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挖耳草(狸藻科、狸藻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挖耳草(狸藻科、狸藻屬植物))
是狸藻科、狸藻屬陸生小草本植物。葉器生於匍匐枝上,狹線形或線狀倒披針形,頂端急尖或鈍形,膜質,無毛,具1脈。捕蟲囊生於葉器及匍匐枝上,球形,側扁,具柄;花序直立,中部以上具1-16朵疏離的花;花萼2裂達基部,上唇稍大,裂片寬卵形,頂端鈍,基部下延。花冠黃色;上唇狹長圓形或長卵形,頂端圓形,下唇近圓形,頂端圓形或具2-3淺圓齒,喉凸隆起呈淺囊狀;距鑽形,與下唇成銳角或鈍角叉開。雄蕊無毛;花絲線形,近伸直,上部略膨大;雌蕊無毛;花柱短而顯著;柱頭下唇近圓形,反曲,上唇較短,鈍形。蒴果寬橢圓球形,背腹扁,果皮膜質。種子多數,卵球形或長球形。花果期6-12月。
挖耳草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分布於中國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日本和澳大利亞北部。生於海拔40-1350米的沼澤地、稻田或溝邊濕地。
目錄
挖耳草(學名:Utricularia bifida L.)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挖耳草
- 拉丁學名:Utricularia bifida L.
- 別 名:割雞芒、金耳挖、耳挖草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 :管狀花目
- 科 :狸藻科
- 亞 科:狸藻亞科
- 屬 :狸藻屬
- 種 :挖耳草
-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形態特徵
陸生小草本。假根少數,絲狀,基部增厚,具多數長0.5-1毫米的乳頭狀分枝。匍匐枝少數,絲狀,具分枝。葉器生於匍匐枝上,於開花前凋萎或於花期宿存,狹線形或線狀倒披針形,頂端急尖或鈍形,長7-30毫米,寬1-4毫米,膜質,無毛,具1脈。捕蟲囊生於葉器及匍匐枝上,球形,側扁,長0.6-1毫米,具柄;口基生,上唇具2條鑽形附屬物,下唇鈍形,無附屬物。
花序直立,長2-40厘米,中部以上具1-16朵疏離的花;花序梗圓柱狀,粗0.3-1毫米,上部光滑,下部具細小的腺體,具1-5鱗片;苞片與鱗片相似,基部着生,寬卵狀長圓形,頂端鈍,長約1毫米;小苞片線狀披針形,長約0.5毫米;花梗長2-5毫米,絲狀,具翅,於花期直立,花後伸長並下彎。花萼2裂達基部,上唇稍大,裂片寬卵形,頂端鈍,基部下延,花期長3-4毫米,果期增大,長5-6毫米,無毛。花冠黃色,長6-10毫米,外面無毛;上唇狹長圓形或長卵形,頂端圓形,長3-4.5毫米,寬2-3毫米,下唇近圓形,長4-4.5毫米,寬3.5-4毫米,頂端圓形或具2-3淺圓齒,喉凸隆起呈淺囊狀;距鑽形,長3-5毫米,與下唇成銳角或鈍角叉開。雄蕊無毛;花絲線形,長約1毫米,近伸直,上部略膨大;藥室於頂端匯合。雌蕊無毛;子房卵球形;花柱短而顯著;柱頭下唇近圓形,反曲,上唇較短,鈍形。蒴果寬橢圓球形,背腹扁,果皮膜質,長2.5-3毫米,室背開裂。種子多數,卵球形或長球形,長0.4-0.6毫米;種皮無毛,具網狀突起,網格縱向延長,多少扭曲。
近種區別
挖耳草與纏繞挖耳草(Utricularia scandens)相近,但纏繞挖耳草捕蟲囊下唇具短柄狀附屬物;花序纏繞,中部以上具3-8朵疏離的花;果柄直立。
育殖技術
選地準備
在3-4月,選擇種背陽的植地,將養殖地方深挖20-30厘米,養殖地周圍進行圍壩,圍壩周圍夯實處理;每畝按照15-20kg的比例施加基肥,所述基肥包括:按照重量份計,將木炭5-6份、稻殼7-8份、蚯蚓糞12-16份、菜籽漚肥10-13份、雞糞12-13份、過磷酸鈣2-4份、硫酸鉀3-6份、尿素3-5份、水溶氨基酸液10-13份、氨基酸5-7份、營養土40-60份、塘泥30-40份,上述原料均勻混合後入養殖地,再加入養殖水(養殖地一半深度),並且進行圍壩的加固,同時每3天添加養殖水一次,每次加水量以第一次加養殖水量為準。
選種播種
