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馬鞭草 (馬鞭草科 馬鞭草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馬鞭草 (馬鞭草科 馬鞭草屬植物))

馬鞭草(拉丁學名:Verbena officinalis L.)

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可達120厘米,基部木質化,單葉對生,葉片卵形至長卵形,兩面被硬毛,下面脈上的毛尤密。頂生或腋生的穗狀花序,花藍紫色,無柄,花萼膜質,筒狀,花冠微呈二唇形,花絲極短;子房無毛,果包藏於萼內,小堅果。花果期6-10月。

馬鞭草多數生長於原野;原產於歐洲,中國華東、華南和西南大部地區都有分布。全草供藥用, 性涼, 味微苦, 有涼血、散瘀、通經、清熱、解毒、止癢、驅蟲、消脹的功效。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馬鞭草
  • 拉丁學名:Verbena officinalis L.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 :管狀花目
  • 科 :馬鞭草科
  • 亞 科:馬鞭草亞科
  • 族 :馬鞭草族
  • 屬 :馬鞭草屬
  • 種 :馬鞭草
  •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 分布區域:西南、山西、陝西、甘肅、新疆、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莖四方形,近基部可為圓形,節和棱上有硬毛。葉片卵圓形至倒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8厘米,寬1-5厘米,基生葉的邊緣通常有粗鋸齒和缺刻,莖生葉多數3深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鋸齒,兩面均有硬毛,背面脈上尤多。 穗狀花序頂生和腋生,細弱, 結果時長達25百米花小,無柄,最初密集,結果時疏離;苞片稍短於花萼,具硬毛;花萼長約2毫米,有硬毛,有5脈,脈間凹穴處質薄而色淡;花冠淡紫至藍色,長4-8毫米,外面有微毛,裂片5;雄蕊4,着生於花冠管的中部,花絲短;子房無毛。果長圓形,長約2毫米,外果皮薄,成熟時4瓣裂。花期6-8月,果期7-10月。

對土壤要求不嚴。喜肥,怕澇,不耐乾旱,一般的土壤均可生長,但以土層深厚、肥沃的壤土及沙壤土長勢健壯,低洼易澇地不宜種植。常生長在低至高海拔的路邊、山坡、溪邊或林旁。 [1]

主要價值

全草供藥用, 性涼, 味微苦, 有涼血、散瘀、通經、清熱、解毒、止癢、驅蟲、消脹的功效。

系統學意義

在馬鞭草科中,有些種類的花是輻射對稱的,在兩側對稱的花中,往往是以花冠管的彎曲、偏鈄來實現的,也有二唇形的,有的種類中花序中的邊緣花常有一瓣較為伸長,使花序中的花有了分工,邊緣花成為具有吸引昆蟲的作用。

分類爭議

本科的系統位置及進化關係等,各學者的看法不盡一致;如A·恩格勒、A·B·倫德爾及J·布里凱等認為它由紫草科發展到唇形科而位於管花目(Tubiflorae),將馬鞭草科分成7個亞科,即柱蕊亞科(Stilboideae)、馬鞭草亞科(Verbenoideae)、綠花亞科(Chloanthoideae)、牡荊亞科(Viticoideae)、蕕亞科(Caryopteridoideae)、六苞藤亞科(Symphoremoideae)及海欖雌亞科(Avicen-nioideae)。

J·哈欽森認為本科起源於茜草科,為木本的最進化一支──馬鞭草目(Verbenales)。

H·N·莫爾登克及А·Л·塔赫塔江等近代分類學者都將海欖雌亞科提升為海欖雌科(Avicenniaceae),柱蕊亞科提升為柱蕊科(Stilbeaceae),將六苞藤亞科升為六苞藤科(Sym-phoremataceae),仍留在馬鞭草科中的,僅有馬鞭草亞科、牡荊亞科及蕕亞科。

莫爾唐凱還將木樨科中的夜花屬(Nyctanthes)及二米花屬(Dimotra)組成夜花亞科(yotanthoideae),也因其花冠高腳碟狀似大青屬(Cle-rodendrum)而移入馬鞭草科中。 [2]

