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茱萸(山茱萸科、山茱萸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茱萸(山茱萸科、山茱萸屬植物))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雙子葉植物綱、山茱萸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屬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藥。佩茱萸,中國歲時風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

茱萸是一種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可入藥。果實稱「萸肉」,俗名棗皮,供藥用,味酸澀,性微溫,為收斂性強壯藥,有補肝腎止汗的功效。生長於溫暖地帶,分布於中國大部分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茱萸(學名:Cornus )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茱萸
  • 拉丁學名:Cornus
  • 別 名:越椒,艾子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薔薇亞綱
  • 目 :山茱萸目
  • 科 :山茱萸科
  • 屬 :山茱萸屬
  • 種 :茱萸
  • 分布區域:中國浙江、廣東、江西,朝鮮、日本等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或灌木,高4-10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細圓柱形,無毛或稀被貼生短柔毛冬芽頂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針形,被黃褐色短柔毛。葉對生,紙質,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 形,長5.5-10厘米,寬2.5-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於圓形,全緣,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稀被白色貼生短柔毛,脈腋密生淡褐色叢毛,中脈在上面明顯,下面凸起,近於無毛,側脈6-7對,弓形內彎;葉柄細圓柱形,長0.6-1.2厘米,上面有淺溝,下面圓形,稍被貼生疏柔毛。

傘形花序生於枝側,有總苞片4,卵形,厚紙質至革質,長約8毫米,帶紫色,兩側略被短柔毛,開花後脫落;總花梗粗壯,長約2毫米,微被灰色短柔毛; 花小,兩性,先葉開放;花萼裂片4,闊三角形,與花盤等長或稍長,長約0.6毫米,無毛;花瓣4,舌狀披針形,長3.3毫米,黃色,向外反卷;雄蕊4,與花瓣互生,長1.8毫米,花絲鑽形,花葯橢圓形,2室;花盤墊狀,無毛;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長約1毫米,密被貼生疏柔毛,花柱圓柱形,長1.5毫米,柱頭截形;花梗纖細,長0.5-1厘米,密被疏柔毛。

核果長橢圓形,長1.2-1.7厘米,直徑5-7毫米,紅色至紫紅色;核骨質,狹橢圓形,長約12毫米,有幾條不整齊的肋紋。花期3-4月;果期9-10月。

主要價值

園林

山茱萸科植物多為喬灌木,樹幹挺拔,樹形高大,冠幅寬闊,枝葉繁茂,分枝較高,生長迅速,壽命長且耐寒和耐旱能力也較強,對土壤和光照的要求較低,很適於作行道樹,可植於庭園角隅、草坪、林緣。

藥理作用

吳茱萸有溫中、止痛、理氣、燥濕的功效,多用於治嘔逆吞酸厥陰頭痛髒寒吐瀉脘腹脹痛經行腹痛五更泄瀉等症。《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吳茱萸「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名醫別錄》中記載吳茱萸「主痰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藥性論》中記載吳茱萸「主心腹疾,積冷,心下結氣,疰心痛;治霍亂轉筋胃中冷氣,吐瀉腹痛不可勝忍者;療遍身頑痹,冷食不消,利大腸擁氣。」《本草綱目拾遺》還記載吳茱萸有「殺惡蟲毒牙齒蟲匿」之功效。

山茱萸有補肝腎、澀精氣、固虛脫的功效,多用於治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大汗虛脫等症。山茱萸是男人的補藥,對於腎虛、陽痿遺精、氣虛的男人都適合這種藥。《雷公炮炙論》中記載山茱萸能「壯元氣,秘精。」《名醫別錄》中記載山茱萸能「強陰,益精,安五臟,通九竅,強力。」《藥性論》中記載山茱萸可以「補腎氣、興陽道,添精髓。」《日華子本草》記載山茱萸可以「暖腰膝,助水髒。」這裡的水髒就是指腎臟,因為五臟裡面腎主水。

此外,山茱萸又能固經止血,可用治婦女體虛、月經過多等,可與熟地、當歸、白芍等配伍應用。所以,山茱萸也是一種婦科疾病的常用藥。

風俗

古人把茱萸作為祭祀、佩飾、藥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風俗。晉代葛洪《西京雜記》中就記載,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於每年九月九日,頭插茱萸,飲菊花酒,食蓬餌,出遊歡宴。

