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川貝母 (百合科貝母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川貝母 (百合科貝母屬植物))

川貝母(學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

是百合科,貝母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可達-50厘米。葉對生,葉片條形至條狀披針形,花通常單朵,紫色至黃綠色,每花有葉狀苞片,苞片狹長,花葯近基着,蒴果長棱上有狹翅。5-7月開花,8-10月結果。 主要分布於中國西藏、雲南和四川,也見於甘肅、青海、寧夏、陝西和山西,也分布於尼泊爾。通常生於林中、灌叢下、草地或河灘、山谷等濕地或岩縫中。該種是藥材「川貝」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潤肺止咳的名貴中藥材,應用歷史悠久,馳名中外。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川貝母[chuān bèi mǔ]
  • 拉丁學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亞門
  • 綱 :單子葉植物綱
  • 目 :百合目
  • 亞 目:百合亞目
  • 科 :百合科
  • 亞 科:百合亞科
  • 族 :百合族
  • 屬 :貝母屬
  • 種 :川貝母
  • 命名者及年代:D. Don,1825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株長15-50厘米。鱗莖由2枚鱗片組成,直徑1-1.5厘米。葉通常對生,少數在中部兼有散生或3-4枚輪生的,條形至條狀披針形,長4-12厘米,寬3-5(-10)毫米,先端稍捲曲或不捲曲。

花通常單朵,極少2-3朵,紫色至黃綠色,通常有小方格,少數僅具斑點或條紋;每花有3枚葉狀苞片,苞片狹長,寬2-4毫米;花被片長3-4厘米,外三片寬1-1.4厘米,內三片寬可達1.8厘米,蜜腺窩在背面明顯凸出;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3/5,花葯近基着,花絲稍具或不具小乳突柱頭裂片長3-5毫米。蒴果長寬各約1.6厘米,棱上只有寬1-1.5毫米的狹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川貝母喜冷涼氣候條件,具有耐寒、喜濕、怕高濕、喜蔭蔽的特性。氣溫達到30℃或地溫超過25℃時,植株就會枯萎;海拔低、氣溫高的地區不能生存。 通常生於林中、灌叢下、草地或河灘、山谷等濕地或岩縫中。

分布於中國西藏(南部至東部)、雲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海拔3200-4200米。也見於甘肅(南部)、青海、寧夏、陝西(秦嶺)和山西(南部),海拔1800-3200米。也分布於尼泊爾。

繁殖方法

* ⒈種子培育:在6-7月採挖貝母時選直徑1厘米以上、無病、無損傷鱗莖作種,鱗莖按大、中、小分別栽種,做到邊挖邊栽,每畝用鱗莖100公斤。栽後第2年起,每年3月出苗前噴鎮草寧,4月上旬出苗後及時拔除雜草並施稀人畜糞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再施1次追肥,7-8月果實飽滿膨脹、果殼黃褐色或褐色、種子已干漿時剪下果實,趁鮮脫粒或帶果殼進行後熟處理。

* ⒉後熟處理:川貝母帶殼種子用過篩的細腐殖土,含水量低於10%,一層果實一層土,裝透氣木箱內,放冷涼、潮濕處。脫粒的種子,按1:4(種子:腐殖土)混合貯藏室內或透氣的木箱內。貯藏期間保持土壤濕潤,果皮(種皮)膨脹,約40天左右,胚長度超過種子縱軸2/3,胚先端呈彎曲,完成胚形態後熟可播種。

* ⒊適時播種:川貝母通常9-10月下雪前播種,條播、撒播或用蒴果分瓣點播均可。

①條播:於畦面開橫溝深1.5-2厘米,將拌有細土或草木灰的種子均勻撒於溝中,覆蓋篩細腐殖土3厘米並用山草或無葉樹枝覆蓋畦面,每畝用種子2-2.5公斤。

②撒播:將種子均勻撒於畦面,以每平方米3000-5000粒種子為宜。覆蓋同條播。

③點播:趁果實未乾時進行,將未乾果實分成3瓣,於畦面按5-6厘米株行距開穴,每穴1瓣,覆土3厘米。此法較費工,但出苗率高。

栽培技術

⒈搭棚:川貝母生長期需適當蔭蔽,播種後春季出苗前揭去畦面覆蓋物,分畦搭棚遮蔭。矮棚高15-20厘米,第1年蔭蔽度50-70%。第2年降為50%,第3年為30%,收穫當年不再遮蔭。高棚高約1米,蔭蔽度50%。最好是晴天蔭蔽,陰、雨天亮棚練苗。

⒉除草:川貝母幼苗纖弱,應勤除雜草,不傷幼苗,帶出小貝母隨即栽入土中。每年春季出苗前,秋季倒苗後各用鎮草寧除草1次。

⒊追肥:川貝母秋季倒苗後每畝用腐殖土、農家肥加25公斤過磷酸鈣混合後覆蓋畦面3厘米厚,然後用搭棚樹枝、竹稍等覆蓋畦面,保護貝母越冬,有條件的每年追肥3次。

⒋排灌:川貝母1、2年生植株怕乾旱,特別是春季久晴不雨應及時灑水保持土壤濕潤,久雨或暴雨後應注意排水防澇,冰雹多發區還應採取防雹措施,以免打折花莖、果。

病蟲防治

⒈鏽病

  • 【危害】鏽病為川貝母主要病害,病源多來自麥類作物,多發生於5-6月。
  • 【防治】選離麥類作物較遠,或不易被上河風侵襲的地塊栽種。整地時清除病殘組織,減少越冬病源。增施磷鉀肥或降低田間濕度,增強抗病能力。發病初期噴0.2波美度石硫合劑或97%敵銹鈉300倍液,亦可用代森銨或退菌特防治。