重點特徵

草本或木本,常被粗毛。葉互生,無托葉。花兩性,整齊,常蠍尾狀花序;花冠合瓣,喉部常有附屬物;雄蕊內藏;心皮2,常4神裂。

《中國藥典》:馬鞭草

拼音:Mǎ Biān Cǎo

英文名:HERBA VERBENAE

來源:本品為馬鞭草科植物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的乾燥地上部分。6~8月花開時采割,除去雜質,曬乾。

性狀:本品莖呈方柱形,多分枝,四面有縱溝,長0.5~1m;表面綠褐色,粗糙;質硬而脆,斷面有髓或中空。葉對生,皺縮,多破碎,綠褐色,完整者展平後葉片3深裂,邊緣有鋸齒。穗狀花序細長,有小花多數。無臭,味苦。

鑑別

(1)本品粉末綠褐色。莖表皮細胞呈長多角形或為類長方形,垂周壁多平直,具氣孔。葉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氣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衛細胞3~5個。腺鱗頭部4細胞,直徑23~58μm;柄單細胞。非腺毛單細胞。花粉粒類圓形或類圓三角,直徑24~35μm,表面光滑,有3個萌發孔。

(2)取本品粉末2g,加80%甲醇6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馬鞭草對照藥材2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熊果酸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4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異丙酮(16:0.5:0.2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香草醛乙醇溶液(1→100)和高氯酸溶液(3→100)的混合溶液(臨用時等量混合),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分別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含量測定取本品粗粉約1g[同時另取本品粗粉測定水分(附錄Ⅸ H 第一法)],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無水乙醇3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1.5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無水乙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15ml,蒸乾,殘渣用石油醚(30~60℃)浸泡2次,每次15ml(浸泡約2分鐘),傾去石油醚液,殘渣加適量無水乙醇微熱使溶解,轉移至5ml量瓶中,並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另精密稱取熊果酸對照品,加無水乙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2μl、對照品溶液1μl與2μl,分別交叉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已烷-氯仿-醋酸乙酯-冰醋酸(20:5:8: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取出,在薄層板上覆蓋同樣大小的玻璃板,周圍用膠布固定,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 薄層掃描法)進行掃描,波長:λs=525nm,λR=700nm,測量供試品吸收度積分值與對照品吸收度積分值,計算,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熊果酸(C30H48O3)不得少於0.36%。

炮製:除去殘根及雜質,洗淨,稍潤,切段,曬乾。

性味:苦,涼。

歸經:歸肝、脾經。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截瘧解毒利水消腫。用於症瘕積聚經閉痛經瘧疾喉痹癰腫水腫熱淋

用法用量:4.5~9g。

貯藏:置乾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馬鞭草

拼音:Mǎ Biān Cǎo

別名:鳳頸草(《綱目》),紫頂龍芽(《綱目拾遺》),鐵馬鞭(《草木便方》),狗牙草(《中國藥植志》),鶴膝風苦練草(《廣西中獸醫藥植》),順捋草靖蜒草(《南寧市藥物志》),退血草鐵馬蓮(《湖南藥物志》),田鳥草鐵掃手(《閩東本草》).瘧馬鞭(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土荊芥野荊芥(《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紅藤草(《上海常用中草藥》)。

出處:《別錄》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馬鞭草的全草或帶根全草。7~10月開花時採收,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以上。莖直立,基部木質化,上部有分枝,四棱形,棱及節上疏生硬毛a葉對生;莖生葉近無柄;葉片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3~5厘米,寬2~3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羽狀深裂,裂片上疏生粗鋸齒,兩面均有硬毛。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16~30厘米;花小,紫藍色;花萼管狀,長約2毫米,先端5淺裂,外面及頂端具硬毛;花冠唇形,下唇較上唇為大,上唇2裂,下唇3裂,喉部有白色長毛;雄蕊4,着生花冠筒內,不外露;雌蕊1,子房上位,4室,花柱頂生,柱頭2裂。蒴果長方形,成熱時分裂為4個小堅果。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部:生於河岸草地、荒地、路邊、田邊及草坡等處。分布全國各地。主產湖北、扛蘇、廣西、貴州。此外,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福建、河北、四川等地亦產。

