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攀倒甑(敗醬科、敗醬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攀倒甑(敗醬科、敗醬屬植物))

是敗醬科敗醬屬植物。多年生草本,高50-100(120)厘米;地下根狀莖長而橫走,偶在地表匍匐生長;莖密被白色倒生粗毛或僅沿二葉柄相連的側面具縱列倒生短粗伏毛,有時幾無毛。基生葉叢生,葉片卵形、寬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由聚傘花序組成頂生圓錐花序或傘房花序,分枝達5-6級,花序梗密被長粗糙毛或僅二縱列粗糙毛。瘦果倒卵形,與宿存增大苞片貼生。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分布於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台灣、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和四川。生長於海拔(50-)400-1500(-2000)米的山地林下、林緣或灌叢中、草叢中。

該種根莖及根有陳腐臭味,為消炎利尿藥,全草藥用與敗醬相同。民間常以嫩苗作蔬菜食用,也作豬飼料用。

攀倒甑(學名:Patrinia villosa (Thunb.) Juss.)

  • 中 文 名:攀倒甑
  • 拉丁學名:Patrinia villosa (Thunb.) Juss.
  • 別 名:白花敗醬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 :茜草目
  • 科 :敗醬科
  • 屬 :敗醬屬
  • 種 :攀倒甑
  • 命名者及年代:(Thunb.) Juss.,1807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50-100(120)厘米;地下根狀莖長而橫走,偶在地表匍匐生長;莖密被白色倒生粗毛或僅沿二葉柄相連的側面具縱列倒生短粗伏毛,有時幾無毛。基生葉叢生,葉片卵形、寬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4-10(-25)厘米,寬2-5(-18)厘米,先端漸尖,邊緣具粗鈍齒,基部楔形下延,不分裂或大頭羽狀深裂,常有1-2(有3-4)對生裂片,葉柄較葉片稍長;莖生葉對生,與基生葉同形,或菱狀卵形,先端尾狀漸尖或漸尖,基部楔形下延,邊緣具粗齒,上部葉較窄小,常不分裂,上面均鮮綠色或濃綠色,背面綠白色,兩面被糙伏毛或近無毛;葉柄長1-3厘米,上部葉漸近無柄。

由聚傘花序組成頂生圓錐花序或傘房花序,分枝達5-6級,花序梗密被長粗糙毛或僅二縱列粗糙毛;總苞葉卵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或線形;花萼小,萼齒5,淺波狀或淺鈍裂狀,長0.3-0.5毫米,被短糙毛,有時疏生腺毛;花冠鐘形,白色,5深裂,裂片不等形,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0.75-)1.25-2毫米,寬1.1-1.65(-1.75)毫米,蜜囊頂端的裂片常較大,冠筒常比裂片稍長,長1.5-2.25(-2.6)毫米,寬1.7-2.3毫米,內面有長柔毛,筒基部一側稍囊腫;雄蕊4,伸出;子房下位,花柱較雄蕊稍短。瘦果倒卵形,與宿存增大苞片貼生;果苞倒卵形、卵形、倒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有時圓形,長(2.8-)4-5.5(-6.5)毫米,寬(2.5-)4-5.5(-8)毫米,頂端鈍圓,不分裂或微3裂,基部楔形或鈍,網脈明顯,具主脈2條,極少有3條的,下面中部2主脈內有微糙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繁殖方法

播種

露地播種:2-4厘米厚的土壤溫度穩定在18℃為始播指標,在對土壤精耕細作的基礎上,以春分節令時抗旱播種較為理想。在播種前,用較平整木頭或石頭將細小的種子研磨成兩半,但用力要均勻,不要將種子磨碎。種量每畝用0.5千克種子。每畝用0.5千克種子與50千克細土拌勻進行條播(行距25厘米)或撒播,播種後,用鋤頭輕挖墒面,使種子入土2-3厘米,讓墒面土壤更疏鬆。

分株:4-5月挖取老株,或將老株四周自生的幼苗掘起進行移栽。行距為30-40厘米,株距為25-30厘米,每穴栽苗2-3株。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土壤選擇:攀倒甑喜高溫多濕,土質疏鬆、肥力中等、酸性的砂質土壤,以石灰岩土、燥紅土、紫色土等土類種植為宜,忌選擇質地粘重和鹼性的土壤。

精細整地:攀倒甑種子細小,干粒重僅為1.2克因此必須三犁三耙,並把大的土垡打碎,做到士壤疏鬆、墒面平整,攀倒甑不耐澇,要採用低埂高墒種植,墒面長8-15米,寬1.5米。

底肥:整地前把底肥撒於地塊中,畝施2500千克腐熟的農家肥、尿素4千克普鈣20千克、鉀肥10千克。

移栽管理

每畝放營養袋4000個,營養土取攀倒甑原生地的石灰岩土為宜,拌腐熟的農家肥100千克,普鈣2千克、鉀肥3千克、尿素1.5千克,裝好營養袋後,播種、蓋土、澆透水,蓋上拱膜。育苗時間以清明節令前後為宜,蓋上拱膜後,若膜內溫度高於45℃應該將薄膜兩頭打開通風,並在第2天清晨澆透水,蓋上膜,膜上再覆蓋遮陽網。出苗時間與播種時間有關,一般為4月份播的24天左右出苗,5月份播的18天左右出苗,6-7月份播的12天左右出苗,出苗後,把膜撤掉,只蓋遮陽網,此時必須經常觀查苗床,若干燥,應在傍晚澆水。待地上部分長到10厘米高時,在透地雨後移栽。株距15厘米,行距25厘米帶土移栽,可根據苗的長勢將營養袋和苗床上的苗分成若干小塊,每小塊2-3株,栽1穴中,栽後澆定根水。移栽時濃度不要超過莖基部,也不要讓土垡與攀倒甑的莖稈接觸。

