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木槿花 (錦葵科木槿屬植物的花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木槿花 (錦葵科木槿屬植物的花朵))

木槿花 (錦葵科木槿屬植物的花朵)

木槿花、朝開暮落花, 為錦葵科木槿屬落葉灌木, 樹皮灰褐色, 分枝多、角度小, 樹姿較直立。葉卵形不裂或中部以上4裂, 莖部楔形, 3出脈明顯, 葉緣有不規則粗大鋸齒或缺短。花單生於葉腋, 花冠鍾狀;有白色、淡紫色、淡紅色和紫紅色。作蔬菜種植以純白色、淡粉紅色的重瓣種為佳;園藝品種多重瓣。花期6~9月, 朝開暮萎。蒴果矩圓形, 深灰褐色, 9~11月成熟。

基本信息

中 文 名:木槿花 韓 語 名:무궁화 外 文 名:Shrub Althea Flower 別 名:里梅花、朝開暮落花、瘧子花、喇叭花、白槿花、櫚樹花、沙漠玫瑰 拉丁學名:Flos Hibisci L 二 名 法:Hibiscus syriacus L.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 :錦葵目 科 :錦葵科 族 :木槿族(Hibisceae Endl.) 屬 :木槿屬 種 :木槿 花 語:堅韌,永恆的美麗. 分布區域:中國、印度、敘利亞、朝鮮半島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高3-4米,小枝密被黃色星狀絨毛。葉菱形至三角狀卵形,長3-10厘米,寬2-4厘米,具深淺不同的3裂或不裂,先端鈍,基部楔形,邊緣具不整齊齒缺,下面沿葉脈微被毛或近無毛;葉柄長5-25毫米,上面被星狀柔毛;托葉線形,長約6毫米,疏被柔毛。花單生於枝端葉腋間,花梗長4-14毫米,被星狀短絨毛;小苞片6-8,線形,長6-15毫米,寬1-2毫米,密被星狀疏絨毛;花萼鐘形,長14-20毫米,密被星狀短絨毛,裂片5,三角形;花鐘形,淡紫色,直徑5-6厘米,花瓣倒卵形,長3.5-4.5厘米,外面疏被纖毛和星狀長柔毛;雄蕊柱長約3厘米;花柱枝無毛。蒴果卵圓形,直徑約12毫米,密被黃色星狀絨毛;種子腎形,背部被黃白色長柔毛。花期7-10月。

繁殖方法

木槿可用播種、扦插和嫁接繁殖。扦插可於3月中旬至4月上旬結合修枝整形進行,插穗選擇木質化的健壯枝條,長10~12厘米,露天扦插於紅壤或沙壤中,要保障土壤濕潤,但成活率較低;最好扦插在有塑料膜保濕的苗床內,溫度在17℃至20℃側極易成活。

木槿適應性強,粗生易長,栽培管理較易。每年12月至翌年3月,南方旱季,此時木槿進入半休眠狀態,管理以澆水保苗為主;4—10月進入高溫多雨季節,可於4月對植株進行短截,並加強肥水管理,以促發新梢,使花開繁茂。 [1] 分株繁殖:在早春發芽前,將生長旺盛成年株叢挖起,以3根主枝為1叢,按株、行距50×60cm進行栽植。扦插:選擇1~2年生健壯、未萌芽的枝。切成長15~20cm的小段,扦插時備好一根小棍,按株、行距在苗床上插小洞,再將木槿枝條插入,壓實土壤,入土深度10~15cm,即入土深度達插條的2/3為宜,插後立即灌足水。扦插時不必施任何基肥。

害蟲防治

木槿常發生的害蟲主要有蚜蟲、捲葉蛾、尺蠖、刺蛾。

防治方法:

  • (1) 蚜蟲:春季應在若蚜初孵時, 噴80%樂果乳劑200倍, 或噴40%樂果2 000倍液毒殺枝幹上若蚜, 對已形成蟲癭或秋季在樹上產生的蚜蟲, 應適當加大藥劑濃度。
  • (2) 捲葉蛾:在幼蟲初孵時或處在卷葉危害狀態而未落地之前, 噴施50%辛硫磷1 000倍液、90%敵百蟲1 000倍液。
  • (3) 尺蠖:幼蟲發生期噴90%敵百蟲或40%樂果1 000倍液, 捕殺幼蟲, 保護和釋放寄生蜂。
  • (4) 刺蛾:用採摘、敲擊、挖掘等方法收集蟲繭, 並挖坑深埋, 可有效減少蟲口密度。刺蛾小幼蟲多群集危害, 可以人工摘除消滅;也可利用其成蟲的趨光性, 設置黑光燈誘殺, 效果很好。