⒉立枯病

  • 【危害】立枯病危害幼苗,發生於麥季多雨季節。
  • 【防治】注意排水,調節蔭蔽度,陰雨天揭棚蓋。發病前後用1:1:100的波爾多液噴灑。

⒊根腐病

  • 【危害】根腐病通常5-6月發生,根發黃腐爛。
  • 【防治】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濕度,拔除病株。用5%石灰水淋灌,防止擴散。

⒋蠐螬

  • 【危害】蠐螬於4-6月危害植株。
  • 【防治】用煙葉熬水淋灌(每畝煙葉2.5公斤,熬成75公斤原液,用時每公斤原液加水30公斤),或每畝用50%氯丹乳油0.5-1公斤於整地時拌土或出苗後兌水500公斤灌土防治。

⒌地老虎

  • 【危害】地老虎咬食莖葉。
  • 【防治】早晚捕捉或用90%晶體敵百蟲拌毒餌誘殺。

[1]

主要價值

* 【性味】味甘、苦;性微寒。

* 【歸經】歸肺;心經。

* 【功能主治】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腫。主肺虛;久咳;虛勞咳嗽;燥熱咳嗽;肺癰;瘰癧;癰腫;乳癰。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研末,1-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 【注意】脾胃虛寒及寒痰、濕痰者慎服。反烏頭。

《中國藥典》:川貝母

拼音:Chuān Bèi Mǔ

英文名:B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

別名:貝母、川貝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肅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 或梭砂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 的乾燥鱗莖。前三者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松貝」和「青貝」,後者習稱「爐貝」。夏、秋二季或積雪融化時採挖,除去鬚根、粗皮及泥沙,曬乾或低溫乾燥。

性狀松貝: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徑0.3~0.9cm。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懷中抱月」;頂部閉合,內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鱗葉1~2枚;先端鈍圓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鱗莖盤,偶有殘存鬚根。質硬而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青貝:呈類扁球形,高0.4~1.4cm,直徑0.4~1.6cm。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部開裂,內有心芽和小鱗葉2~3枚及細圓柱形的殘莖。

爐貝呈長圓錐形,高0.7~2.5cm,直徑0.5~2.5cm。表面類白色或淺棕黃色,有的具棕色斑點。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頂部開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較鈍。

鑑別本品:粉末類白色。

松貝、青貝 澱粉粒甚多,廣卵形、長圓形或不規則圓形,有的邊緣不平整或略作分枝狀,直徑 5~64μm,臍點短縫狀、點狀、人字狀或馬蹄狀,層紋隱約可見。表皮細胞類長方形,垂周壁微波狀彎曲,偶見不定式氣孔,圓形或扁圓形。螺紋導管直徑5~26μm。

爐貝 澱粉粒廣卵形、貝殼形、腎形或橢圓形,直徑約至60μm,臍點人字狀、星狀或點狀,層紋明顯。螺紋及網紋導管直徑可達64μm。

性味苦、甘,微寒。

歸經歸肺、心經。

功能主治: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用於肺熱燥咳,乾咳少痰,陰虛勞嗽,咯痰帶血。

用法用量:3~9g;研粉沖服,一次1~2g。

注意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 《中藥大辭典》:川貝母

拼音:Chuān Bèi Mǔ

別名:虻(《詩經》),黃虻(《管子》),苘(《爾稚》),貝母、空草(《本經》),貝父、藥實(《廣雅》),苦花、苦菜、勤母(《別錄》)。

出處:《滇南本草》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卷葉貝母、烏花貝母或棱砂貝母等的鱗莖。

原形態:

①卷葉貝母

多年生草本,高15~55厘米。鱗莖圓錐形或近球形,直徑5~12毫米。莖直立,綠色或微帶褐紫色,具細小灰色斑點。葉片着生在莖上部1/3或1/5的部分,通常下端對生,上端3葉輪生,少為互生;葉片線形,長5~12厘米,寬2~10毫米,先端捲曲呈卷鬚狀。花單生於莖頂,少有2朵,下垂,鍾狀;花被6片,菱狀橢圓形,長2.5~3厘米,外輪3片較挾,先端鈍圓或梢尖,黃綠色,具紫色方塊紋及脈紋:雄蕊6,長1~1.5厘米;子房3室,花柱較粗,柱頭3歧而外反。蒴果六角矩形,長7~20毫米,徑達12毫米。種子薄而扁平,半圓形,黃色。花期6月。果熟期8月。

生於高山草地或濕潤的灌木叢中。分布四川、西藏、雲南、甘肅、青海等地。

②烏花貝母

形態與卷葉貝母相似,惟本種鱗莖圓錐形,直徑6~8毫米。葉下部的常對生,上部的互生或近對生,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6.5匣米,寬3~5毫米,先端不捲曲。花被片長2~2.5厘米,外輪長橢圓形,內輪矩狀倒卵形,外面濃紫色,內面黃綠色並帶不規則的紫色斑點及脈紋;花絲密被短毛。

生高山陽光充足的草坡上。分布四川和青海交界處。

③棱砂貝母,又名:雪山貝。

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鱗莖圓錐形,徑1.5~2厘米,鱗葉6~10片。莖綠褐色.葉互生,少有對生,無柄,基部稍抱莖,綠褐色或紫褐色:葉片長卵圓形,長4厘米左右,寬5~20毫米,先端不捲曲,上方葉窄小,頂生葉披針形。花單生於莖頂;花被長卵形,長3~4厘米,黃綠色,並有深色的平行脈紋及紫褐色的標點,基部中央具長6毫米,寬2毫米的腺穴;雄蕊6,花絲無毛。蒴果長16毫米。種子橢圓形,具翅,大小約2~3毫米;花期5月。果期7月。