中耕管理

薅除:在苗長到15厘米高時進行第1次薅除,並查缺補漏,間苗定苗;在植株高達40厘米時,進行第2次薅除。

追肥:在第1次薅除時結合追肥,每畝用尿素5千克輕施提苗肥,在第2次薅除時如果植株長勢差,每畝補施尿素5千克。

收穫儲藏

攀倒甑待種子成熟,及時收穫,並把種子輕輕抖落,微曬後,用通氣良好的袋子儲藏,莖稈曬至半干再陰乾後出售或者儲蓄。若儲藏,要經常查看,莖稈吸潮變軟時,要及時翻曬,防止霉壞。 [1]

主要價值

該種根莖及根有陳腐臭味,為消炎利尿藥,全草藥用與敗醬相同;性味辛;苦;性微寒。清熱解毒;活血排膿。主治腸癰;肺癰;癰腫;痢疾;產後瘀滯腹痛。民間常以嫩苗作蔬菜食用,也作豬飼料用。

攀倒甑(原亞種):Patriniavillosa(Thunb.) Juss. subsp.Villosa

攀倒甑(原亞種),為茜草目敗醬科的植物。產台灣、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和四川。生於海拔 (50-) 400-1500 (-2000) 米的山地林下、林緣或灌叢中、草叢中。分布於日本。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50-100 (120) 厘米;地下根狀莖長而橫走,偶在地表匍匐生長;莖密被白色倒生粗毛或僅沿二葉柄相連的側面具縱列倒生短粗伏毛,有時幾無毛。基生葉叢生,葉片卵形、寬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4-10 (-25) 厘米,寬2-5 (-18) 厘米,先端漸尖,邊緣具粗鈍齒,基部楔形下延,不分裂或大頭羽狀深裂,常有1-2(有3-4)對生裂片,葉柄較葉片稍長;莖生葉對生,與基生葉同形,或菱狀卵形,先端尾狀漸尖或漸尖,基部楔形下延,邊緣具粗齒,上部葉較窄小,常不分裂,上面均鮮綠色或濃綠色,背面綠白色,兩面被糙伏毛或近無毛;葉柄長1-3厘米,上部葉漸近無柄。由聚傘花序組成頂生圓錐花序或傘房花序,分枝達5-6級,花序梗密被長粗糙毛或僅二縱列粗糙毛;總苞葉卵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或線形;花萼小,萼齒5,淺波狀或淺鈍裂狀,長0.3-0.5毫米,被短糙毛,有時疏生腺毛;花冠鐘形,白色,5深裂,裂片不等形,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 (0.75-) 1.25-2毫米,寬1.1-1.65 (-1.75) 毫米,蜜囊頂端的裂片常較大,冠筒常比裂片稍長,長1.5-2.25 (-2.6) 毫米,寬1.7-2.3毫米,內面有長柔毛,筒基部一側稍囊腫;雄蕊4,伸出;子房下位,花柱較雄蕊稍短。瘦果倒卵形,與宿存增大苞片貼生;果苞倒卵形、卵形、倒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有時圓形,長 (2.8-) 4-5.5 (-6.5) 毫米,寬 (2.5-) 4-5.5 (-8) 毫米,頂端鈍圓,不分裂或微3裂,基部楔形或鈍,網脈明顯,具主脈2條,極少有3條的,下面中部2主脈內有微糙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2]

本種提示

本種根莖及根有陳腐臭味,為消炎利尿藥,全草藥用與敗醬 P.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Trev. 相同。民間常以嫩苗作蔬菜食用,也作豬飼料用。

攀倒甑的功效與作用

攀倒甑是自然界中特別常見的野生草本植物,他生命力很強,多生長在山坡的草地上,在國內大部分地區都能看到它的存在,人們在採集攀倒甑後,可以把它當綠色蔬菜食用,能為身體補充豐富營養,也能清熱解毒。

攀倒甑的功效與作用

1、清熱解毒

攀倒甑味兒苦性寒能清理身體內的熱毒,而且能起到清熱解毒的重要作用,它對人類因熱毒過重導致的瘡疔和肺癰等症都有特別好的預防和緩解作用,另外他在中醫臨床上還能用於人類多種熱病的治療,能讓人體不適症狀很快減輕。

2、消癰排膿

攀倒甑還是一種能消癰排膿的健康食材,它是治療人類腸癰的良藥,在治療時可以把它與金銀花搭配在一起使用,多數患者用藥後病情能明顯減輕,另外人們出現肺癰時多服用一些攀倒甑和薏仁對病情恢復也有特別好的促進作用。 [3]

3、化瘀止痛

攀倒甑不但能當蔬菜吃還能入藥,它入藥後藥用功效極為出色,能活血止痛也能化瘀,對人類經常出現的淤血腫痛有一定治療作用,另外人們出現外傷出血或者外傷感染時,即使外敷搗碎,以後的攀倒甑還能加快生出癒合,而且能快速止血

4、清肝利膽

攀倒甑能入肝經可提高人類肝膽功能,並能修復受損的肝細胞,而且能增強人體肝臟解毒功能,它對人類經常出現的肝膽功能減退與肝膽功能失調,都有特別好的調理作用,經常吃這種綠色蔬菜能維持人類肝膽健康,可防止肝炎和肝硬化以及脂肪肝發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