插茱萸習俗,相傳始於東漢,晉代成俗。至唐代,插戴茱萸、裝飾美容、祝頌延年益壽。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歷史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秋高氣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時,茱萸被認為能祛病驅邪,所以古人或頭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遊興,並把重陽節稱為登高節、茱萸節、茱萸會。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直至民國時期,一些文人秋季聚會請貼的常用款式為:「×月×日,登高萸觴,候光。」到民國以後,茱萸風俗逐漸衰退。但民俗仍然保留着。

品種分類

山茱萸

別名:肉萸、棗皮、藥棗、山萸肉等。

科名:山茱萸科 Cornaceae、燈台樹屬。

植物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老枝黑褐色,嫩枝綠色。葉對生,卵狀橢圓形或卵形,長5—12厘米,寬約7.5厘米,頂端尖,基部渾圓或楔形,表面疏生柔毛,背面毛較密,側脈6—8對,脈腋有黃褐色短柔毛;葉柄長約1厘米,有平貼毛。傘形花序腋生,先葉開花,有4個小型苞片,卵圓形,褐色,花黃色;花萼4裂,裂片寬三角形;花瓣4,卵形;花盤環狀,肉質。核果橢圓形,成熟時紅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

分布:浙江、安徽有分布;生于山溝、溪旁或較濕潤的山坡。

山茱萸是我國傳統中藥材,以去核後的果肉入藥。陝西佛坪縣,位於秦嶺南坡腹地,漢中地區東北部,境內多山,林木蔥蘢,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土壤疏鬆肥沃,是山茱萸的最佳生長區,自古就是山茱萸的著名產地。

南朝梁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記載:「山茱萸,生漢中山谷」。《名醫別錄》載:「山茱萸,生漢中山谷,九十月采實」。

吳茱萸

別名:曲藥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近成熟果實。

植物形態:灌木或小喬木,高2.5~8m。幼枝、葉軸、葉柄及花序均被黃褐色長柔毛。羽狀複葉對生;小葉5~11,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14cm,寬2~6cm,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長柔毛,有透明腺點。花單性異株,密集成頂生的圓錐花序。骨突果紫紅色,有粗大腺點,每果含種子1粒。花期6~8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於溫暖地帶山地、路旁或疏林下。產區分布於浙江、陝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湖南、湖北、福建、江西。

採制: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乾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梗等。

食茱萸

學名: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別名:紅刺楤、紅刺蔥、大葉刺蔥、仁刺蔥、刺江某、江某、越椒、毛越椒、鳥不踏等。

特徵:枝幹分布瘤乳狀尖刺,連鳥兒也不敢在上面棲息,因此有「鳥不踏」之稱。葉片為羽狀複葉互生,長30-80厘米,小葉片為披針形,長30-80厘米,邊緣有鋸齒,小葉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葉常呈紅色,故名紅刺楤。很多鳳蝶幼蟲也喜愛吃食茱萸的葉子,為誘蝶植物。食茱萸春季開花,圓錐花序,花小,黃白色。食茱萸是重要的蜜源植物,開花時常吸引許多蝴蝶、蜂類、甲蟲等昆蟲來前來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樹」的奇特景觀。果實於秋季成熟,為蓇葖果,球形,直徑0.5-0.6厘米。

味道及用途:辛苦,溫,有毒。

  • ①《千金.食治》:「辛苦,大溫,無毒。」
  • ②《唐本草》:「辛苦,大熱。」
  • ③《綱目》:「有小毒。」入肝、胃經。
  • ④《齊民要術》:「食茱萸,二月、三月栽之,宜故城堤冢高燥之處,候實開便收之。掛著屋裡壁上,令蔭干,勿使煙熏,煙熏則苦而不辛也。用時去中黑子,肉醬魚鮓偏宜用。」 自古以來食茱萸就是藥食兼用的本草。在辣椒傳入中國前,是川菜辣味香料的主要來源之一。四川古人稱其為「艾子』。至明代中葉時,食茱萸已成為四川食物中廣泛使用的調味品。《本草綱目》記,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此處「土人」指四川湖北一帶——引者)八月采,搗濾取汁,入石灰攪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在中國千年歷史里,茱萸也曾扮演十分重要的辛香角色,是六味中「辣」的主要來源,但因茱萸多為野生,採摘不易,而且處理工序較為複雜,在明中代辣椒從美洲傳入中國(被當為觀賞性植物),並在明後期用為調味品後,茱萸才逐漸退出廚房……

