛,柱頭2裂;雌花無梗,花被片4,花柱無毛,柱頭2裂。瘦形,光滑。花期9月至翌年4月,果期5-8月。

形態特徵

株:小喬木或灌木狀,高達8米;樹皮灰色。

枝:小枝紅褐色,徑3-5毫米,無毛或微被柔毛。

葉:葉紙質,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6-16厘米,上面無毛,下面葉脈被糙毛或無毛,具鍾乳體,先端尖或漸尖,基部圓或寬楔形,全緣,側脈4-5對,下面基部脈腋具腺體;葉柄長2-5厘米,托葉卵狀披針形,長0.7-1.5厘米,被柔毛。

果:瘦果卵球形,光滑。

資訊

化石表明1500萬年前的楔葉榕生活在石灰岩上

生長於裸岩石縫中的灌叢型植被,尤其是榕屬植物是受人為活動干擾形成、還是自然演替的頂級?學界一直存在爭論。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研究所最新發表在國際古植物學期刊《古植物學和孢粉學綜述》上的一項成果,有助於釐清這一問題。

榕屬是種類最多、分部最廣的木本植物之一,全世界有750餘種,其中近三分之二的種類分布於熱帶亞洲地區。榕屬的生境和形態多樣,廣布於從潮濕到乾旱的各種熱帶、亞熱帶植被類型中,其形態、習性與屬內的系統位置有較高的相關性。

在中國西南和東南亞地區,石灰岩溶地貌最為典型,乾旱和高鈣是其最主要特徵,其上覆蓋的植被在物種組成和生理生態上也與地帶性植被不同。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助理研究員黃健在滇東南石灰岩溶地區核心地帶——文山盆地中進行長期古植物學研究,發現了一種榕屬的葉片化石。通過對現生榕屬及亞屬植物葉脈結構特徵進行深入研究後,他將榕屬葉脈模式分為4個類型。經過葉結構重建和現代物種比對,確定文山植物群中的這種榕屬化石屬於無花果亞屬,其現生最近親緣種為楔葉榕。

楔葉榕和近似類群分布於中國西南和越南北部,僅生長於石灰岩山脊灌叢中。結合植物群中發現的其他石灰岩灌叢特有植物,表明在約1500萬年前的中中新世時,這一類型的植被就已存在,它可能發育在較為惡劣的立地條件之上。同時,在化石葉表面觀察到的細脈腺節結構與現生某些石生榕葉表面完全一致,這一結構的主要功能可能是排鈣,是對石灰岩生境的一種適應。文山植物群的物種多樣性遠高於臨近地區的各古植物群,石灰岩植被、非石灰岩植被同時存在等生境的多樣性是其重要原因。[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