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山慈菇(蘭科、杜鵑蘭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慈菇
圖片來自 日本物語

開花的種類——山慈菇(蘭科、杜鵑蘭屬植物)

山慈姑,中藥名。為蘭科杜鵑蘭屬植物杜鵑蘭Cremastra appendiculata(D. Don) Makino或獨蒜蘭屬植物獨蒜蘭Pleione bulbocodioides(Franch.)Rolfe的假鱗莖。植物杜鵑蘭,分布於我國黃河流域至西南、華南等地;植物獨蒜蘭,分布於我國華東、中南及陝西、甘肅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主治癰疽惡瘡,瘰癧結核,咽痛喉痹,蛇、蟲咬傷。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山慈姑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山慈菇
圖片來自 中藥禁忌網
  • 目:微子目
  • 科:蘭科
  • 屬:杜鵑蘭屬、獨蒜蘭屬
  • 種:杜鵑蘭、獨蒜蘭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毒 性:小毒

貯藏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別名

金燈花《本草拾遺》,鹿蹄草《經驗方》,山茨菇《百一選方》,慈姑《乾坤秘韞》,山慈姑《綱目》,毛慈姑《藥材資料匯編》,泥冰子《中藥材手冊》,算盤七、人頭七、太白及、水球子、泥賓子《全國中草藥匯編》,采配蘭《浙江藥用植物志》

形態特徵

1、杜鵑蘭,陸生植物。假鱗莖聚生,近球形,粗1-3厘米。頂生1葉,很少具2葉;葉片橢圓形,長達45厘米,寬4-8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收窄為柄。花葶側生於假鱗莖頂端,直立,粗壯,通常高出葉外,疏生2枚筒狀鞘;總狀花序疏生多數花;花偏向一側,紫紅色;花苞片狹披針形,等長於或短於花梗(連子房);花被片呈筒狀,先端略開展;萼片和花瓣近相等,倒披針形,長3.5厘米左右,中上部寬約4毫米,先端急尖;唇瓣近匙形,與萼片近等長,基部淺囊狀,兩側邊緣略向上反折,前端擴大並為3裂,側裂片狹小,中裂片長圓形,基部具1個緊貼或多少分離的附屬物;合蕊柱纖細,略短於萼片。花期6-8月。

2、獨蒜蘭,陸生植物,高15-25厘米。假鱗莖狹卵形或長頸瓶狀,長1-2厘米,頂生1枚葉,葉落後有1杯狀齒環。葉和花同時出現,橢圓狀披針形,長10-25厘米,寬2-5厘米,先端稍鈍或漸尖,基部收狹成柄,抱花葶。花葶頂生1朵花。花苞片長圓形,近急尖,等於或長於子房;花淡紫色或粉紅色;萼片直立,狹披針形,長達4厘米,寬5-7毫米,先端急尖;唇瓣基部楔形,先端凹缺或幾乎不凹缺,邊緣具不整齊的鋸齒,內面有3-5條波狀或近直立的褶片。花期4-5月,果期7月。

生長環境

  • 1、杜鵑蘭,生于山溝陰濕處。
  • 2、獨蒜蘭,生於海拔630-3000米的林下或溝谷旁有泥土的石壁上。

入藥部位:假鱗莖。

性味:味甘、微辛,性寒。

歸經:入肝、胃、肺經。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主治:癰疽惡瘡,瘰癧結核,咽痛喉痹,蛇、蟲咬傷。

相關配伍

1、治癰疽疔腫、惡瘡及黃疸:慈姑(連根)、蒼耳草等分。搗爛,以好酒一鍾,濾汁溫服。或干之為末,每酒服三錢。(《乾坤秘韞》)

2、治瘡癤腫毒,淋巴結結核,毒蛇咬傷:(獨蒜蘭)假鱗莖9-15g。水煎服。外用以適量搗爛敷。(《湖南藥物志》)

3、治背癰:(獨蒜蘭)鮮假球莖、細葉石仙桃鮮假球莖各3-4個,嚼服,每日1次;另取上藥適量,搗爛外敷患處,外貼菜葉或其他鮮葉,再用紗布包紮,每日換藥1次。(《浙江藥用植物志》)

4、治指頭炎、癤腫:(獨蒜蘭)假球莖9-15g。水煎,連渣服;另取假球莖適量,加燒酒或醋搗爛,外敷局部。(《浙江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磨汁;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磨汁塗;或研末調敷。

藥理作用

降壓作用。

使用注意

正虛體弱者慎服。

現代應用

1、治療肝硬化。

2、治療食管賁門癌梗阻。

3、治療宮頸癌。

炮製

一、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挖,除去莖葉、鬚根、洗淨,蒸後,晾至半干,再曬乾。

二、炮製方法: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分檔,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篩去灰屑。或用時搗碎。

鑑別

一、藥材性狀:

  • 1、杜鵑蘭,假鱗莖呈不規則扁球形或圓錐形,長1.8-3cm,膨大部直徑1-2cm,頂端漸突起,具葉柄痕,有時旁近有花葶痕,基部臍狀,有鬚根或鬚根痕;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凹凸不平,有皺紋或縱溝紋,膨大部分有2-3條微突起的環節,節上有的具鱗葉乾枯腐爛後留下的絲狀維管束。質堅硬,難折斷,斷面灰白色,略呈粉性(加工品表面及斷面呈黃白色,角質)。氣微,味淡,帶粘性。
  • 2、獨蒜蘭,假鱗莖與杜鵑蘭類似,但不及杜鵑蘭飽滿,呈圓錐形或不規則瓶頸狀團塊,長1.5-2.5cm,直徑1-2cm,上部漸突起,頂端斷頭處呈盤狀,下部膨大且圓平,近基部凹入;表面黃白色或淺棕色(木去皮),較光滑,有皺紋,膨大部無環節,環節1-2條位於基部凹入處。斷面淺黃色,角質,半透明。氣微,味淡,微苦,稍有粘性。