性狀:乾燥全草或帶根全草。根莖圓柱形,長1~2厘米,表面土黃色,周圍着生多數的根及鬚根。莖四棱形,灰綠色或黃綠色,有縱溝,具稀疏的毛;質硬、易折斷,斷面纖維狀,中央有白色的髓,或已成空洞。葉片灰綠色或棕黃色,質脆,多皺縮破碎,具毛。頂端具花穗,可見黃棕色的花瓣;有時巳成果穗,果實宿存灰綠色的萼片,萼片脫落後,則見灰黃色的4個小堅果。氣微,味微苦。以乾燥、色青綠、帶花穗、無根及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分:全草含馬鞭草甙(verbenalin)ey 5-羥基馬鞭草甙;另含苦杏仁酶、鞣質;葉又含腺甙(adenoside)、β-胡蘿蔔素。

炮製:揀淨雜質,洗淨,潤軟切段,曬乾。

性味:苦,涼.

①《藥性論》:"味苦,有毒。"

②《蜀本草》:"味苦,微寒,無毒。"

⑧《日華子本草,:"味辛,涼,無毒。"

④《本草圖經》:"味甘苦,微寒,有小毒。"

歸經:入肝、脾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肝、脾二經。"

②《得配本草》:"入手陽明、足厥陰經血分。"

③《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腫。治外感發熱,濕熱黃疸,水腫,痢疾,瘧疾,白喉,喉痹,淋病,經閉,症瘕,癰腫瘡毒,牙疳。

'①《別錄》:'粗體文字"主下部匿瘡。"

②《本草拾遺》:"主症癖血瘕,久瘧,破血。作煎如糖,酒服。"

③《日華子本草》:"通月經,治婦人血氣肚脹,月候不勻。"

④《本草衍義補遺》:"治金瘡,行血,活血。"

⑤《綱目》:"搗塗癰腫及蠼螋尿瘡,男子陰腫。"

⑥《生草藥性備要》:"活血通經。能去膿毒,洗痔瘡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⑦《分類草藥性》:"去小便血淋腫痛。"

⑧《天寶本草》:"利小便,平肝瀉火。治赤瘡,火眼。"

⑨《現代實用中藥》:"根用於赤白痢疾,慢性瘧疾,水腫,膨脹等。並有瀉下作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者搗汁1~2兩);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注意:孕婦慎服。

①《本草經疏》:"病人雖有濕熱血熱證,脾陰虛而胃氣弱者勿服。"

②《本草從新》:"瘡證久而虛者,斟酌用之。"

貯藏:置乾燥處。

複方

①治傷風感冒、流感:鮮馬鞭草一兩五錢,羌活五錢,青蒿一兩。上藥煎湯二小碗,一日二次分服,連服二至三天。咽痛加鮮桔梗五錢。(《江蘇驗方草藥選編》)

②治卒大腹水病:鼠尾草、馬鞭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更煎,以粉和為丸服,如大豆大二丸加至四:五丸。禁肥肉,生冷勿食。(《補缺肘後方》)

③治鼓脹煩渴,身干黑瘦:馬鞭草細銼,曝干,勿見火。以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滓,溫服。(《衛生易簡方》)

④治痢疾:馬鞭草二兩,土牛膝五錢。將兩藥洗淨,水煎服。每天一劑,一般服二至五劑。(《全展選編·傳染病》)

⑤破腹中惡血,殺蟲:馬鞭草,生搗,水煮去滓,煎如飴,空心酒服一匕。(《藥性論》)

⑥治婦人月水滯澀不通,結成癥塊,腹肋脹大欲死:馬鞭草根苗五斤,細銼,以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別於淨器中熬成煎。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半匙。(《聖惠方》)

⑦治婦人疝痛:馬鞭草一兩,酒煎滾服,以湯浴身,取汗甚妙。(《纂要奇方》)

⑧治酒積下血:馬鞭草灰四錢,白芷灰一錢。蒸餅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五十丸。(《摘元方》)

