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婆婆針( 菊科 鬼針草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婆婆針( 菊科 鬼針草屬植物))

婆婆針,一年生草本。菊科,鬼針草屬。婆婆針為鬼針草 老君須 的別名,所以婆婆針的功效與作用與鬼針草 金盞銀盤 老君須 相同.《本草拾遺》:"味苦,平,無毒。" 《泉州本草》:"性溫,味苦,無毒。" 《南寧市藥物志》:"苦。" 《廣東中藥》Ⅱ:"味甘淡,性平。"辛,平。 《草木便方》:"辛,溫。" 《陝西中草藥》:"味甘微辛,性平。"

婆婆針(學名:Bidens bipinnata Linn.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婆婆針
  • 拉丁學名:Bidens bipinnata Linn.
  • 別 名:鬼針草,刺針草
  • 界 :植物界
  • 科 :菊科
  • 屬 :鬼針草屬
  • 國內分布: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華南、西南及陝西、甘肅等地
  • 國外分布:美洲、亞洲、歐洲及非洲東部

形態特徵

命名來源:[Sp.P1. : 832. 1753]

中國植物志:75:380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120厘米,下部略具四棱,無毛或上部被稀疏柔毛,基部直徑2-7厘米。葉對生,具柄,柄長2-6厘米,背面微凸或扁平,腹面溝槽,槽內及邊緣具疏柔毛,葉片長5-14厘米,二回羽狀分裂,第一次分裂深達中肋,裂片再次羽狀分裂,小裂片三角狀或菱狀披針形,具1-2對缺刻或深裂,頂生裂片狹,先端漸尖,邊緣有稀疏不規整的粗齒,兩面均被疏柔毛。頭狀花序直徑6-10毫米;花序梗長1-5厘米(果時長2-10厘米)。

總苞杯形,基部有柔毛,外層苞片5-7枚,條形,開花時長2.5毫米,果時長達5毫米,草質,先端鈍,被稍密的短柔毛,內層苞片膜質,橢圓形,長3.5-4毫米,花後伸長為狹披針形,及果時長6-8毫米,背面褐色,被短柔毛,具黃色邊緣;托片狹披針形,長約5毫米,果時長可達12毫米。

舌狀花通常1-3朵,不育,舌片黃色,橢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4-5毫米,寬2.5-3.2毫米,先端全緣或具2-3齒,盤花筒狀,黃色,長約4.5毫米,冠檐5齒裂。瘦果條形,略扁,具3-4棱,長12-18毫米,寬約1毫米,具瘤狀突起及小剛毛,頂端芒刺3-4枚,很少2枚的,長3-4毫米,具倒刺毛。 [1]

主要價值

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散瘀活血的功效,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腫痛急性闌尾炎急性黃疸型肝炎胃腸炎風濕關節疼痛、瘧疾,外用治瘡癤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中藥大辭典》:鬼針草

拼音:Guǐ Zhēn Cǎo

別名:鬼釵草(《本草拾遺》),鬼黃花、山東老鴉草(《福建民間草藥》),婆婆針(《蘇南種子植物》),鬼骨針(《江蘇植藥志》),盲腸草、眺虱草(《福建中醫雜誌》(3):9,1959),豆渣菜、叉婆子(《除害滅病愛國衛生運動手冊》),引線包、針包草、一把針(《浙江民間草藥》),刺兒鬼、鬼蒺藜(《中國藥植圖鑑》),烏藤菜、清胃草、跟人走(《泉州本草》),粘花衣、鬼菊、擂鑽草、山虱母、粘身草、咸豐草(《閩東本草》),脫力草、小鬼針(《江蘇藥材志》),索人衣、一包針(《江西草藥》),家脫力草(《上海常用中草藥》)

出處:《本草拾遺》

來源:為菊科植物鬼針草的全草。夏、秋間採收地上部分,曬乾。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40~85厘米。莖直立,下部略帶淡紫色,四棱形,無毛,或於上部的分枝上略具細毛。中、下部葉對生,長11~19厘米,2回羽狀深裂,裂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尖或漸尖,邊緣具不規則的細尖齒或鈍齒,兩面略具短毛,有長柄;上部葉互生,較小,羽狀分裂。頭狀花序直徑約6~10毫米,有梗,長1.8~8.5厘米;總苞杯狀,苞片線狀橢圓形,先端尖或鈍,被有細短毛;花托托片橢圓形,先端鈍,長4~12毫米,花雜性,邊緣舌狀花黃色,通常有1~3朵不發育;中央管狀花黃色,兩性,全育,長約4.5毫米,裂片5枚;雄蕊5,聚藥;雌蕊1,柱頭2裂。瘦果長線形,體部長12~18毫米,寬約1毫米,具3~4棱,有短毛;頂端冠毛芒狀,3~4枚,長2~5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部生於路邊、荒野或住宅旁。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性狀乾燥全草,莖略呈方形,幼莖有短柔毛。葉紙質而脆,多皺縮、破碎,常脫落。莖頂常有扁平盤狀花托,着生10餘個呈針束狀、有四棱的果實,有時帶有頭狀花序。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全草含生物鹼、鞣質、皂甙、黃酮甙。莖葉含揮髮油、鞣質、苦味質、膽鹼等。果實含油27.3%。