二、飲片性狀:為類圓形或不規則的薄片,外表皮灰黃色或黃棕色,具細皺紋,可見葉基、鬚根痕及環節。切面黃白色或淡棕黃色,角質樣半透明,有眾多筋脈紋及筋脈小點。質堅。氣微,味淡,嚼之帶粘性。 [1]

相關論述

1、《本草從新》:「山慈姑根類慈姑、小蒜,去毛殼(有毛殼包裹者真,故今人俱稱為毛姑)。」

2、《三農紀》:「植藝:冬時折取嫩芽種田間,來年四月移植。泡製:冬采其根,發灰湯煮熟,去皮,乃不麻唇刺喉。可制粉霜。」

附註:除獨蒜蘭外,尚有同科同屬植物雲南獨蒜蘭Pleioneyunnanensis(Rolfe)Rolfe[CoelogyneyunnanensisRolfe;PleionechiwuanaTangetWang]又名:冰球子(四川、貴州)、糯白芨獨葉白芨(雲南),其假鱗莖作山慈菇藥用,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

山慈姑的營養價值

山慈菇是一種水植物,它的果實為黃白色青白色球莖,頂端有肥大的頂芽,外形有點像馬蹄呈長長的圓形富含澱粉蛋白質糖類無機鹽維生素B、C胰蛋白酶多種營養成份

山慈姑的做法

拔絲山慈姑

主料:山慈姑400克

輔料:芝麻10克,雞蛋清80克

調料:白砂糖100克,植物油40克,澱粉(豌豆)20克

做法:

(1)山慈姑去皮,切塊。

(2)雞蛋清放入適量干澱粉和水做糊,將山慈姑放入糊中掛芡,再逐塊蘸上干澱粉後待用。

(3)將山慈姑塊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色時,用漏勺撈出,油鍋仍用小火保溫。

(4)另一淨鍋內加少量油、白糖及清水,用文火熬至糖水將要拔出絲時,迅速把山慈姑再投入原保溫油鍋內復炸,隨即用漏勺撈起,倒入熬糖水的鍋內,迅速翻拌,邊翻拌邊均勻地撒上芝麻,即可裝入塗過油的盤子內。

養生功效:拔絲山慈姑具有養陰潤肺,清熱止血的功效。適用於治療咳咯血、潮熱盜汗。

山慈姑會中毒嗎?

光慈菇毒性較強,過量可引起中毒,平時食用時要注意用量 [2]

山慈姑的食用禁忌

*1、身體虛弱者慎用山慈菇。

* 2、麗江山慈菇,光慈菇毒性較強,過量可引起中毒,大量久服可引起胃腸道不良反應、多發性神經炎、白細胞減少等。

《中國藥典》:山慈菇

拼音注音:Shān Cí Gu

來源:本品為蘭科植物杜鵑蘭Cremastra appendiculata (D.Don)Makino、獨蒜蘭Pleione bulbocodioides(Franch.)Rolfe 或雲南獨蒜蘭Pleione yunnanensis Rolfe的乾燥假鱗莖。前者習稱「毛慈菇」,後二者習稱「冰球子」。夏、秋二季採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分開大小置沸水鍋中蒸煮至透心,乾燥。

性狀 毛慈菇:呈不規則扁球形或圓錐形,頂端漸突起,基部有鬚根痕。長1.8~3cm,膨大部直徑1~2cm。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有縱皺紋或縱溝,中部有2~3條微突起的環節,節上有鱗片葉乾枯腐爛後留下的絲狀纖維。質堅硬,難折斷,斷面灰白色或黃白色,略呈角質。氣微,味淡,帶黏性。

冰球子:呈圓錐形,瓶頸狀或不規則團塊,直徑1~2cm,高1.5~2.5cm。頂端漸尖,尖端斷頭處呈盤狀,基部膨大且圓平,中央凹入,有1~2條環節,多偏向一側。撞擊外皮者表面黃白色,帶表皮者淺棕色,光滑,有不規則皺紋。斷面淺黃色,角質半透明。

貯藏:置乾燥處。

炮製:除去雜質,水浸約1小時,潤透,切薄片,乾燥或冼淨乾燥,用時搗碎。

鑑別:本品橫切面;毛慈菇 最外層為一層扁平的表皮細胞,其內有2~3列厚壁細胞,淺黃色,再向內為大的類圓形薄壁細胞,含黏液質,並含有澱粉粒。近表皮處的薄壁細胞中含有草酸鈣針晶束,長70~150μm。維管束散在,外韌型。

冰球子:表皮細胞切向延長,澱粉粒存在於較小的薄壁細胞中,維管束鞘纖維半月形,偶有兩半月形。 [3]

歸經:歸肝、脾經。

性味:甘、微辛,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用於癰腫疔毒,瘰癧痰核,淋巴結結核,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3~9g。外用適量。

摘錄 《中國藥典》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山慈菇(兰科、杜鹃兰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山慈菇的主要作用是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