⑨治瘧,無問新久者: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分三服。(《千金方》)

⑩治乳癰腫痛: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薑一塊。擂汁服,渣敷之。(《衛生易簡方》)

⑾治疳瘡:馬鞭草煎水洗之。(《生草藥性備要》)

⑿治牙周炎,牙髓炎,牙槽膿腫:馬鞭草一兩,切碎曬乾備用,水煎服,每天一劑。(《全展選編·五官科》)

⒀治喉痹深腫連頰,吐氣數者(馬喉痹):馬鞭草根一握,截去兩頭,搗取汁服。(《干金方》)

⒁治咽喉腫痛:鮮馬鞭草莖葉搗汁,加人乳適量,調勻含咽。(江西《中草藥學》)

⒂治黃疸:馬鞭草鮮根(或全草)二兩,水煎調糖服。肝腫痛者加山楂根或山楂三錢。(江西《草藥手冊》)

臨床應用

①治療瘧疾

據數百例的觀察,對控制臨床症狀,有效率在90%左右。其中以針劑的療效較佳,丸劑的療效略低。對久瘧或慢性瘧疾,經其它抗瘧藥物治療無效者,亦往往能收到效果。馬鞭草對殺滅瘧原蟲有一定作用:36例患者症狀消失後48小時,血檢瘧原蟲均陰轉;另據31例觀察,除間日瘧與惡性瘧混合感染1例、惡性瘧生殖原蟲3例未消失外,其餘基本上控制了症狀的發作和原蟲的繁殖。經驗證明,控制現症瘧疾,復發病人的效果似優於新發病人;治療前發作次數多者療效優於初次發作的患者;對間日瘧比惡性瘧療效好。有人認為馬鞭草除對惡性瘧生殖原蟲無效外,對其它各型瘧原蟲均有殺滅作用。有的認為,馬鞭草的抗瘧作用,只對紅血球內型瘧原蟲有效,相當於氯喹的作用,也有用於抗復發治療而取得了較好效果者。製劑、劑量及用法:㈠煎劑:新鮮馬鞭草2~5兩(干品減半),加水濃煎成300毫升左右,於發作前4小時、2小時各服1次;或於發作前後1~2小時各服1次;或每日3次,連服2~4天,每次按年齡大小用干品全草1~5錢。抗復發用馬鞭草1~1.6兩,馬蹄金1~1.3錢,休止期煎服,每日2次,連服3天。㈡丸劑:馬鞭草研末,水泛為丸,成人每次3錢,日服1次,連服3日。兒童劑量酌減。㈢注射劑:規格不一。用3毫升相當於干生藥24克的注射液,成人每次3毫升,兒童2毫升,於發作前2小時肌肉注射。或用每2毫升含乾草2克的注射液,每次按年齡大小用2~4毫升,於發作前4小時肌肉注射。此外,有用鮮馬鞭草嫩葉,洗淨搗爛,捏成小團,於發作前2小時塞入鼻孔,有時亦可控制發作。實踐證明,鮮草比乾草效果好。用藥時間宜在發作前2~4小時,過遲則不能奏效;煎劑藥液要濃,並需足量,否則無效。副作用較少,部分患者服藥後有水瀉、腹痛等反應。

②治療白喉

取干馬鞭草(全草)1兩,濃煎成300毫升左右。劑量:成人每次150毫升,日服2次,連服3~5日。兒童8~14歲每次100毫升,每日2次,連服3~5日;8歲以下每次50毫升,每日3~4次,連服3~5日。治療咽白喉60例,全部治癒,服藥後平均退熱時間15.3小時,假膜消失時間2.2天,咽拭培養轉陰時間2.4天,平均住院時間4.6天。臨床曾試用片劑、注射劑,但效果不及煎劑顯著。鮮草較干品效果更好,奏效迅速。服藥後無明顯中毒反應,少數病人有噁心、嘔吐、腹瀉等,停藥後即消失。