生於高寒地帶。分布雲南、四川、西藏等地。

性狀川貝母的商品主要有松貝、青貝、爐貝3類。松貝、青貝的原植物為卷葉貝母、烏花貝母;爐貝的原植物為棱砂貝母。

①松貝

乾燥鱗莖,全體呈圓錐形,頂端尖或微尖,直徑4~12毫米,顆粒最小者稱"珍珠貝"。表面白色誠淡黃色,外圍為2瓣鱗葉,1瓣大,略呈馬蹄形,1瓣小,略呈披針形,相對抱合,其內包有小鱗葉數枚。底部中央,有一細小而堅硬的鱗莖盤,其下殘留少數鬚根痕。不論顆粒大小,均能端正起立,頂端均不開裂。質硬而脆,富粉性,斷面白色,呈顆粒狀。氣微弱,味微苦。以質堅實,顆粒均勻整齊、頂端不開裂、色潔白、粉性足者為佳。

主產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為川貝中之最優品。

②青貝

乾燥鱗莖,呈扁球形或略呈圓錐形,顆粒多歪曲,高5~10毫米,直徑1~1.6厘米。外表色白微黃,頂端開裂,平或略尖,外層2鱗葉大小几乎相等,墓部常殘留鬚根。斷麵粉白色,顆粒性,富粉性而堅實。氣無,味淡。以粒小均勻、色潔白、粉性足者為佳。

主產青海、四川和雲南交界處,品質亦優。

③爐貝

乾燥鱗莖,呈長圓錐形如馬齒,頂端尖,高1~2厘米,直徑約1~1.5厘米。外表白色或黃白色而有深黃色斑點,形成虎紋,習稱"虎皮貝"。外層2鱗葉大小相等,頂端開裂,基部較尖或圓。斷面均顯粉白色,粉質而較堅。氣微弱,味淡。以質堅實、色白者為佳。

主產四川(昌都)、雲南(德欽、大理),品質次於松貝、青貝。

炮製:揀去雜質,用水稍泡,撈出,悶潤,剝去心,曬乾。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貝母先於柳木灰中炮令黃,擘破,去內口鼻上有米許大者心一小顆後,拌糯米於磝上同炒,待米黃熟,然後去米取出。"

②《本草述鈎元》:"薑汁泡,去心。"

性味苦甘,涼。

①《本經》:"味辛,平。"

②《別錄》:"苦,微寒,無毒。"

⑧《唐本草》:"味甘苦,不辛。"

歸經入肺經。

①王好古:"肺經。"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肺二經。"

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

功能主治:潤肺散結,止嗽化痰。治虛勞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鬱結,肺痿,肺癰,癭瘤,廉癧,喉痹,乳癰。

①《本經》:"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

②《別錄》:"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

③《藥性論》:"治虛熱,主難產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點眼去膚翳;主胸脅逆氣,療時疾黃疸,與連翹同主項下瘤癭疾。"

④《日華子本草》:"消痰,潤心肺。末,和砂糖為丸含,止嗽;燒灰油敷人畜惡瘡。"

⑤《本草別說》:"能散心胸鬱結之氣。"

⑥《本草會纏):"治虛勞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癰,婦人乳癰、癰疽及諸郁之證。"

⑦《本草正》:"降胸中因熱結腳及乳癰流痰結核。"

⑧《本草述》:"療腫瘤瘍,可以托里護心,收斂解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脾胃虛寒及有濕痰者不宜。

①《本草經集莊》:"厚朴、白薇為之使。惡槐花。畏秦艽、礬石、莽草。反烏頭。"

②《本草經疏》:"寒濕痰及食積痰火作嗽,濕痰在胃噁心欲吐,痰飲作寒熱,脾胃濕痰作眩暈及我厥頭痛中惡嘔吐,胃寒作泄並禁用。"

複方

①治肺熱咳嗽多痰,咽喉中干:見母(去心)一兩半,甘草(炙)三分,杏仁(湯浸去皮、尖、炒)一兩半。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含化咽津。(《聖濟總錄》貝母丸)

②治傷風暴得咳嗽:貝母(安心)三分,款冬花、麻黃(去根節)、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各一兩,甘草(炙銼)三分。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聖濟總錄》貝母湯)

③治傷寒後暴嗽、喘急;欲成肺萎、勞嗽:貝母一兩半(煨令微黃)。桔梗一兩(去蘆頭),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紫菀一兩(洗去苗土),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藥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二十丸;如彈子大,綿襄一丸,含咽亦佳。(《聖惠力》貝母丸)

④治小兒咳嗽喘悶:貝母(去心,麩炒)半兩,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搗羅為散,如二、三歲兒,每一錢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黃末少許,食後溫分二服,更量兒大小加減。(《聖濟總錄》貝母散)

⑤治百日咳:川貝母五錢,黃鬱金、葶藶子、桑白皮、白前、馬兜鈴各五分。共軋為極細末,備用。1.5~3歲,每次二分;4~7歲,每次五分;8~10歲,每次七分,均一日三次,溫水調沖,小兒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江蘇中醫》(2):36,1965)

⑥治久嗽咽嗌妨悶,咽痛咯血:貝母不以多少,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含化,日可三服。(《雞峰普濟方》貝母丸)

⑦治肺癰肺萎:川貝一兩,天竺黃、硼砂各一錢,文蛤五分(醋炒)。為末,以枇杷葉刷淨蜜炙,熬膏作丸,芡實大,噙咽之。(《醫級》貝母括痰丸)