分布:中低海拔山區到平地,常見於開闊地與次生林,現主要分布於我國台灣地區。

草茱萸

多年生草本,高13-17厘米;根狀莖細長形,爬生,直立莖纖細,少分枝,淡綠色,無毛,基部有兩對卿衫交互對生的鱗片,長2-3毫米。葉對生或6枚於枝頂近於輪生,紙質,倒卵形至菱形,長4-4.8厘米,寬1.7-2.2厘米,先端突尖,基部漸窄,全緣,上面綠色,有少數白色平貼短柔毛,下面淡綠色,疏被白色細伏毛,中脈在上面稍凸起,下面凸出,側脈3對,於近緣處向內彎曲;葉柄短,微扁,長約2-3毫米,淡綠色,近於無毛。

傘形狀聚傘花序頂生,寬約1.2厘米,被稀疏的白色平貼短柔毛;總花梗細圓柱形,長約2厘米;總苞片4,白色花瓣狀,寬卵形,長0.8-1.2厘米,寬0.5-1.1厘米,先端鈍尖,基部突然收縮呈柄狀,兩面近於無毛,有7條弧形的細脈紋;花小,白綠色,直徑約2毫米;花萼管長倒卵形,長約1毫米,密被灰白色平貼短柔毛,上部有裂片4,寬三角形,外側邊緣無毛;花瓣4,卵狀披針形,長1.5毫米,向外反折,常有1-2枚花瓣背面的近頂處具1條針狀附屬物;雄蕊4,長約1毫米,不伸出花外,花葯狹卵形,淡黃白色,2室,花絲微扁,白色,無毛;花盤墩狀,無毛,低於花萼裂片;花柱圓柱形,長約1毫米,無毛,柱頭頭狀,子房下位,花托長倒卵形,灰綠色;花梗細圓柱形,長1-1.5毫米,近於無毛。核果球形,紅色,直徑5毫米。花期8月;果期不明。

產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省。

附會傳說

避邪傳說

在重陽節這一天,按照中國民間風俗,人們除登高望遠、暢飲菊花酒外,還要身插茱萸或佩帶茱萸香囊。重陽節與茱萸的關係,最早見於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於是茱萸「辟邪」便流傳下來。

重陽這一天,採摘它的枝葉.連果實用紅布縫成一小囊,佩帶身上,可用來辟除邪惡之氣,是古來常用作防疫的中國民間藥。重陽節插茱萸之風,在唐代已很普遍,除了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外,他如杜甫的《九日藍田崔氏莊》:「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至於儲光羲在《登戲馬台作》一首詩中所云:「天門神武樹元勛,九日茱萸饗六軍。」寫南朝宋武帝劉裕在重陽節宴群僚於戲馬台,更把茱萸當作犒賞全軍的獎品了。

茱萸雅號「辟邪翁」,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茱萸的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中國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茱萸有消毒,有除蟲作用,制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

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的重心的潛移中去理解。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着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 [1]

治瘟傳說

從重陽節的身插茱萸和飲菊花酒,聯想到端午節的懸艾葉、飲雄黃酒的習俗。其實,端午節和重陽節,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時節。這也反映了我們祖先具有預防疾病的科學思想。茱萸是一味中藥。《中國藥學大辭典》解釋,本品南北皆可,入藥以「吳地」為佳,所以又稱吳茱萸。所謂的「吳地」,即歷史上的吳國。這茱萸的名字也是來自於一個傳說。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弱小的吳國每年都得按時向強鄰楚國進貢。有一年,吳國的使者將本國的特產「吳萸」藥材獻給楚王。貪婪無知的楚王愛的是珍珠瑪瑙金銀財寶,根本看不起這土生土長的中藥材,反認為是吳國在戲弄他,於是大發雷霆,不容吳國使者有半句解釋,就令人將其趕出宮去。楚王身邊有位姓朱的大夫,與吳國使者交往甚密,忙將其接回家中,加以勸慰。吳國使者說,吳萸乃我國上等藥材,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瀉不止等症,因素聞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獻之,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紅皂白……聽罷,朱大夫派人送吳國使者回國,並將他帶來的吳萸精心保管起來。