③防治傳染性肝炎

㈠預防:用馬鞭草6錢,甘草1錢,加水150毫升,煎2小時,製成藥液40毫升,為成人1次劑量,飯前服,每天3次,連服4天。在流行期間對74例有可能感染者進行服藥觀察,4個月內未見1人發病,而對照組35人中有3人發病。㈡治療:1)取馬鞭草1斤製成煎液800毫升,成人40~50毫升,小兒20~30毫升,均日服3次;或用100%注射液每次肌肉注射2~5毫升,每日2次。共治療80例,77例痊癒,2例顯效,無效1例。黃疸消失時間平均15天;各種消化系統症狀3~12天消失;肝腫大72例於14~35天消失,8例未消失;肝功能及轉氨酶檢查,79例在10~30天內恢復正常。住院日期平均23.6天。臨床上發現用藥後有些患者有夜汗現象,此類患者黃疸消退比較迅速。此外,患者可有輕度腹痛或腹瀉,但可自行消失。在應用中口服效果較針劑為快。2)用馬鞭草、溪黃草、人字草(均為干品)各5錢,水煎,每日2次分服。大部分輔以維生素乙1、丙,小部分加用葡萄糖或其它中藥,極少數曾加用強的松。觀察200例,治癒190例,治癒率95%,平均治癒天數31.5天。服藥後黃疸指數平均14.4天恢復正常(最短6天,最長49天),谷丙轉氨酶平均18.4天恢復正常(最短6天,最長59天),其它如麝濁、麝絮、腦絮等恢復正常時間均為26天上下。臨床症狀和體徵,一般在黃疸消退,谷丙轉氨酶等恢復正常前消失。肝腫大大部分在谷丙轉氨酶恢復過程中恢復,觸痛消失。

④治療流行性感冒

用馬鞭草1兩,青蒿、羌活各5錢,煎服。每天1劑,分2次服;或研末加麵粉做成茶劑沖服。用藥後隨訪51例,46例痊癒,3例有效,2例無效。

⑤治療絲蟲病

以馬鞭草為主,配合蘇葉、青蒿,治療血檢陽性但無明顯體徵的絲蟲病人81例,經過一個療程後複查,微絲蚴陰轉率達90%,45天後複查陰轉率為81.4%。另觀察118例,經治療後3天和1個月的複查,微絲蚴的陰轉率僅為11%和22.1%。用法:馬鞭草0.6~1兩,蘇葉5錢,青蒿4~5錢,加水煮沸濃縮至50~80毫升。每日1劑,分早晚2次空腹服下。1~10歲和11~15歲的兒童,劑量約為成人總量的1/3和2/3,連服10天為一療程。服藥後無嚴重副反應,僅有少數患者出現噁心、頭昏,頭痛,嘔吐和腹痛等,可自行恢復。

⑥關於治療血吸蟲病問題

曾報告用馬鞭草研粉或製成丸劑內服,每日3次,每次1錢,8~10天為一療程,治療早、中期血吸蟲病有一定療效,部分病例大便複查陰轉。但另據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結果,認為馬鞭草既不能殺滅或影響血吸蟲蟲體,又無保護機體肝功能的作用,因此對治療血吸蟲病無效。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馬鞭草

拼音:Mǎ Biān Cǎo

英文名:European Verbena, Herb of European Verbena

別名:馬鞭、龍芽草、鳳頸草、紫頂龍芽、鐵馬鞭、狗牙草、馬鞭稍、小鐵馬鞭、順捋草、蜻蜓草、退血草、鐵馬蓮、瘧馬鞭、土荊芥、野荊芥、燕尾草、白馬鞭、蜻蜓飯、狗咬草、鐵掃帚

出處:出自《名醫別錄》

來源: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馬鞭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erbena officinalis L.