⑧治吐血衄血,或發或止,皆心藏積熱所致:貝母一兩(炮令黃)。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漿調下二錢。(《聖惠方》)

⑨治憂鬱不伸,胸膈不寬:貝母去心,薑汁炒研,薑汁麵糊丸,每次七十丸。(《集效方》)

⑩化痰降氣,止咳解郁,消食除脹:貝母(去心)一兩,姜制厚朴半兩。蜜丸梧子大,每白湯下五十丸。(《衛生雜興》)

⑾下乳:牡蠣、知母、貝母,三物為細末,同豬蹄湯調下。(《湯液本草》三母散)

⑿治瘰癧便毒:皿母、皂角子各半斤。為細末,用皂角半斤銼碎,搓揉濃水,濾過作膏子,和藥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晨酒下。(《昔濟方》貝母丸)

⒀治喉痹腫脹:貝母、山豆根、桔梗、甘草、荊芥、薄荷,煎湯服。(《本草切要》)

⒁治乳癰初發:貝母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即以兩手覆按於桌上,垂乳良久乃通。(《仁齋直指加)

⒂治冷淚目昏:貝母一枚,胡椒七粒,為末點之。(《儒門事親》)

⒃治小兒鵝口,滿口白爛:貝母去心為末,半錢,水五分,蜜少許,煎三沸,繳淨抹之,日四、五度。(《聖惠方》)

備註此外,尚有下列幾種,亦作川貝母使用:

①岷貝,為植物甘肅貝母的乾燥鱗莖。

鱗莖圓錐形。葉生於下部的對生,披針形至線形,長5~9厘米,寬5~10毫米,先端鈍;上部的葉互生,對生,或3葉輪生,多成線形,先端不彎曲。花鐘形,下垂,花被片長3~4.5厘米,黃色,有淡紫小斑點,花絲具乳頭狀突起。

主產甘肅。

藥材性狀似青貝,但色澤較白。

②平貝,為植物平貝母的乾燥鱗莖。

鱗莖圓而扁平。下部葉輪生,上部葉對生或互生,線形,長9~12厘米,寬2~6毫米,先端漸尖,呈卷鬚狀。花單生葉腋,狹鐘形,下垂,花被片長2~3厘米,紫黃色,具多數黃色斑痕。

藥材圓而扁平,高5~8毫米,直徑1~2厘米。表面類白色或微棕黃色,外層2鱗片較厚,大小相似,互相合抱,頂端常開裂。斷面顆粒性,粉質,堅實。氣微酸,味苦。

主產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③生貝,為植物伊貝母(又名:西貝母)的乾燥鱗莖。

伊貝母鱗莖卵圓形。葉互生或對生,無柄,下部葉廣披針形至橢圓形,長4~11厘米,寬22~30毫米,頂葉輪生,線形至披針形,先端不呈卷鬚狀。花單生或2~6朵成束狀,頂生,鐘形,長3~4.5厘米,寬2~2.5厘米,花被片黃色或白綠色,內面有不明顯的暗色斑點。

藥材扁圓球形或類扁圓錐形,大小及形態極不整齊,高1~2厘米,直徑1.5~2.5厘米。表面黃白色,有深黃色斑點,頂端尖或平,開裂或不開裂,基部扁平而凹入,外層鱗片有的似浙貝母而較薄,內表面棕黃色。質輕而疏鬆,折斷面顆粒性,微帶灰質。氣微弱,味微苦或帶咸。以堅實而有粉性、不帶鹹味者為佳。

主產新疆。

④北貝,為植物一輪貝母的乾燥鱗莖。

一輪貝母鱗莖扁球形,直徑在1厘米以下。葉4~5片輪生於莖上部(僅1輪,偶有2輪),其餘的葉對生或互生,葉片先端不捲曲。花單生,暗紫色,上有黃色斑點。產華北、東北。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川貝母

拼音:Chuān Bèi Mǔ

英文名:Unibract Fritillary Bulb, Bulb of Unibract Fritillary, Bulb of Tendrilleaf Fritillary, Bulb of Przewalsk Fritillary, Bulb of Delavay Fritillary

別名:虻、黃虻、莔、貝母、勤母、藥實

出處:出自《滇南本草》

1.《雷公炮炙論》:貝母有獨顆團不作兩片無皺者,號曰丹龍精,不入用。若誤服,令人筋脈永不收。用黃精、小藍汁合服立愈。

2.《唐本草》:貝母,葉似大蒜。四月蒜熟時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潤州、荊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諸州亦有。

3.《本草圖經》:貝母,今河中、江陵府、郢、壽、隨、鄭、萊、潤、滁州皆有之。根有瓣子,黃白色;二月生苗,莖細青色;葉亦青,似蕎麥葉,隨苗出

來源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暗紫貝母、卷葉貝母、棱砂貝母、甘肅貝母、康定貝母等的鱗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 Hsia, 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 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ex Batal.,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 var. ecirrhosa Franch.