藥理作用將等量鬼針草與海州常山混合製成的水煎劑或酒精浸劑,予大鼠口服,劑量為10克(生藥)/公斤/天,共五天,對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炎"均有明顯的消炎作用。豨薟草與海州常山混合製成的水煎劑同且口服,同樣有效,說明鬼針草可代替稀英草作消炎藥應用。單味鬼針草或海州常山、豨薟草均無明顯作用;說明它們之間有相互加強的作用。作好製劑後臨時合併應用,同樣有效,說明它們混合後作用增強,並非生成新的成分。從複方中分離出的總生物鹼及類甾醇雖均有消炎作用,但作用較弱,似非主要成分。其中含大量膽鹼,非消炎成分,卻可引起副作用如唾液分泌、流淚等。

鬼針草的乙醇浸液在體外對革蘭氏陽性細菌有抑菌作用,花、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性味

①《本草拾遺》:"味苦,平,無毒。"

②《泉州本草》:"性溫,味苦,無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治瘧疾,腹瀉,痢疾,肝炎,急性腎炎,胃痛,噎膈,腸癰,咽喉腫痛,跌打損傷,蛇蟲咬傷。

①《本革拾遺》:"主蛇及蜘蛛咬,杵碎敷之,亦杵絞汁服。"

②《綱目》:"塗蠍蠆傷。"

③《福建民間草藥》:"散瘀活血,消癰解毒。"

④《江蘇植藥志》:"搗汁敷,止血。"

⑤《中國藥植圖鑑》:"煎服,治痢疾,咽喉仲痛,噎膈反胃,賁門痙攣及食道擴張等症。有解毒,止瀉,解熱功效。近用治盲腸炎。"

⑥《泉州本草》:"消瘀,鎮痛,斂金瘡。治心腹結痛,產後瘀血,月經不通,金瘡出血,腸出血,出血性下痢,尿血。"

⑦《閩東本草》:"治腸癰,淋濁,瘧疾,黃疸,小便不利,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泉州本草》:"孕婦忌服。"

複方

①治瘧疾:鮮鬼釺草八至十二兩。煎湯,加入雞蛋一個煮湯服。(《閩東本草》)

②治痢疾:鬼針草柔芽一把。水煎湯,白痢配紅糖,紅痢配白糖,連服三次。(《泉州本草》)

③治黃疸:鬼針草、柞木葉各五錢,青松針一兩。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④治肝炎:鬼針草、黃花棉各一兩五錢至二兩。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一日多次服,服完為止。(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⑤治急性腎炎:鬼針草葉五錢(切細),煎湯,和雞蛋一個,加適量麻油或茶油煮熟食之,日服一次。(《福建中醫藥》6(2):19,1961)

⑥治偏頭痛:鬼針草一兩,大棗三枚。水煎溫服。(《江西草藥》)

⑦治胃氣痛:鮮鬼針草一兩五錢。和豬肉四兩同燉,調酒少許,飯前服。(《泉州本草》)

⑧治大小便出血:鮮鬼針草葉五錢至一兩。煎湯服。(《泉州本草》)

⑨治跌打損傷:鮮鬼針草全草一至二兩(乾的減半)。水煎,另加黃酒一兩,溫服,日服一次,一般連服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⑩治四肢無力:脫力草-把。煎湯服。(《江蘇藥材志》)

⑾治蛇傷、蟲咬:鮮鬼針全草二兩,酌加水,煎成半碗,溫服;渣搗爛塗貼傷口,日如法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⑿治氣性壞疽:鮮鬼針草全草,用冷開水洗淨,水煎湯熏洗。(《福建民間草藥》)

⒀冶金瘡出血:鮮鬼針草葉,搗爛敷創口。(《泉州本草》) [2]

臨床應用

①治療闌尾炎

取鬼針草干品0.5~1兩(鮮品1.5兩)煎服,或加冰糖、蜂蜜、牛乳同服,每日1劑。治療35例(並發其他症狀者,臨時配用對症藥物),其中亞急性闌尾炎21例,痊癒16例,有效5例;慢性闌尾炎14例,痊癒9例,有效3例,無效2例。服藥最少1劑,最多40劑,半數以上1~3劑。22例發熱,半數以上1~3日退熱,最長1例12日後體溫始降至正常;右下腹疼痛平均約5天左右減輕或消失,消失率為80%。治程中未見副作用。

②治寧小兒腹瀉

取鮮鬼針草6~10棵(乾的3~5棵)加水浸泡後煎成濃汁,連渣倒入盆內,用於熏洗患兒兩腳。腹瀉輕者每天熏洗3~4次,較重者熏洗6次。1~5歲洗腳心,5~15歲冼至腳面,腹瀉嚴重者熏洗位置可適當提高。民間有熏洗超過內踝將引起便秘之說,有待證實。

摘錄《中藥大辭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