採收和儲藏:6-8月花開放時採收,除去泥土,曬乾。

原形態馬鞭草,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120cm。莖四方形,節及枝上有硬毛。葉對生;葉片卵圓形、倒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2-8cm,寬1-5cm,基生葉的邊緣通常有粗鋸齒及缺刻;莖生葉多為3深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鋸齒,兩面均被硬毛。穗狀花序頂生及腋生,細弱,長可達25cm;花小,初密集,結果時疏離;每花具1苞片,有粗毛;花萼管狀,膜質,有5棱,具5齒;花冠淡紫色至藍色,花冠管直或彎,先端5裂,裂片長圓形;雄蕊4,着生於花冠管的中部,花絲短。果長圓形,長約2mm,包於宿萼內,成熟後4瓣裂。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于山坡、路邊、溪旁或林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中南、西南及山西、陝西、甘肅、新疆、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乾燥、陽光充足的環境。對土壤要求為嚴。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春、秋雨季均可播種。按行距30cm開淺溝條播,3星期出苗,分2次間苗,最後按株距15cm定苗。春播的當年可收,秋播的在田間越冬,翌春返青,應加強管理。

性狀性狀鑑別 帶根的全草。根莖圓柱形。莖方柱形,直徑0.2-0.4cm;表面灰綠色至黃綠色,粗糙,有縱溝;質硬,易折斷,斷面纖維狀,中央有白色的髓或已成空洞葉對生,灰綠色或棕黃色,多皺縮破碎,具毛;完整葉片卵形至長圓形,羽狀分裂或3深裂。穗狀花序細長,小花排列緊密,有的可見黃棕色花瓣,有的已成果穗。果實包於灰綠色宿萼內,小堅果灰黃色,長約 0.2cm,於擴大鏡下可見背面有縱脊紋。氣微,味微苦。以色青綠、帶花穗、無雜質者為佳。 顯微鑑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長方形,切向壁稍厚。稜角的角隅處有角質狀增厚細胞4-5列,內含淺黃色色素。皮層纖維束於莖的四角,各有1個大束,四邊各有2個小束。韌皮部狹窄,細胞較小。形成層成環。木質部稍寬,由導管、木薄壁細胞及纖維組成。中央髓部寬廣,細胞壁薄。

化學成分全草含馬鞭草甙(verbenalin),戟葉馬鞭草甙(hastatoside ),羽扇豆醇(lupelo),β-谷甾醇(β-sitosterol),熊果酸(ursolic acid) ,桃葉珊瑚甙(aucubin),蒿黃素(artemetin)。葉中含馬鞭草新甙(verbascoside),腺甙(adenosine),β-胡蘿蔔素(β -carotenne)。根和莖中含水蘇糖(stachyose)。

藥理作用1.抗炎止痛作用 水及醇提取物對滴入家兔結膜囊內芥子油引起的炎症均有抗炎作用,後者的抗炎作用比前者好。後者中的水溶部分又較水不溶部分為佳。水提取物對電刺激家兔齒髓引起的疼痛有鎮痛作用,給藥後1h開始,3h消失;醇提取物的鎮痛作用在6h後尚示完全消失,水溶部分作用更大,而水不溶部分則無鎮痛作用。2.鎮咳作用 馬鞭草水煎液有一定鎮咳作用,其鎮咳的有效成分為β-谷甾醇和馬鞭草甙。3.對子宮的作用 馬鞭草在濃度為1.6×10-2g/ml時,對大白鼠子宮肌條及非妊娠人體子宮肌條均有一定的興奮作用。在大白鼠子宮肌條,動情期的標本對馬鞭草最為敏感,加入馬鞭草後常引起緊張性和收縮振幅同時增加;而其他各期的標本常常只是收縮振幅有所增加。人的子宮肌條對馬鞭草的反應較弱,一般只是緊張性發生變化。在大白鼠子宮肌條實驗中馬鞭草和PGE2有相互增強作用,而和PGF2a則只有相加作用。馬鞭草在足以興奮子宮平滑肌的濃度時,對空腸平滑肌去沒有明顯作用,也不能增強PGE2對空腸平滑肌的作用。4.其他作用 馬鞭草甙對交感神經末梢小量興奮,大量抑制;對哺乳動物可促進乳汁分泌。5.毒性 其毒性很低,不溶血,有擬副交感作用。

