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小葉中國蕨(中國蕨科 中國蕨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小葉中國蕨(中國蕨科 中國蕨屬植物))

是中國蕨科、中國蕨屬旱生小形植物。植株高可達16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棕色狹邊的披針形鱗片。葉簇生;柄栗黑色或栗紅色,有光澤,葉片五角形,三裂,中央羽片最大,近菱形,小羽片斜展,線狀披針形,裂片長圓形或三角形,側生羽片三角形, 羽軸上側的小羽片較下側的為短,披針形或長圓形,鈍尖頭,邊緣有幾個小圓齒;羽軸下側的小羽片較長,披針形或長圓形,羽狀深裂達小羽軸狹翅,葉脈在末回小羽片上羽狀分叉,栗棕色,葉軸及各回羽軸和葉柄同色。孢子囊群生小脈頂端,囊群蓋膜質,連續。

小葉中國蕨的葉茂色綠,葉形小巧,具有觀賞價值。可作假山石上的裝飾材料,亦可盆栽。分布於中國北京、河北、甘肅、湖南南部、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生長在海拔500-3200米的林下及灌叢石灰岩縫。

小葉中國蕨(學名:Sinopteris albofusca (Baker) Ching)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小葉中國蕨
  • 拉丁學名:Sinopteris albofusca (Baker) Ching
  • 界 :植物界
  • 門 :蕨類植物門
  • 綱 :蕨綱
  • 亞 綱:薄囊蕨亞綱
  • 目  :真蕨目
  • 科  :中國蕨科
  • 屬  :中國蕨屬
  • 種  :小葉中國蕨
  • 命名者及年代:(Baker) Ching,1941

形態特徵

旱生小形植物。植株高7-16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被栗黑色而有棕色狹邊的披針形鱗片。葉簇生;柄長4-12厘米,粗約1毫米,栗黑色或栗紅色,有光澤,基部疏被狹卵狀披針形鱗片向上先滑;葉片五角形,長3.5-6厘米,寬幾相等,三裂,中央羽片最大,近菱形,長寬各3-5厘米,漸尖頭,基部擴大成小耳狀並楔形下延,而與側生羽片相連(少有分離),二回羽狀深裂;小羽片4-5對,斜展,有狹的間隔分開,基部一對最大,長可達3厘米,寬4毫米,線狀披針形,先端鈍或急尖,深羽裂達羽軸的狹翅;裂片6-9對,長圓形或三角形,鈍頭或鈍尖頭,全緣;向上的小羽片漸短,基部下側擴大成小耳狀,並呈楔形下延而彼此相連;側生羽片三角形,斜向上,長2-4厘米,基部寬2-3厘米,短漸尖頭,不對稱的二回羽狀深裂,羽軸上側的小羽片較下側的為短,披針形或長圓形,鈍尖頭,邊緣有幾個小圓齒;羽軸下側的小羽片較長,基部一片尤長,斜指下方,長約1-2厘米,寬3-6毫米,披針形或長圓形,短尖頭或急尖頭,羽狀深裂達小羽軸狹翅,向上的小羽片逐漸縮短,斜展,淺裂至全緣。

葉脈在末回小羽片上羽狀分叉,栗棕色,極斜向上,上面不見;下面明顯凸出,彼此密接成瓦楞形。葉干後革質,上面暗綠色,平滑無毛;下面被腺體,分泌白色臘質粉末;葉軸及各回羽軸和葉柄同色。孢子囊群生小脈頂端,囊群蓋膜質,淡棕色至褐棕色,連續,通常較闊,幼時幾達主脈,邊緣具不整齊的淺波狀圓齒。 小葉中國蕨的孢子呈褐色,近球狀,具有3裂縫。