採收和儲藏:種子播種栽培的第3生長季,鱗莖繁殖栽培的次年,都可採挖。6-7月莖葉枯萎後,選晴天採挖,清除泥土,注意避免損傷,不能淘洗,及時將採回的鮮貝母攤放竹蓆上曬乾,以1d能曬至半天,次日能曬乾為好。乾燥時不能堆漚,否則發黃變質。如遇雨天,可以烘乾,烘溫40-50度為宜。

原形態:1.暗紫貝母 多年生草本,高15-25cm。鱗莖球形或圓錐形,由2枚鱗片組成,直徑6-8mm。莖直立,單一,無毛。葉在下面的1-2對為對生,上面的1-2枚散生或對生,無柄,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3.6-6.5cm;寬3-7mm,先端急尖,不捲曲。花單生於莖頂,深黃色,有黃褐色小方格;葉狀苞片1枚,先端不捲曲;花被片6,2輪,長2.5-2.7cm,內3片倒卵狀長圓形,寬約1cm,外3片近長圓形,寬約6mm;蜜腺窩稍凸出或不很明顯;雄蕊6,長約為花被片的一半,花葯近基着生,花絲具或不具小乳突;柱頭3裂,裂片短而外展,長0.5-1mm。蒴果長圓形,長1-1.5cm,寬1-1.2cm,具6棱,棱上的翅很窄,寬約1mm。花期6月,果期8月。 2.卷葉貝母 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態變化較大。鱗莖卵圓形,由2枚鱗片組成,直徑1-1.5cm葉通常對生,少數在中部兼有散生或輪生;葉片條形至條狀披針形,先端稍捲曲或不捲曲。花單生莖頂,紫色至黃綠色,通常有小方格,少數僅有斑點或條紋;每花有3枚葉狀苞片,狹長,寬2-4mm;花被片6,長3-4cm,外輪3片,寬1-1.4cm,內輪3片近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寬可達1.8cm;蜜腺窩在背面明顯凸出;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3/5,花葯近基着生,花絲多少具小乳突;柱頭裂片長3-5mm。蒴果棱上具寬1-1.5mm的窄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3.棱砂貝母 多年生草本,高17-35cm。鱗莖長卵圓形,由2(-3)枚鱗片組成,直徑1-2cm。葉互生,3-5枚(包括葉狀苞片)較緊密地生於植株中部或上部; 葉片狹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2-7cm,寬1-3cm,先端不捲曲。單花頂生,寬鍾狀,略俯垂,淺黃色,具紅褐色斑點或小方格;花被片長3.2-4.5cm,寬1.2-1.5cm,內三片比外三片稍長而寬;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一半,花絲不具小乳突;柱頭裂片長約1mm。蒴果棱上的翅寬約1mm,宿存花被常多少包住蒴果。花期6-7月,果期8-9月。 4.甘肅貝母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鱗莖圓錐形,由2枚鱗片組成,直徑6-13mm。葉通常最下面的2枚對生,上面的2-3枚散生;葉片條形,長3-7cm,寬3-4mm,先端通常不捲曲。單花頂生,稀為2朵,淺黃色,有黑紫色斑點;葉狀苞片1枚,先端稍捲曲或不捲曲;花被片長2-3cm,內3片寬6-7mm,蜜腺窩不很明顯;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一半;花絲具小乳突;柱頭裂片長不及1mm。蒴果棱上具寬約1mm的窄翅。花期6-7月,果期8月。 5.康定貝母 與卷葉貝母相似,但植株和鱗莖常較大。葉除最下面的1-2對為對生外,余多為散生,先端不捲曲。葉狀苞片通常1枚,極少為3枚。花具明顯的紫色方格斑。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

  • 1..暗紫貝母生於海拔3200-4500m的草地上。
  • 2.卷葉貝母生於林中灌叢下、草地、河灘、山谷等濕地或岩縫中。
  • 3.棱砂貝母生於海拔3800-4700m的流沙灘上的岩石縫隙中。
  • 4.甘肅貝母生於海拔2800-4400m的灌叢中或草地上。
  • 5.康定貝母生于海拓3500-4100的河邊林下或草地上。

資源分布:

  • 1.暗紫貝母 分布於四川、青海。
  • 2.卷葉貝母 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 3.棱砂貝母 分布於青海、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 4.甘肅貝母 分布於甘肅、青海、四川。
  • 5.康定貝母 分布於四川康定一帶。

栽培生物學特性:喜涼爽溫和氣候,適宜生長在1600-3000m的高寒山區的小灌木林下及草叢中。選擇土層深厚、腐殖質豐富的砂質壤土栽培。忌積水、高溫。 栽培技術 用種子和鱗莖繁殖。種子繁殖:種子成熟時胚尚處於原胚階段,需用腐殖土或鋸木末層積貯藏於室內,溫度10-15度進行後熟處理,保持一定溫度,待種子有芽口時播種。坡地撒播平地條播條播幅度10-15cm,幅間距7-10cm。鱗莖繁殖:在果實成熟或政黨枯苗後及時挖取,選鱗莖肥厚、無損傷的作種用,入選的種鱗莖在15度以下通風良好的室內或蔭棚下,晾置1-2星期,待隱傷表面呈淺棕色後栽種。在畦上橫向開平底溝,開一溝栽一溝,溝底先放基肥,再放入種鱗莖,行株距為(13-20)cm×(13-15)cm。 田間管理 防旱、防洪澇、防濺泥污染。現適宜栽培川貝的地方,多無灌溉條件,要採取覆蓋地面減少蒸發,截流溶雪、溶凍水和防止暴雨濺泥。種子播種地第1、2年生長季枯苗後,須培土2-3cm,除第1年生長季不需追肥外,以後各年及鱗莖栽培,在出苗或展葉時,均需追廄肥或堆肥,並應及時除草。為保持土壤結構和良好的生產性能,可實施2茬貝母1茬大麻輪作,麻根留槎或拔除,麻稈作覆蓋材料後再翻入土壤。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鏽病,出苗期,每2-3星期用粉銹寧1000倍液噴灑1次。白腐病,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浸種。日灼病,雨季來臨前用稿稈碎節覆蓋,防濺泥土,發現葉片等處被泥土污染,應及時沖洗。蟲害有金針蟲、蠐螬、地老虎。