毒性其毒性很低,不溶血,有擬副交感作用。

鑑別理化鑑別 薄層色譜:取本品粗粉10g,加入等量的碳酸鈣拌勻,用80%甲醇溶液回流提取2h,濾過。濾液低溫蒸乾,殘渣用少量乙醇溶液,作供試液。以馬鞭草甙為標準品,分別點樣於同一硅膠G薄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異丙醇(1:3:1)展開,用Godin試劑(1%香草醛乙醇溶液和3%高氯酸水溶液,臨用時等量混合)噴霧後於105℃烘烤片刻,供試液色譜在對照液色譜的相應位置,顯相同顏色斑點。

炮製:揀淨雜質,洗淨,潤軟切段,曬乾。

性味:苦;辛;微寒

歸經:肝;脾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通經;利水消腫;截瘧。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牙齦腫痛;黃疸;痢疾;血瘀經閉;痛經;症瘕;水腫;小便不利;瘧疾;癰瘡腫毒;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注意:孕婦慎服。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馬鞭草,本是涼血破血之藥。下部NI瘡者,血熱之極,兼之濕熱,故血污濁而成瘡,且有蟲也。血涼熱解,污濁者破而行之,靡不瘥矣。陳藏器謂其破血殺蟲,亦此意耳。

2.《別錄》:主下部NI瘡。

3.《本草拾遺》:主症癖血癖,久瘧,破血。作煎如糖,酒服。

4.《日華子本草》:通月經,治婦人血氣肚脹,月候不勻。

5.《本草衍義補遺》:治金瘡,行血,活血。

6.《綱目》:搗塗癰腫及蠼螋尿瘡,男子陰腫。

7.《生草藥性備要》:活血通經。能去膿毒,洗痔瘡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8.《分類草藥性》:去小便血淋腫痛。

9.《天寶本草》:利小便,平肝瀉火。治赤瘡,火眼。

10.《現代實用中藥》:根用於赤白痢疾,慢性瘧疾,水腫,膨脹等。並有瀉下作用。

摘錄《中華本草》

《全國中草藥匯編》:馬鞭草

拼音:Mǎ Biān Cǎo

別名:馬鞭梢、鐵馬鞭、白馬鞭、瘧馬鞭

來源:為馬鞭草科馬鞭草屬植物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以全草入藥。野生品夏、秋採收。栽培品每年可采全草2~3次,洗淨切段,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米。主根近木質,黃白色,有多數鬚根。莖多分枝,四棱形,棱及節上有剛毛。葉對生;基生葉有柄,莖生葉無柄;葉片卵圓至長圓形,長2.5~8厘米,寬1~1.5厘米,通常3裂,裂片作不規則羽狀分裂,最終裂片披針形,邊緣有粗齒,兩面有粗毛。夏、球開淡藍色小花,多花組成頂生和腋生的細長穗狀花序,長至30厘米,類似馬鞭狀,有時分枝,成圓錐花序。花初時甚密,花軸伸長後,各花距離4~8毫米;苞呈小卵狀鑽頭形;萼筒狀,頂端5齒,長1.5~2毫米;花冠漏斗狀,頂端有5裂片,略作二唇形,裂片頂端全緣,外面有柔毛;雄蕊4,二強,不外露,花葯卵形;2室;雌蕊1,子房長方形,4室,每室含1胚珠。朔果包於萼內,成熟時開裂成4個小堅果。

生境分部:生於林邊及曠野草地。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栽培喜陽和乾旱,忌水浸。對土壤要求不嚴,低洼和鹽鹼土地不宜種植。用種子繁殖,可春秋季播種,條播,行距1尺,覆土2~3分,每畝播種量1斤左右。播後半月左右出苗。出苗後,應注意除草,並按株距4~5寸間苗。苗高1尺左右,可追施氮肥一次。夏季採收後要適當培土。

化學成分:全草含兩種內酯類物質:馬鞭草甙(verbenalin,C17H24O10)、馬鞭草醇(verbenalol,C11H14O5)。此外,尚含有腺甙(adenosine,C10H13O4N5)及鞣質、揮髮油。

