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非洲虎尾草 (禾本科,虎尾草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非洲虎尾草 (禾本科,虎尾草屬植物))

是禾本科,虎尾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具長匍匐枝。稈堅硬,多少壓扁,高可達150厘米。葉鞘無毛,葉片兩面均甚粗糙。穗狀花序數至十餘枚簇生於稈頂,小穗灰綠色,穎膜質, 第一外稃基盤及邊脈具柔毛,脊的兩側具短毛,內稃頂端微凹,稍短於外稃;花葯淺黃色,不孕外稃第一枚較窄狹,有時可有孕性。

非洲虎尾草很好的青貯飼料,其品質和抽穗初期的玉米、象草相似。原產非洲,分布自塞內加爾起向東至蘇丹,向南至南非;生於開曠草地及隆瓦納群落中。中國引種栽培。

非洲虎尾草(學名:Chloris gayana Kunth)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非洲虎尾草
  • 拉丁學名:Chloris gayanaKunth
  • 別 名:蓋氏虎尾草、無芒虎尾草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單子葉植物綱
  • 目 :禾本目
  • 科  :禾本科
  • 亞 科:畫眉草亞科
  • 族  :虎尾草族
  • 屬  :虎尾草屬
  • 種  :非洲虎尾草
  • 命名者及年代:Kunth,1829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具長匍匐枝。稈堅硬,多少壓扁,高100-150厘米。葉鞘無毛,鞘口具柔毛;葉舌長約1毫米,具細纖毛;葉片長達30厘米,寬3-10毫米,兩面均甚粗糙。

穗狀花序數至十餘枚簇生於稈頂,長約10厘米;小穗灰綠色,長4-4.5毫米;穎膜質,具1脈;第一穎長約2毫米;第二穎長約3毫米;第一外稃長3-3.5毫米,基盤及邊脈具柔毛,脊的兩側具短毛,芒自近頂端以下伸出,長約4毫米;內稃頂端微凹,稍短於外稃;花葯淺黃色,長約2毫米;不孕外稃2-3枚,第一枚較窄狹,先端尖而微凹,長約2.5毫米,有時可有孕性,具長約3毫米之芒。

繁殖方法

播種期:播種適期從種子發芽和溫度的關係看,至少需氣溫穩定在15℃以上。生育最適溫度為30-35℃。在中國南京地區5月中旬播種較為適宜,而進入6月份播種則會降低產量。在日本和多花黑麥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k.)接茬栽培的情況下,多花黑麥草在5月中下旬收穫,非洲虎尾草則在6月上旬,產量影響很少。另外由於非洲虎尾草苗期生長慢,發芽差,易被雜草危害,所以在雜草發芽後耕作,播種也很普遍。

播種量:種植可用種子或營養體進行,營養繁殖除特殊用途外,通常用種子播種。中國以外播種量為5-25千克/公頃。不同播種量的草產量調查結果表明:播種量高的第一次割草產量高,而第二刈割開始不同播種量間沒有差異。也有研究表明,在肥水條件適宜時,不同播種量間草產量沒有差異。播種方法除採種栽培外,通常都用撒播。

栽培技術

覆土的好壞是影響發芽好壞的重要因素。在肯尼亞覆土0.6-1.3厘米約90%發芽,2.5厘米為65%,5厘米時幾乎沒有發芽率。而日本九州農試的結果表明:在乾燥或多濕的條件下,覆土0.2-2厘米發芽良好,3厘米時發芽率只有一半。從上述結果看,覆土要儘可能淺,最深不能超過2厘米。

施肥對非洲虎尾草施肥試驗的報道很多。對照不施肥3年平均乾物產量10.9噸/公頃,施氮85、170、340千克/公頃,產量分別為14.9、17.2、21噸/公頃,產量呈直線增加。另粗蛋白含量不施肥的10.6%,施氮907千克/公頃增加到20.2%。通常施肥量因土壤、氣候等有很大差異。播種和每次刈割時等量施肥,每次施氮100千克/公頃,全年以300-400千克/公頃為準。 [1]

主要價值

非洲虎尾草的飼料成分含量因生育期、又刈割時期、氮的施用量等有差異,粗蛋白在10-20%粗纖維在30-40%之間。在澳大利亞不施肥粗蛋白為6.3%施氮450千克/公頃粗蛋白含量增加到9.5-9.8%。在東非,CP的含量和生育期及降雨量有密切關係,雨季開始時可達15-20%,乾旱時可降低到4-5%。硅含量高,達乾物重的左右。無機物中鈉含量高是其特徵,澳大利亞和日本的資料鈉含量可超過0.4%

將水分予干到4-60%可製成很好的青貯,其品質和抽穗初期的玉米、象草相似。相對於多花黑麥草抽穗後的綿羊採食率分別為83.6%和72.9%,非洲虎尾草分別為71.2%和53.9%,抽穗後利用損失很大。而對於肉牛的採食性比乳牛好。對於家畜的適口性晚熟品種比早熟品種要好,早熟品種比晚熟品種消化率低,但晚抽穗不一定和高採食量有關連;不同品種間採食量沒有明顯差異;葉比例高低是左右採食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虎尾草屬(學名:Chloris)

是禾本科下一個屬,約50種,廣布於全球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一年生或多年生、簇生草本。

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莖或否。葉片線形,扁平或對摺;葉鞘常於背部具脊;葉舌短小,膜質。花序為少至多數穗狀花序呈指狀簇生於稈頂;小穗含2-3(-4)小花,第一小花兩性,上部其餘諸小花退化不孕而互相包捲成球形,小穗脫節於穎之上,不孕小花附着於孕性小花上不斷離,許多小穗成2行覆瓦狀排列於穗軸的一側;穎狹披針形或具短芒,1脈,不等長,宿存;第一外稃兩側壓扁,質較厚,先端尖或鈍,全緣或2淺裂,中脈延伸成直芒,基盤被柔毛;內稃約等長於外稃,具2脊,脊上具短纖毛;不孕小花僅具外稃,無毛,先端截平或略尖,常具直芒。穎果長圓柱形。染色體x=10。

虎尾草屬,禾本科,約50種,廣布於全球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有虎尾草C.virgata Swartz等3種,分布幾遍全國。一年生或多年生、簇生草本;小穗2列於指狀排列的穗狀花序之一側,下部一小花兩性,結實,上部1-2(3)小花退化,僅剩外稃而互相包卷呈球狀,其外稃常退化為1-3芒,有棱脊;實性花的外稃有芒;內稃稍短,2脈,摺合。

早熟禾科(Poaceae)的一屬,約70種一年生或多年生禾草,分布世界溫暖地區。帚狀虎尾草(C. virgata)是北美的一年生雜草,叢生,小穗羽毛狀。澳大利亞的風車草(C. truncata)和北美的滾動風車草(C. verticillata, 輪生虎尾草)多年生,見於荒地。無芒虎尾草(C. gayana, 羅茲式草)的幾個品系產於南部非洲,叢狀,多年生,現引種到世界各地,用作飼料或乾草。 [2]

下級分類

虎尾草:Chloris virgata Sw.

孟仁草:Chloris barbata Sw.

* 非洲虎尾草:Chloris gayana Kunth

台灣虎尾草:Chloris formosana (Honda) Keng

異序虎尾草:Chloris anomala B. S. Sun et Z. H. Hu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