性狀性狀鑑別:暗紫貝母、卷葉貝母、甘肅貝母的鱗莖,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松貝」和「青貝」,棱砂貝母習稱「爐貝」

  • ( 1)松貝 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徑0.3-0.9cm。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杯中抱月;」頂部閉合,內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鱗葉1-2枚;先端鈍圓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鱗莖盤,偶有殘厚鬚根。質根而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 (2)青貝 呈類扁球形,高0.4-1.4cm,直徑0.4-1.6cm。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部開裂,內有心芽和小鱗葉2-3枚及細圓柱形的殘莖。
  • (3)爐貝 呈長圓錐形,高0.7-2.5cm,直徑0.5-2.5cm。表面類白色或淺棕黃色,有的具棕色斑點。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頂部開裂略尖,基部稍尖或較鈍。

顯微鑑別粉末特徵:

  • (1)暗紫貝母 類白色。①澱粉粒極多。單粒三角狀卵形、燈泡形、廣卵形、貝殼形、不規則4-7邊形等,邊緣略凹凸不平,直徑4-60μm,長約56(-64)μm,臍點點狀、人字形、短縫狀,層紋細密;復粒少數,2-3分粒組成;半復粒較多,臍點的單粒。②氣孔類圓形,直徑40-52μm,副衛細胞5-7個。表皮細胞較大,略延長,垂周壁波狀彎曲;有少數草酸鈣細小方晶。
  • (2)卷葉貝母 類白色。澱粉粒單粒多呈圓三角狀卵形、類貝殼形或廣卵形,直徑5-56μm,長約至51μm,臍點偶見,細點狀或短縫狀,層紋細密;復粒稀少,2-4分粒組成;2臍點的單粒偶見。
  • (3)棱砂貝母 類白色。澱粉粒單粒呈廣卵形、梨形、盾形,有的邊緣凹凸不平,直徑5-54μm,長約至66(-76)μm,臍點人字形、線形、馬蹄形或三叉狀,層紋明顯,復粒2-5分粒組成;半復粒臍點2-5;2-5臍點單粒較多見。
  • (4)甘肅貝母 類白色。澱粉粒單粒圓三角形、三角狀卵形、類圓形、泡形、類方形等,直徑約至49μm,長約至56μm,少數邊緣微凹凸,臍點人字形、馬蹄形、大字形、星狀、三叉狀、點狀、裂縫狀,層紋不甚明顯;復粒偶見,2(-3)分粒組成;半復粒多見,臍點2-8;2-8臍點單粒少見。 商品規格 商品川貝 松貝分兩等,青貝分四等,爐貝分兩等。 松貝 一等: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鱗瓣2,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頂端閉口,基部底平。味甘微苦。每50g在240粒以外,無黃貝、油貝、碎貝。二等:頂端閉口或開口,基部平底或近似平底。每50g在240粒以內。間有黃貝、油貝、碎貝、破貝,余同一等。 青貝 一等:扁球形或類圓形,兩鱗片大小相似。頂端閉口或微開口,基部較平或圓形。表面白色。味淡微苦。每50g在190粒以外。對開瓣不超過20%。無黃貝、油貝、碎貝。二等:第50g在130粒以外。對開瓣不超過25%。間有花油貝、花黃貝,不超過5%。無全黃貝、油貝、碎貝。余同一等。三等:每50g在100粒以外。對開瓣不超過30%,間有油貝、碎貝、黃貝不超5%。余同二等。四等:頂端閉口或開口較多。大小粒不分。兼有油貝、碎貝、黃貝、余同一等。

化學成分

  • 1.暗紫貝母 鱗莖含生物鹼:松貝辛(songbeisine),松貝甲素(sonbeinine)。還含蔗糖(sucrose),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
  • 2.卷葉貝母 鱗莖含生物鹼:川貝鹼(fritimine),西貝素(sipeimine)。
  • 3.棱砂貝母 鱗莖含生物鹼:棱砂貝母鹼(delavine),棱砂貝母酮鹼(delavinone),川貝酮鹼(chuanbeinone),棱砂貝母芬鹼(delafrine),棱砂貝母芬酮鹼(delafrinone),(22R,25S)-5-茄啶-烯-3β,5α,6β-三醇〔(22R,25S)-solanid-5-en-3β,5α,6β-triol〕,貝母辛鹼(peimissine),西貝母鹼(imperialine)即是西貝素,川貝鹼,爐貝鹼(fritiminine)。

藥理作用

1.對呼吸系統的作用:1.1鎮咳作用:小鼠氨水引咳法證明,ig貝母總生物鹼及非生鹼部分均有鎮咳作用。小鼠ig家種及野生川貝母流浸膏,則無明顯鎮咳作用。小鼠二氧化硫引咳法表明,貝母生物鹼亦無明顯鎮咳作用。Ig貝母一皂甙Ⅱ號,能使小鼠咳嗽潛伏期明顯延長。採用小鼠氨水引咳法,發現組織培養川貝和野生川貝均具有顯着的鎮咳作用,給藥後(3.0g/kgig)30分鐘作用較強,止咳率大於50%,在60分鐘時兩種川貝作用均己下降,但直至2小時藥物仍有顯着作用。選鎮咳作用較強的30分鐘,按1.5g/kg及3.0g/kg給藥,發現組培川貝和野生川貝一樣,止咳效果隨劑量加大而增強。