次年,楚王受寒舊病復發,腹痛如刀絞,群醫束手無策。朱大夫見時機已到,急忙將吳萸煎熬,獻給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賞朱大夫,並詢問這是什麼藥?朱大夫便將吳國使者獻藥之事敘述。楚王聽後,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攜帶禮品向吳王道歉,一面命人廣植吳萸。幾年後,楚國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吳萸挽救成千上萬百姓的性命。楚國百姓為感謝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吳萸的前面加上一個「朱」字,改稱「吳朱萸」。後世的醫學家又在朱字上加個草字頭,正式取名為「吳茱萸」,並一直沿用至今。

茱萸怎麼養殖方法

土壤,養殖茱萸使,可將腐葉土、園土、河沙土混合製作成栽培的基質;溫暖的環境,在茱萸生長期間需將環境溫度控制在20~30℃之間,入冬後需及時轉移到室內進行養護;光照,夏季光照過強時需在茱萸上方搭建一層遮陽網,春秋冬三季可給予全天候的光照。

1、土壤

茱萸在生長期間對土壤的要求較高,適宜生長在有機質含量豐富,排水透氣性較強的微酸性土壤中,配土時,可將腐葉土、園土、河沙土混合製作成栽培的基質,並摻入適量碎石來提升盆土的排水性,配土完成後需往土壤中摻入適量硫酸亞鐵溶液,使土壤呈微酸性。 [2]

2、溫暖的環境

茱萸適宜生長在溫暖的環境中,日常養護時,可將環境溫度控制在20~30℃之間,注意在氣溫高於35℃時,需經常往葉片周圍噴水保濕。此外,茱萸的耐寒性較強,能忍耐-18℃的低溫,在冬季可在陸地越冬。

3、光照條件

茱萸在生長期間對光照的需求較大,但不耐強光的直射,在夏季光照過強時,需在茱萸上方搭建一層遮陽網來弱化光線的強度。在春秋冬三季可將茱萸放置到光線明亮的環境下養護,給予全天候的光照,使茱萸能夠順利的開花和結果。

4、水肥管理

茱萸具有一定的耐旱性,養殖期間只需澆灌3次水分,第一次是在春季開花前,第二次是在結果後,第三次則是在入冬前,使它能夠安全過冬。其他時間段可等到土壤乾燥後再適當膠水保濕。此外,在4月中旬以及結果期需往葉片上噴灑一次0.1%的硼溶液來補充營養。

茱萸泡腳的功效與作用

大家肯定都聽過千古名句「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句詩中描述的茱萸是一種野生植物,它的果實在成熟後採摘可以供人類食用,也能入藥,是一種食用功效與藥用功效都特別出色的重要存在入藥後的茱萸可以泡水喝也可以煎湯服用,還能用來泡腳,那麼人們用茱萸泡腳會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

1、活血驅寒

茱萸泡腳能加快人體內血液循環,並能清理身體內的寒氣,能讓人體自身的抗寒能力明顯增強,他特別適合那些手腳冰涼和抗寒能力差的人群,每天堅持用它泡腳半小時,能讓身體畏寒怕冷的症狀明顯減輕。

2、疏通經絡

人們用茱萸泡腳還能疏通經絡,加快人體內氣血循環,它對人體因經絡不通暢導致的肢體麻木和關節疼痛等症有特別好的緩解作用,人們在出現腰膝酸軟或腰腿疼痛以及骨關節疾病時,堅持用它泡腳就能讓症狀減輕。 [3]

3、放鬆神經

人們用茱萸泡腳不但能加快身體內血液循環,還能放鬆神經,它能通過足底反射區讓人體吸收一些微量元素,這些物質能調節人類中樞神經功能,並能營養腦神經,可讓人類身心得到深度放鬆,會讓人類焦慮抑鬱的情緒明顯好轉,而且能有效提高人類睡眠質量,可防止失眠和焦慮等不良症狀出現。

4、化瘀止痛

茱萸泡腳還能起到化瘀止痛的重要作用,人們體內出現淤血或出現氣血阻滯引發疼痛時,多用它泡酒,能加快血液循環,能讓身體內的淤血儘快散開,也能讓淤血引發的疼痛儘快減輕,人們因外傷導致體內出現淤血時,及時用它泡腳,也能讓症狀好轉。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茱萸(山茱萸科、山茱萸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陽節為何登山, 插茱萸?


山茱萸的功效這麼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