藥理作用

  • 1、本品針劑在控制瘧疾症狀和抑殺瘧原蟲方面效果較好,控制症狀,宜在發作前2~3小時注射,它能使瘧原蟲變形。
  • 2、馬鞭草的水及醇提取物對家兔結膜囊滴入芥子油而引起的炎症有消炎作用。
  • 3、本品水提取物給家兔作齒髓電刺激法實驗證明有鎮痛作用。醇性水溶液的鎮痛作用更持久。
  • 4、馬鞭草甙(Verbenalin)對哺乳動物有持久的促進乳汁分泌作用。
  • 5、馬鞭草甙可促進家兔血凝,大劑量可使蛙的粘膜剝離,並引起痙攣。
  • 6、抑菌:馬鞭草全草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劑的31毫克/公升濃度能殺死鈎端螺旋體。

性味:苦,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截瘧殺蟲,利尿消腫,通經散瘀。主治:瘧疾,血吸蟲病,絲蟲病,感冒發燒,急性胃腸炎,細菌性痢疾,肝炎,肝硬化腹水,腎炎水腫,尿路感染,陰囊腫痛,月經不調,血瘀經閉,牙周炎,白喉,咽喉腫痛;外用治跌打損傷,疔瘡腫毒。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製劑馬鞭草注射液:去全草切碎,加水煎煮3次,第1次煮沸2小時,以後每次1.5小時。藥渣棄去。合併3次煎液,濃縮至濃稠狀,加3倍量乙醇,冰箱靜置6~12小時,過濾,回收乙醇,水浴濃縮,再加20倍量乙醇精製,冰箱靜置12~24小時,過濾,回收乙醇,水浴濃縮,再加30倍量乙醇精製,冰箱靜置12~24小時,過濾,回收乙醇,水浴濃縮,至加乙醇無沉澱為止,棄去沉澱物,余液加3%醋酸鉛(按生藥量)沉澱,放冰箱12小時,減壓過濾,加5%硫酸陳鉛,過濾,以5%氫氧化鈉調PH至6,加0.5~1%活性炭,煮沸30分鐘,過濾,加1~2%苯甲醇和適量吐溫-80,並加注射用水至所需量,經3號垂熔漏斗抽濾,100℃滅菌30分鐘。每支3毫升相當生藥干品24克。

複方

[3]

1、瘧疾:

  • ①鮮馬鞭草2~4兩(乾草減半),水煎濃縮至300毫升,於瘧發前4小時、2小時各服1次,連服5~7天。對間日虐療效較惡性瘧為佳。
  • ②馬鞭草1份,黃荊條2份,上藥曬乾,研成粉末。每日2次,每次3~5錢,可連服1周。
  • ③馬鞭草注射液:成人3毫升,兒童酌減,發作前2小時肌肉注射。

2、痢疾:鮮馬鞭草2兩,土牛膝5錢。水煎服,每日1劑。孕婦慎用。

3、急性胃腸炎:鮮馬鞭草2兩,鮮魚腥草1兩。洗淨,搗爛,加冷開水適量,攪勻後,絞取藥汁,服藥水,每日2次。

4、絲蟲病:馬鞭草6錢,蘇葉5錢,青蒿4錢。加水150毫升,濃縮至80毫升。早、晚2次飯前服,小兒酌減。7~10天為一療程。

5、牙周炎,牙髓炎,牙槽膿腫:馬鞭草1兩,水煎服,每天1劑。

6、急性肝炎:馬鞭草1.5兩,水煎,分3次服。

7、白喉:馬鞭草(全草)1兩,加水2000毫升,煎熬,濃縮至300毫升。成人每服150毫升,每日2次;8~10歲每服100毫升,每日2次;8歲以下每服30毫升,每日3~4次。均為連服3~5日。

8、亞急性及慢性盆腔炎:馬鞭草、魚腥草、一枝黃花各5錢。水煎服。

9、疔瘡癤腫:鮮馬鞭草2兩,水煎服。再用鮮馬鞭草適量,洗淨,加白糖少許,共搗爛敷患處,1日2次。

10、感冒發熱:馬鞭草3~5錢,水煎服,每日3次。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馬鞭草 》的精美圖片欣賞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马鞭草 (马鞭草科 马鞭草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明星草藥「馬鞭草」


相關視頻

隨處可見的《馬鞭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