1.2祛痰作用:採用小鼠酚紅排泌法,以3.9g/kg(ig)劑量作時效曲線,分別在給藥後30、60、120分鐘立即ip0.25%酚紅((0.2ml/10g),按分光光度法測558nm處吸收度。結果表明,組培川貝和野生川貝均具有祛痰作用,給藥60分鐘後為作用峰值,給藥2小時後作用下降。選時效峰值時間60分鐘,按1.5g/kg及3.0g/kg給藥,結果表明,兩種川貝的祛痰效果均隨劑量加大而增強。其它小鼠服用30g/kg川貝母煎劑,藥後60分鐘與藥前比較,痛閾降低。

2.抗潰瘍作用2.1對大鼠結紮幽門性潰瘍的影響:大鼠斷食48h後麻醉、開腹,結紮胃幽門,縫合腹壁後sc平貝總生物鹼(簡稱總鹼)3、1.5mg/100g,對照組用等體積生理鹽水。給藥後9小時斷頭處死,收集胃液,同時測定胃液量,游離酸,總酸及胃蛋白酶活性,並用肉眼觀察潰瘍形成情況。結果兩種劑量對胃蛋白酶有顯着的抑制作用,與對照組比較P<0.01,1.5mg/100g組的潰瘍指數亦顯着低於對照組P<0.01。

2.2對應激性潰瘍的影響:採用上述劑量,觀察對應激性潰瘍大鼠的潰瘍指數。結果1.5mg/100g組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與生理鹽水對照組比較P<0.05。

2.3對消炎痛所致胃潰瘍的影響:大鼠按上述劑量ip給藥後各組均ip消炎痛40mg/kg,給藥後處死,取胃觀察潰瘍程度。結果3.0mg/100g的總鹼對消炎痛所致的胃潰瘍有抑制作用,與對照組比較P<0·01。

3.其它作用 川貝母鹼靜脈注射對麻醉貓產生持久的血壓下降,伴以短時呼吸抑制,能增強豚鼠離體子宮收縮,抑制離體兔腸,並無擴大瞳孔的作用。對小鼠的最小致死量為40mg/公斤,死前有痙攣,還引起家兔血糖升高。

西貝母鹼對麻醉狗有降壓作用,主要由於外周血管擴張,對心電圖無明顯影響。對離體豚鼠迴腸、兔十二指腸、大鼠子宮及整體狗小腸均有明顯鬆弛作用,解痙作用類似罌粟鹼。

貝母素丙(川貝母素,fritimine)4mg/kg靜脈注射,能吏麻醉貓產生持久性血壓下降,伴以短暫的呼吸抑制;7.5-16mg/kg靜脈注射,能使兔血糖升高;1:50000濃度能使離體豚鼠子宮收縮,1:100000濃度能抑制離體兔腸的運動;對小鼠的最小致死量為40mg/kg。

平貝母浸膏對實驗動物具有中樞神經系統抑制作用。

毒性小鼠ig組培川貝和野生川貝混懸液,8.0g/kg為可能用的最大劑量,觀察1周,小鼠一切活動正常,均未出現死亡。平貝母總鹼小鼠iv的LD50為84.2mg/kg,ip為148.4mg/kg。亞急性毒性:小鼠36隻,均分為3組,給藥組(2,3組)分別sc總鹼0.3、0.15mg/10g(分別相當於LD50的1/5和1/10),對照組給同體積的生理鹽水,每日給藥1次,隔日稱1次體重,給藥3周後處死,檢查血象、肝功、腎功,每組取5隻做心、肝、脾、肺、腎的病理切片。結果表明,總鹼對小鼠的血象、肝功、腎功,以及各臟器均未見影響。

  • 炮製揀去雜質,用水稍泡,撈出,悶潤,剝去心,曬乾。1.《雷公炮炙論》:凡使貝母先於柳木灰中炮令黃,摩破,去內口鼻上有米許大者心一小顆後,拌糯米於?上同炒,待米黃熟,然後去米取出。2.《本草述鈎元》:薑汁泡,去心,
  • 性味味甘、苦;性微寒
  • 歸經歸肺;心經
  • 功能主治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腫。主肺虛;久咳;虛勞咳嗽;燥熱咳嗽;肺癰;瘰癧;癰腫;乳癰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研末,1-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 注意脾胃虛寒及寒痰、濕痰者慎服。反烏頭。

[2]

各家論述

《本草別說》:能散心胸鬱結之氣 貝母,治心中氣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王好古:貝母,乃肺經氣分藥也,仲景治寒實結胸,外無熱證者,三物小陷胸湯主之,白散亦可,以其內有貝母也。成無己云:辛散而苦泄,桔梗、貝母之苦辛,用以下氣。

《本草會編》:俗以半夏有毒,用貝母代之,夫貝母乃大陰肺經之藥,半夏乃太陰脾經、陽明胃經之藥,何可以代?若虛勞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癰,婦人乳癰、癰疽及諸郁之證,半夏乃禁忌,皆貝母為嚮導,猶可代也。至於脾胃濕熱,涎化為痰,久則生火,痰火上攻,香憒、僵仆、蹇澀諸證,生死旦夕,亦豈貝母可代乎?《本草經疏》:貝母,肺有熱,因而生痰,或為熱邪所干,喘嗽煩悶,必此主之,其主傷寒煩熱者,辛寒兼苦,能解除煩熱故也。淋瀝者,小腸有熱也,心與小腸為表里,清心家之煩熱,則小腸之熱亦解矣。邪氣者、邪熱也,辛以散結,苦以泄邪,寒以折熱,故主邪氣也。《經》曰:一陰一陽結為喉痹,一陰者少陰君火也,一陽者少陽相火也,解少陰少陽之熱,除胸中煩熱,則喉痹自愈矣。乳難者,足厥陰、足陽明之氣結滯而不通,辛能散結氣,通其結滯,則乳難自瘳。熱解則血涼,血涼則不痛,故主金瘡。熱則生風,故主風痙。