全國中草藥匯編》:木槿花

拼音Mù Jǐn Huā

別名籬障花、清明籬、白飯花、雞肉花、豬油花、朝開暮落花

來源為錦葵科木槿屬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花。夏季晴日採摘盛開花朵,曬乾。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用於痢疾,痔瘡出血,白帶;外用治瘡癤癰腫,燙傷。

用法用量2~4錢;外用適量,研粉麻油調搽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木槿花

拼音Mù Jǐn Huā

別名里梅花(《嶺外代答》),朝開暮落花(《綱目》),瘧子花(《群芳譜》),籬障花、喇叭花(《中國樹木分類學》),白玉花(《福建民間草藥》),藩籬花、豬油花(《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打碗花(《江西中藥》),燈盞花(《湖南藥物志》),白飯花、白面花(《福建中草藥》)。

出處《日華子本草》

來源錦葵科植物木槿的花蕾,大暑至處暑間,選晴天早晨,花半開時採摘,曬乾。

生境分部產江蘇、湖北、四川、河南、河北、陝西等地。

性狀乾燥花捲縮呈卵形或圓柱形團狀,長約3厘米,直徑約1.5厘米。底部有灰綠色的花萼,表面密生細小絨毛,邊緣5裂。花萼外面有數條灰綠色的線形苞片。常有短花柄。花瓣白色,有5片或多數層疊,皺縮卷折。中間有黃色花蕊,系多數雄蕊聯合成圓筒狀,包圍雌蕊。質輕,微香,味甘。以朵大、色白者為佳。

化學成分含皂草黃甙(saponarin)、肌醇( inositol)、粘液質。

性味甘苦,涼。

①《日華子本草》:"涼。"

②《滇南本草》:"性微寒,味微苦,平。"

③《綱目》:"甘,平,滑,無毒。"

歸經①《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經。"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厥陰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涼血。治腸風瀉血,痢疾,白帶。

①《日華子本草》:"治腸風瀉血,赤白痢,並焙入藥;作湯代茶,治風。"

②《綱目》:"消瘡腫,利小便,除濕熱。"

③《本草匯言》:"能除諸熱,滑利能導積滯,善治赤白積痢,乾澀不通,下墜欲解而不解,搗汁和生白酒溫飲。"

④《本經逢原》:"紅者治腸風血痢,白者治白帶白痢。"

⑤《安徽藥材》:"治皮膚病。"

⑥《江西中藥》:"白花與山雅雀同煮食,能止鼻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鮮者1~2兩);研束,0.5~1錢。

複方①治下痢噤口:紅木槿花去蒂,陰乾為末,先煎麵餅二個,蘸末食之。(《濟急仙方》)

②治赤白痢:木槿花一兩(小兒減半),水煎,兌白蜜三分服。赤痢用紅花,白痢用白花,忌酸冷。(《雲南中醫驗方》)

③治吐血、下血、赤白痢疾:木槿花九至十三朵。酌加開水和冰糖欺半小時,飯前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風痰壅逆:木槿花曬乾,焙研,每服一、二匙,空心沸湯下,白花尤良。(《簡便單方》)

⑤治反胃:千葉白槿花,陰乾為末,陳米湯調送三五口;不轉,再將米飲調服。(《袖珍方》槿花散)

⑥治婦人白帶:木槿花二錢,為末,人乳拌,飯上蒸熟食之。(《滇南本草》)

⑦治療瘡癤腫:木槿花(鮮)適量,甜酒少許,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臨床應用治療細菌性痢疾:木槿花洗淨曬乾,研末備用。每次2克,小兒酌減,每隔2小時服1次,3~5天為一療程。試治300例,症狀控制者96.3%,一般服藥後體溫迅速下降,大便於2~3天內好轉。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木槿花

拼音Mù Jǐn Huā

英文名Shrubalthea Flower, Flower of Shrubalthea

別名里梅花、朝開幕落花、瘧子花、籬障花、喇叭花、白槿花、白玉花、藩籬花、豬油花、桐樹花、大碗花、碗蓋花、扁狀花、苦松花、水槿花、槿鈴花、新米花、飯湯花、旱蓮花、水昌花、槿樹花、三七花、扦金花、燈盞花、木荊花、芭壁花、木紅花、肉花、白飯花、白面花、白木棉花、白水綿花、白棉花。