生長習性

配子體發育:小葉中國蕨的孢子在播種5天左右開始萌發,3裂縫開裂,長出假根,且第一個原葉細胞和假根垂直,孢子萌發類型為書帶蕨型;孢子萌發出假根3天後,基部細胞分裂成2-4個細胞,此時形成具有1條或數條假根和2-4個細胞的絲狀體,隨後絲狀體端部細胞經過數次橫裂形成具有8-12個細胞的絲狀體;絲狀體頂端細胞隨後進行分散分裂,形成一片細胞,而基部仍為細長的絲狀體,整體呈現匙狀,此時視為進入片狀體階段。在大多數情況下,在片狀體前端的中部形成分生組織,出現缺口,最終發育形成典型的心形配子體;少數片狀體在其中一側邊緣形成分生組織,分生組織又快速分化成一個多細胞的分生組織,在片狀體前端形成一個缺口,這個缺口處的細胞以更快的分裂速度在生長,起初,由於分生組織的快速有絲分裂,匙形的片狀體逐漸發育成兩翼不對稱的幼原葉體,播種35天左右,不對稱的幼原葉體發育為典型的心臟形配子體,原葉體發育類型大多數為鐵線蕨型,少數為水蕨型。成熟配子體為深綠色,邊緣平滑,無波狀出現,且背腹面和邊緣均無毛狀體,無澱粉現象。播種40天後,在心形原葉體的假根密集區發育形成精子器,精子器圓球形,凸出原葉體表面,在成熟時精子器的蓋細胞邊緣像鉸鏈一樣裂開釋放精子,一些原葉體的精子器出現時期較早,在配子體還沒有完全發育成典型心臟形狀時精子器就已經出現,並且發育成熟釋放精子;在心形原葉體腹面中肋頂端區域發育形成頸卵器,頸卵器直立凸出原葉體表面,較大,形似圓底燒瓶,頸卵器成熟時為深棕色。小葉中國蕨的配子體為兩性配子體,此外,該種成熟孢子囊內有64個可育孢子,是正常的有性生殖類型。受精完成後,幼嫩胚胎逐漸發育形成第一片孢子體葉,孢子體葉片及葉柄邊緣出現澱粉現象,配子體葉逐漸變得透明且枯黃,隨後孢子體葉逐漸增多,最終發育成幼嫩植株。 [1]

主要價值

小葉中國蕨的葉茂色綠葉形小巧,具有觀賞價值。可作假山石上的裝飾材料,亦可盆栽。

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中國蕨屬(學名:Sinopteris C. Chr. et Ching)

中國蕨科的一個屬。本屬為我國特有,分布西南華北,生乾旱石灰岩縫現有2種

形態特徵

旱生小形植物。根狀莖短而直立,頂端密被栗黑色有棕色狹邊的披針形鱗片。葉簇生;柄通常長過葉片1-2倍,亮黑色,圓柱形,有淺U形維管束1條,基部被卵狀披針形或闊披針形棕色鱗片(有時中央栗黑色),向上漸變光滑,葉片小,五角形,長寬幾相等,近三等裂,中央一片卵狀三角形,對稱的一至二回羽裂,基部楔形下延而與側生一對相等,側生一對為不對稱的二回羽裂,即羽軸上側的裂片短而全緣或有齒,羽軸下側的裂片遠較上側的籠長,基部一片尤長,羽狀深裂。葉脈在末回裂片上羽狀分叉,極斜向上,彼此接近,上面不見,下面非常凸出,彼此接近如瓦楞形,褐棕色至深栗色。葉干後革質,上面光滑,下面有腺體,分泌白色臘質粉末,各回羽軸及主脈下面和葉柄同色。孢子囊群着生於小脈頂端,通常為1個(有時2個)孢子囊組成的單孢子囊群(monangial sori),彼此分離,成熟時常互相接觸,孢子囊大,球形,幾無柄,環帶極闊,垂直,由32個強度加厚的細胞組成,裂縫側生;囊群蓋線形,由部分變質的葉邊反折而成,邊緣有粗大鋸齒或圓波狀,覆蓋孢子囊群,孢子大,球狀四面型,表面具顆粒狀紋飾。染色體數目不詳。 [2]

產地分布

本屬為中國特有,分布西南及華北,生乾旱石灰岩縫,現有2種。它和粉背蕨屬Aleuritopteris Fie五角葉系中的一些種類極其相似,但葉脈下面非常凸出或瓦楞形,孢子囊群由單孢子囊組成,孢子囊的環帶極闊,按其古老的形態特徵似為現代粉背蕨的孑遺祖先的代表,在系統發育上有重大意義。

下級分類

* 小葉中國蕨(學名:Sinopteris albofusca (Baker) Ching)

*中國蕨(學名:Sinopteris grevilleoides (Christ) C. Chr. et Ching)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