《別錄》又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者,肺主皮毛也。目眩者,熱上攻也。項直,即風痙也。咳嗽上氣,氣上逆也。煩熱渴邪不解,汗不出者,邪熱盛也。其性專能散結除熱,則上來諸證,皆自愈矣。病去則五臟自安。骨髓自利也。《別錄》: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

《藥性論》:治虛熱,主難產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點眼去膚翳;主胸脅逆氣,療時疾黃疸,與連翹同主項下瘤癭疾。

《本草匯言》:貝母,開郁、下氣、化痰之藥也。潤肺消痰,止咳定喘,則虛勞火結之證,貝母專司首劑。故配知母,可以清氣滋陰;配芩、連可以清痰降火;配耆參可以行補不聚;配歸、芍可以調氣和營;又配連翹可解郁毒,治項下癭核;配二陳代半夏用,可以補肺消痰、和中降火者也。以上修用,必以川者為妙。若解癰毒,破癥結,消實痰,敷惡瘡,又以土者為佳。然川者味淡性優,土者味苦性劣,二者以分別用。

《本草正》:半夏、貝母,俱治痰嗽。但半夏兼治脾肺,貝母獨善清金。半夏用其辛,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溫,貝母用其涼;半夏性速,貝母性緩;半夏散寒,貝母清熱;性味陰陽,大有不同。俗有代用者,其謬孰甚。......降胸中因熱結胸及乳癰流痰結核。

《藥品化義》:貝母,味苦能下降,微辛能散郁,氣味俱清,故用入心肺,主治郁痰、虛痰、熱痰及痰中帶血虛勞咳嗽胸膈逆氣煩渴熱甚,此導熱下行,痰氣自利也。取其下利則毒去,散氣則毒解,用療肺痿、肺癰癭瘤痰核癰疽瘡毒,此皆開郁散結,血脈流通之功也。又取其性涼能降,善調脾氣,治胃火上炎,沖逼肺金,致痰嗽不止,此清氣滋陰,肺部自寧也。

《長沙藥解》:貝母苦寒之性,泄熱涼金,降濁消痰,其力非小,然清金而不敗胃氣,甚可嘉焉。

《本經》: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

《日華子本草》:消痰,潤心肺。末,和砂糖為丸含,止嗽;燒灰油敷人畜惡瘡。

《本草述》:療腫瘤瘍,可以托里護心,收斂解毒。

摘錄《中華本草》

川貝的功效和作用 注意事項是什麼

「天府之寶——打一中藥名」,相信很多的朋友都會想到是川貝,它是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得比較廣泛的一味中藥材,尤其是在止咳方面有良好的功效。而對於川貝的其他方面的功效和作用,以及日常應用時需注意些什麼事項,可能大家就不是很清楚了,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川貝的功效主治

川貝,別名也叫做貝母,在中醫當中,以它的乾燥鱗莖為入藥部位,其性微寒,味甘、苦,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以及散結消腫的功效,臨床上可用於肺虛久咳、燥熱咳嗽以及瘰癧、乳癰等疾病症狀的治療。

《本草匯言》中記載:

川貝的藥理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川貝當中含有的主要成分為各種生物鹼,起到的藥理作用有如下幾個:

1.鎮咳祛痰

動物實驗研究顯示,川貝中含有的貝母總生物鹼及非生物鹼部分均有鎮咳作用,此外,川貝還具有祛痰作用,且祛痰效果隨劑量的增加而增強。

2.抗潰瘍作用

研究顯示,川貝中含有的生物鹼成分對於胃蛋白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因而可以通過負反饋的形式減少胃酸分泌的增加,從而起到抗潰瘍的作用。

3.降壓作用

體外動物實驗研究顯示,川貝母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擴張外周血管,產生降壓效果。

川貝的臨床應用選方

對於川貝,臨床上更多的是利用它的止咳化痰功效應用於實際生活中,不少的醫學著作中對於其應用也有相應的記載,下面為大家介紹其中較為常見的幾個:

1.治百日咳:川貝母五錢,黃鬱金、葶藶子、桑白皮、白前、馬兜鈴各五分。共軋為極細末,備用。1.5~3歲,每次二分;4~7歲,每次五分;8~10歲,每次七分,均一日三次,溫水調沖,小兒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

2.治肺熱咳嗽多痰,咽喉中干:貝母(去心)一兩半,甘草(炙)三分,杏仁(湯浸去皮、尖、炒)一兩半。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含化咽津。(《聖濟總錄》貝母丸)

川貝的注意事項

  • 1.川貝性微寒,對於脾胃虛寒、風寒咳嗽的人群應忌用。
  • 2.川貝反烏頭,應禁忌與此烏頭類藥物同用。
  • 3.川貝一次的用量一般在3~10克為宜,不宜大量連續使用。

[3] 附:川貝止咳食療方

川貝燉梨

材料:川貝粉3克、雪梨1個

做法:切開雪梨上端,挖去梨核部分,把川貝放入其中並蓋好,然後放入燉蠱中,加適量清水,隔水燉1個小時作用,最後加糖調味即可。

功效:潤肺止咳,適用於肺熱咳嗽的人群。

川貝杏仁飲

材料:川貝6克、杏仁3克

做法:杏仁去皮後與川貝一起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煮30分鐘,最後加糖調味即可。

功效:潤肺、化痰、止咳。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川贝母 (百合科贝母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川貝母化痰止咳


相關視頻

川貝母種植基地


相關視頻

《中藥學》化痰藥:川貝母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