出處出自《日華子本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木槿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ibiscus syriacus 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選晴天早晨,花半開時採摘,曬乾。

原形態木槿 落葉灌木,高3-4m。小枝密被黃色星狀絨毛。葉互生;葉柄長5-25mm,被星狀柔毛;托葉線形,長約6mm,疏被柔毛;葉片菱形至三角狀卵形,長3-10cm,寬2-4cm,具深淺不同的3裂或不裂,先端鈍,基部楔形,邊緣具不整齊齒缺,下面沿葉脈微被毛或近無毛。花單生於枝端葉腋間,花梗長4-14mm,被星狀短絨毛;小苞片6-8,線形,長6-15mm,寬1-2mm,密被星狀疏絨毛;花萼鐘形,長14-20mm,密被星狀短絨毛,裂片5,三角形;花鐘形,淡紫色,直徑5-6cm,花瓣倒卵形,長3.5-4.5cm,外面疏被纖毛和星狀長柔毛;雄蕊柱長約3cm;花柱枝無毛。蒴果卵圓形,直徑約12mm,密被黃色星狀絨毛。種子腎形,背部被黃色長柔毛。花期7-10月。

生境分部原產於我國中部各地。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陝西、台灣等地,均有栽培。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喜光,半陰亦能生長。對氣候、土壤適應性較強,耐乾旱。瘠薄,山坡、平地均可栽種。以向陽、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種為好。

栽培技術 用扦插、壓條、分株繁殖等。通常用扦插繁殖:春季萌芽前剪取健壯枝條,截切15-20cm小段,直接插手田間,或在苗床上按行株距(30-40)cm×(5-8)cm,把插條的三分之二插入土中,澆水,蓋草。當年幼苗長至80cm以上,於落葉後或次年春發芽前移栽定植。

田間管理 扦插成活後,除草追肥1次,以後6、8、10月淺耕除草各1次,在8月中耕除草後,須施人畜糞水1次。

性狀性狀鑑別 本品多皺縮成團或不規則形,長2-4cm,寬1-2cm,全體被毛。花萼鐘形,黃綠色或黃色,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萼筒外方有苞片6-7,條形,萼筒下常帶花梗,長3-7mm,花萼、苞片、花梗表面均密被細毛及星狀毛;花瓣5片或重瓣,黃白色至黃棕色,基部與雄蕊合生,並密生白色長柔毛;雄蕊多數,花絲下部連合成筒狀,包圍花柱,柱頭5分歧,伸出花絲筒外。質輕脆,氣微香,味淡。

顯微鑑別 粉末特徵:淡黃棕色。①苞片內外表面有多種毛茸,基部分布甚密。星狀毛及簇生毛2-15分枝,每分枝單細胞,稍扭曲,長21-301μm,壁厚,部分星狀毛中可見頂端鈍圓的分枝;單細胞非腺毛,長85-278μm,壁厚,部分稍扭曲。腺毛短棒狀,頭部由3-6個細胞組成,長39-79μm,寬24-43μm,柄單細胞,長13-32μm,寬16-27μm。外表面以星狀毛為主,內表面以非腺毛、二分枝簇生毛及腺毛為主。葉肉組織中草酸鈣簇晶甚多。②花萼外表面密布星狀毛和簇生毛,2-15分枝,每分枝單細胞,多扭曲,偶見頂端鈍圓狀分枝,長19-270μm。內表面上部邊緣密布明顯扭曲的非腺毛及二分枝簇生毛,形小,稍向內部則毛茸長度增加,可達750μm,基部密布細長單細胞非腺毛及長柱狀腺毛,非腺毛長可達1306μm,壁薄,平直或扭曲,腺毛頭部由17-26個細胞組成,長130-270μm,寬16-27μm,柄單細胞。葉肉組織中有草酸鈣簇晶。③花冠內外表面具律槌狀腺毛,頭部由6-15個細胞組成,長80-138μm,寬32-59μm,柄單細胞,長15-27μm,寬20-40μm,基部邊緣密布單細胞非腺毛及二分枝簇生毛,每分枝單細胞壁薄,長321-1730μm,寬16-30μm。葉肉組織中草酸鈣簇晶可見。④花粉粒圓球形,甚大,直徑108-210μm,外壁具鈍頭錐形刺狀雕紋,長26-33μm,具散孔。⑤花葯內壁細胞具條狀紋理。