在5-6月,選取種植飽滿的挖耳草種子,用紙巾催芽法:在23-25℃水溫浸泡種子,並保持水溫浸泡24-48小時,待挖耳草種子長出苗後,用高錳酸鉀1:20混合純淨水進行種子表面的噴灑消毒。消毒後的挖耳草幼苗播種在養殖地中,土地深翻達到10-15厘米;深翻後每畝地劃分成多條溝壟,溝壟的寬度為10-20厘米,溝壟中按照每平方米播種挖耳草幼苗,每棵幼苗間隔5-9厘米,播種深度在3-5厘米,播種後用養殖水緩灌。
播後管理
幼苗期:挖耳草種植4-5天,每天進行人工檢查;檢查倒苗、死苗進行補種和扶持。
生長期:挖耳草種植15-18天,每隔7-8天的清晨點澆水一次,每15-20天施肥一次。 [1]
主要價值
挖耳草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牙痛、急性腸炎、痢疾、尿路感染、淋巴結結核;外用治瘡癤腫毒、乳腺炎、腮腺炎、帶狀皰疹、毒蛇咬傷、中耳炎。
《中藥大辭典》:挖耳草
拼音注音:Wā ěr Cǎo
別名:芸香草、毛葉草(《滇南本草》),野煙葉、野思草(《草木便方》),野煙(《分類草藥性》),倒提壺(《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金挖耳(《四川中藥志》),野葵花、六氏草、毛葉芸香草、野朝陽柄(《雲南中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煙管頭草的全草。夏季初開花時拔取全株,除去老莖及根,切成小段,曬乾。
生境分布:生於路旁、山坡及森林邊。分布東北、華北、華中、西南、西北等地。產於雲南、四川等地。
出處:《滇南本草》
原形態
越年生直立草本。高60~90厘米。多分枝。全株被白色柔毛。單葉互生;基出葉闊大,花時脫落;下部葉篦狀長橢圓形,長9~25厘米,寬4~6厘米,銳或鈍尖,邊緣具小鋸齒或淺波狀,葉基急狹,下延至柄,兩面被有白毛,質薄;上部葉小形,廣披針形,邊緣淺齒,尖頭,基部狹楔形,具短柄。頭狀花序頂生,初直立,開花時下垂,直徑15毫米;苞葉多數,線狀披針形,大小不一,長2~5厘米;總苞片淡綠色,多列,長7~8毫米,外片葉狀,內片狹長橢圓形,鈍尖,干膜質狀;個花黃色,全為管狀花;邊緣花雌性,多列,花冠3~5齒裂,結實;中部花兩性,結實,管稍粗大,花冠4~5裂,藥基部箭形,花柱線形,稍扁平,圓頭。瘦果線形,長4.5~5毫米,上有條紋,無冠毛。花期秋季。 本植物的根(挖耳草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狀 乾燥全草,莖具細縱紋,表面綠色或黑棕色,被有白色茸毛;折斷面粗糙,皮部纖維性強,髓部疏鬆,最外一層表皮易剝離。葉多破碎不全,兩面均被茸毛。頭狀花着生於分枝的頂端,花梗向下彎曲,近倒懸狀,花梗上附有葉片。有香氣。以新鮮、色綠、無老莖者為佳。
性味:苦辛,寒。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微辛。"
②《雲南中草藥》:"甘,寒。"
注意 《滇南本草》:"慢驚不宜服此藥。"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治咽喉腫痛,乳蛾,痄腮,風火牙痛,癰腫瘡毒。
①《滇南本草》:"瀉諸經實熱、客熱,清咽喉熱毒腫痛、風火牙痛、乳蛾痄腮,排膿潰散,傷風頭痛,虛勞骨蒸,小兒驚風發搐、角弓反張。"
②《草木便方》:"解熱毒,塗無名腫毒,風寒濕痹腫痛。"
③《四川中藥志》:"能發汗,治瘧疾及喉痹。作外用可洗一切黃水瘡、疥瘡、膿泡瘡及痔瘡。"
④《雲南中草藥》:"治小兒肺炎,泌尿道感染。瘡癤用鮮葉搗爛敷患處。"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搗汁。外用:煎水漱口或搗汁塗。 [2]
複方
* ①治傷風頭疼發熱:芸香草一錢,蘇葉一分,白芷三分,川芎一錢。姜皮為引,煎湯服。
* ②治小兒外乳蛾,乍腮紅腫疼痛,熱核:芸香草二錢,白頭翁二錢,亦芍二錢。水煎點酒服。
* ③治陽明實火,牙根腫痛,風火蟲牙:芸香草三錢,花椒十五粒。煎湯頻頻漱口,或點酒服,或噙牙上。
* ④治癰疽紅腫,有膿者潰,無膿者散:芸香草不拘多少,煎水點水酒服。
* ⑤治小兒急驚,角弓反張,發搐,手足蹬搖:芸香草水煎,點水酒服;或加硃砂一分,蚯蚓二條,點水酒服。(①方以下出《滇南本草》)
* ⑥治陰瘧:挖耳草、野棉花頭、魚鰍串。煎服。(《四川中藥志》)
摘錄 《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