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牛藤果(木通科、野木瓜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牛藤果
圖片來自 SP技點網

開花的種類——牛藤果(木通科、野木瓜屬植物)

是木通科野木瓜屬的植物。分布於印度以及中國大陸的四川、江西、貴州、湖北、湖南、廣西、廣東、雲南等地,生長於海拔250米至1,140米的地區,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牛藤果(學名:Stauntonia elliptica)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牛藤果
  • 拉丁學名:Stauntonia elliptica Hemsl.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目:毛茛目 Ranales
  • 科:木通科 Lardizabalaceae
  • 屬:野木瓜屬 Stauntonia
  • 命名者及年代:Hemsl,1907
牛藤果
圖片來自 老姚談植物

形態特徵

木質藤本,全株無毛。葉具羽狀3小葉;葉柄纖細,長10-17厘米;小葉紙質,橢圓形、長圓形、卵狀長圓形或倒卵形,長3-11厘米,寬2-5厘米,兩端均鈍或頂端急尖,基部圓,上面深綠,下面淺綠或灰綠色;側脈每邊4-5條,中脈在上面凹入,和側脈及網脈均在下面凸起。總狀花序數個簇生於葉腋,長4-6厘米,多花;芽鱗片小,不顯著;總花梗纖細;苞片闊卵形;小苞片錐尖,長均不及1毫米;花雌雄同株,同序或異序,淡綠色至近白色。雄花:花梗長10-12毫米,外輪萼片卵形,長約8毫米,急尖;內輪萼片披針形;花瓣卵狀披針形,比花絲短;雄蕊具與花葯近等長的角狀附屬體,花絲合生為管,頂部分離;退化心皮錐尖,藏於花絲管內。雌花:花梗比雄花的略粗,長18-20毫米;外輪萼片狹披針形,長約15毫米,寬3-4毫米,內輪萼片線狀披針形,長約14毫米,寬約2毫米,心皮卵形,柱頭錐尖;花瓣披針形,與錐尖的退化雄蕊對生,二者均長約1毫米。果長圓形或近球形,直徑2-4厘米,淡褐色,干時灰褐色;種子近三角形,略扁,種皮黑色,有光澤。花期7-10月。

繁殖方法

野木瓜育苗一般用扦插。在冬末春初選擇土壤肥沃、土層疏鬆深厚、向陽、灌溉和排水條件方便的地塊做苗床,做成1.5-2×3-5米的標準廂。在扦插前10天左右,按每標準廂施入10公斤腐熟平整細。在實生幼樹上選擇長勢健壯、高產的野木瓜樹枝為插條。按15厘米×15厘米株行距進行扦插。扦插枝長33-66厘米。插後澆足水,用稻草覆蓋於行間。 [1]

病蟲防治

野木瓜抗病蟲害能力極強,只要加強整枝修剪和合理施肥,一般不易發生。常見的病害有葉枯病、皮枯病、干腐病等。葉枯病、干腐病可用1:2:200波爾多液噴霧;皮枯病用力刮去病部熏以硫磺或塗上石硫合劑。早害有天牛、蚜蟲,用氧化樂果等殺蟲劑均能防治。

牛藤果能當水果吃嗎?

牛藤果就是野木瓜是可以當水果吃的。

牛藤果適應性強,對土壤不苛求,在一般土壤上都能生長。但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徽酸性至中性沙壤土和壤土上栽培最好。也適合於荒山和庭院種植,喜生陽光充足、溫暖濕潤的土壤環境。在初春氣候轉暖後進行栽植。一般畝栽80-110株,株行距2米×3-4米。0.7米×0.7米×0.7的穴窩,每窩施入有機肥10-15公斤填一層土,再施入野木瓜專用復混肥1-2公斤再回填土。經半月左右後按每窩一株進行移栽或扦插,栽後澆透水。

移栽第一年

根據苗情每株淋糞水0.5-1.5公斤。成年樹每年施農家肥10-15公斤/株,木瓜專用肥2-5公斤。

施肥時期一般分三次

  • 第一次基肥占年總施有量的50%於秋末冬初施下。
  • 第二次於開花前施用,占年總施肥時的30%,
  • 第三次於果實生長後期施用,占年總施肥量的20%;

[2]

施肥方法:

一般在離果樹33-66厘米開環形溝把肥料施入溝內,覆土。也可在開花後期和果實膨大期葉面噴施葉面肥,如硼肥、葉面寶、尿素等。整形修剪野木瓜如果不進行整形修剪,樹高可達10米並長成灌叢形,不利管理和果實採收。

牛藤果(中藥材)

拼音注音:Niú Ténɡ Guǒ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通科植物那藤Stauntonia hexaphylla Decne.或尾葉那藤S.Hexaphylla Decne.var.urophylla Hand.-Mazz.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tauntonia hexaphylla(Thunb.)Decne.2.Stauntonia hexaphylla Decne.var.urophylla.Hand.Mazz.

採收和儲藏:秋季果實將成熟尚呈青色時採摘,鮮用或曬乾。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

  • 1.生于山谷林緣或山腳灌叢中,也有栽培於庭園中。
  • 2.多生于山坡路旁或溝谷林緣灌叢中。

資源分布:

  • 1.分布於台灣、廣東、廣西等地。
  • 2.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

1.那藤 常綠藤本。掌狀複葉互生;葉柄長;小葉3-7,小葉柄長3cm;小葉片長圓形至長卵圓形,革質,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長4-9cm,寬2-2.5cm,全緣,上面平滑,下面帶白色。總狀或傘形花序由3-7朵花組成,雌雄同株;花直徑1.5-2cm,白色、淡紅色或有青蓮色暈;雄花外輪萼片3,闊披針形,長約13mm,內輪萼片3,線形,稍長,雄蕊6;雌花較大而數少,內輪萼片3,披針形較外輪的為短,退化雄蕊6,成熟心皮卵圓形,紫色。漿果卵圓形,紅色,長6-7cm,果肉白色,內含黑色種子多數。花期5月,果期9-10月。

2.尾葉那藤 攀援灌木。全株無毛。小枝灰褐色。掌狀複葉;小葉3-7,革質;葉形變化很大,倒卵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長3.8-8cm,寬1-3cm,先端長尾尖,尖頂常具短而易斷的絲狀尖頭,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上面亮綠色,下面黃綠色,有時具白色斑點,側脈和網脈常在上面明顯凹下,下面稍隆起。花雌雄同株,常排成疏鬆的總狀花序,總花梗長3-8cm,小花梗長1-3cm;雄花有萼片6,外輪3,長圓狀披針形,頂端略尖或鈍,內輪較狹小;線狀披針形,先端鈍;無花瓣;雄蕊6枚,花絲全部合生,藥隔先端凸頭長約1mm,遠較花葯為短;雌花的萼片雄花相似,但較大,心皮3。漿果卵圓形,內含數粒黑色光亮的種子。花期3-5月。

化學成分:種子含七姐妹藤甙(mubenin)A、B及C愈傷組織提取液含那藤甙(mubenoside)A

藥理作用:果實和果仁對蛔蟲、鞭蟲有驅蟲作用 [3]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殺蟲止痛主瘡癰疝氣疼痛蛔蟲病鞭蟲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外敷。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