化學成分花含胡蘿蔔素類色素:葉黃素-5,6-環氧化物(lutein-5,6-epoxide),隱黃質(cryptoxanthin),菊黃素(chrysan-themaxanthin),花葯黃質(antheraxanthin)。花瓣含花旗松素-3-O-β-D-吡喃葡萄糖甙(taxifolin-3-O-β-D-glucopyranoside),蜀葵甙元-7-β-D-吡喃葡萄糖甙(herbacetin-7-β-D-glucopyranoside),山柰酚-3-a-L-阿拉伯糖甙-7-a-L-鼠李糖甙(kaempferol-3-a-L-arabinoside-7-a-L-rhamnoside),飛燕草素-3-O-葡萄糖甙(delphinidin-3-O-glucoside),矢車菊素-3-O-葡萄糖甙(cyanidin-3-O-glucoside),矮牽牛素-3-O-葡萄糖甙(petunidin-3-O-glucoside),蹄紋天竺素-3-O-葡萄糖甙(pelargonidin-3-O-gluco-side),芍藥花素-3-O-葡萄糖甙(peonidin-3-O-glucoside),錦葵花素-3-O-葡萄糖甙(malvidin-3-O-glucoside),飛燕草素-3-O-(6'-丙二酸基)-β-D-吡喃葡萄糖甙[delphinidin-3-O-(6'-malonyl)-β-D-glucopyrahnoside],矢車菊素-3-O-(6'-丙二酸基)-β-D-吡喃葡萄糖甙[cyanidin-3-O-(6'-malonyl)-β-D-glucopyranoside],矮牽牛素-3-O-(6'-丙二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petunidin-3-O-(6'-malonyl)-β-D-glucopyranoside],蹄紋天竺素-3-O-(6』-丙二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pelargonidin-3-O-(6』-malonyl)-β-D-glucopyranoside],芍藥花素-3-O-(6』-丙二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peonidin-3-O-(6'malonyl)-β-D-glucopyranoside]及錦葵花素-3-O-(6'-丙二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alvidin-3-O-(6'-malonyl)-β-D-glucopyra-noside]。花蕾含β-胡蘿蔔素(β-carotene),葉黃素(lutein),隱黃質,菊黃質,花葯黃質,木槿粘液質(hibiscus-mucilage)SF。

藥理作用花對致病大腸桿菌及痢疾桿菌均無明顯的抑菌作用。花煎劑口服對兔之毒性不大。動物試驗證明花粉有致敏作用。 [2] 鑑別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30ml,水浴加熱5min,濾過,濾液供下列實驗用:①取濾液3ml濃縮至1ml,加鎂粉少量,混勻,滴加濃鹽酸數滴,可見大量氣泡產生,溶液呈橘紅色。(檢查黃酮甙)②取濾液1ml,加1%三氯化鋁乙醇溶液2滴,溶液呈黃綠色,日光下可見明顯黃綠色熒光。(檢查黃酮甙)(2)取本品粉末1g,加水10ml,煮沸5min,濾過,取濾液1ml,加費林試劑1ml,置沸水浴中加熱,可見大量紅色氧化亞銅沉澱產生。(檢查多糖)

性味甘;苦;涼

歸經脾;肺;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主腸風瀉血;赤白下痢;痔瘡出血;肺熱咳嗽;咳血;白帶;瘡癤癰腫;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鮮者30-60g。外用:適量,研末或鮮品搗爛調敷。

各家論述1.《日華子本草》:治腸風瀉血,赤白痢,並焙入藥;作湯代茶,治風。

2.《綱目》:消瘡腫,利小便,除濕熱。

3.《本草匯言》:能除諸熱,滑利能導積滯,善治赤白積痢,乾澀不通,下墜欲解而不解,搗汁和生白酒溫飲。

4.《本經逢原》:紅者治腸風血痢,白者治白帶白痢。

5.《安徽藥材》:治皮膚病。

6.《江西中藥》:白花與山雅雀同煮食,能止鼻血。

7.《醫林纂要》:木槿花,白花肺熱咳嗽吐血者宜之,且治肺癰,以甘補淡滲之功。又赤白花分治赤白痢,以大腸與肺相表里,小腸與心相表里,凡痢,二腸濕熱也,以滑去滯,則愈矣。

摘錄《中華本草》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木槿花 (锦葵科木槿属植物的花朵))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木槿花開了》


相關視頻

粉紅的木槿花開

相關視頻

木槿花不但花美可食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