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墨蘭,蘭科蘭屬純蘭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墨蘭,蘭科蘭屬純蘭味)

墨蘭又名報歲蘭,是蘭科蘭屬地生植物。「蘭科蘭屬」從種屬就能品出,墨蘭那種純正的「蘭」味了。我國栽培和玩賞墨蘭的歷史,也是相當深遠且充滿着十足的文化和趣味,並且是豐富而非一成不變的。

墨蘭的「1、2、3、4」

縱觀史實,墨蘭的發展與流轉大抵分為四個時期。

墨蘭的「1」時代,也就是第一時期,是清中期以前,此時是墨蘭栽培賞玩的濫觴期。這個時期墨蘭多只在墨蘭區中的少數達官貴人、文人雅士中栽培賞玩,傳播未廣,但已被認為是高雅之花,其文化內涵已被溶入中華豐厚的蘭文化之中。

墨蘭的「2」時代,即發展的第二時期,為清朝末期至民國時期,這一段為墨蘭栽培賞玩的初盛期。據《嶺海蘭言》載,當時可舉出的蘭國,如「大良澹同,以藝蘭著名,盆至盈千,種幾滿百,羅尚書之別墅也」,「四會蘇圃,薑桂之園,蘭花最盛」;

「佛山沙坑周愛日同,亦知名」;「省垣以藝蘭稱者,有任老三,忘其名,家居河南(即今廣州市海珠區),號為蘭藪。歿後佳種數百盆,其妾分散售賣,得千金有餘」。可見當時大型蘭園已出現於珠江三角洲各地,這些地多種墨蘭,蘭價也不低,「蘭一盆而過十菖,貴者價至百餘金」。

傳說中還有安徽茶葉商人以閩產的墨蘭作為禮品,以投廣東茶葉商人之所好。即今之徽州墨,為今日之墨蘭傳統品種。據潮汕地方志載,當時的潮汕大官僚方耀(普寧洪陽人)還曾以大型軟劍白墨素進貢慈禧太后。可見此時期中國墨蘭已進入栽培賞玩的初盛期。

墨蘭的「3」時代,即第三時期,為民國後期至20世紀70年代,墨蘭栽培賞玩在中國大陸的部分失傳和在中國台灣省的勃興期。

在朱德委員長的倡議下,於1958年廣州蘭圃建成,其中廣泛收集各種蘭花,有不少便為傳統墨蘭品種,對廣東墨蘭的發展起到了很強的推動作用。直至今天,廣州蘭圃還成為遊人休憩和賞蘭的好去處。 [1] 60年代隨着政治運動的爆發,墨蘭業也同其它花卉業一樣,備受摧殘,其中部分品種因此而失傳或瀕於失傳。

而這時我國的台灣省,卻以其盛產墨蘭的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使墨蘭的栽培賞玩與貿易在那裡得到了勃興。

墨蘭的「4」時代,為20世紀70年代後。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中國大陸出現了墨蘭的全方位發展期。

經濟的繁榮,使各種健康的國粹有了長足發展的機會,墨蘭又開始在其栽培歷史悠久的珠江三角洲順德、南海各地再度興盛起來。

台灣省的蘭家、蘭商發現台灣墨蘭雖發展得不錯,但地方小,各種蘭花資源已被開發得差不多。

而祖國大陸幅員遼闊,墨蘭產地的大部分墨蘭品種資源和消費市場還未獲開發,這裡既有蘭機又有商機。

於是台灣省的蘭商們,帶來了他們所培植的墨蘭新品種,以及開發墨蘭市場的豐富經驗和先進的育蘭技術。短短几年時間,就在廣東、廣西、福建掀起了覓蘭、育蘭的熱潮

其中以廣東珠三角和潮汕地區為龍頭,在一二十年來先後開發出墨蘭奇花一神州奇、飄逸、佛手、珠海漁女等品種,以及墨蘭水晶系列品種和墨蘭銀華、白玉素錦等白花葉藝的多藝品種,以及墨蘭的嶺南大梅、南海梅、桂荷、南國水仙等瓣型花品種。

這些豐富多彩的墨蘭新品種,彌補了歷史所帶來的墨蘭流失,也大大豐富了墨蘭的園藝品種和品系,並帶動了其它墨蘭產區如福建、廣西、貴州、雲南、海南等地的墨蘭開發。

墨蘭不但在產區得到栽培賞玩,即使在我國非產墨蘭區的華東、華中、東北、西北均有人賞玩墨蘭,並發展到東南亞、東北亞和世界其它國家的華人居住區。

墨蘭以其極豐富的品種和觀賞價值,極強的地理適應性走向海內外,而出現墨蘭全方位發展的局面,墨蘭的內銷及外貿量也隨之激增。

趣味蘭盆

墨蘭的栽培賞玩歷史,可謂悠久且影響深遠。其中除融入傳統的中國蘭花文化,人們更賞其幽香高潔、秀逸清雅,以其喻德喻君子喻節操,將其升華為一個文化的符號,墨蘭甚至還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表現。

近現代由於墨蘭產區廣東、福建一帶受西洋文化的影響較多,就常有以油畫、水彩畫、粉畫墨蘭的作品出現。廣州、珠江三角洲、潮汕一帶的建築物裝飾和木雕,也多有以墨蘭為圖案的。

近二三百年來,由於各地對各品種蘭花的栽培不同而形成了各種特色的盆具,如雲南、貴州的瓮罐,四川的桶盆,江浙的敞口中矮盆等等。但如果說其中最具氣度、最考究的要數著名民窯佛山石灣窯燒制的墨蘭蘭盆了。

這類墨蘭蘭盆款式頗多,多為陶胎、仿釉的彩色敞口大盆,盆身有瓜棱紋,有多彩色開光堆塑的,有盆口呈荷葉波浪邊的。

而最大眾化的一種是淺綠色的敞口瓜棱盆。這種敞口大盆很適合栽培高大傳統品種的墨蘭,置放於嶺南園林的亭廊台閣中顯得非常大方高雅。

傳統四大「墨」

在如今的墨蘭圈聲望比較高,也十分深入人心墨蘭品種有以下四位。

1、金嘴墨蘭,因其尖葉部為金黃色而得名「金嘴」,又被稱為金華山,為傳統墨蘭品種之一,廣東四大墨蘭「金銀黑白」之「金」。

金嘴墨蘭一般有葉3-5枚,葉質厚葉幅寬闊葉片尖端有金色嘴藝,一些地方也將其記錄為「葉尾鑲金黃爪藝」。金嘴墨蘭葉片為劍形叢生在橢圓形的假鱗莖上,常呈波浪狀,顏色為碧綠色深綠色,光澤佳。

金嘴墨蘭花莖高出葉面呈直立狀,具有墨蘭的招牌花香,每支花有7-17朵,花期較長,為10月-3月。金嘴墨蘭花開,會呈現紫紅彩心,擁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非常大氣高檔的品種,更是送禮之佳品

2、銀邊墨蘭得名的原因,和金嘴墨蘭相差不大,銀邊墨蘭的葉片形狀與金嘴相似,葉片寬,而每片葉的兩邊都是銀色的,故得名銀邊。

廣東四大墨蘭「金銀黑白」之「銀」,相對金嘴墨蘭來說,銀邊墨蘭花期稍微短一些,為11月-3月,銀邊墨蘭花開褐色花幽香,室內擺上一盆既淨化空氣又美觀漂亮。

3、企黑墨蘭又叫墨蘭企黑、企劍、山川等,是廣東四大墨蘭「金銀黑白」之「黑」,為名品名蘭中的一員。企黑墨蘭株型緊湊;葉片較直立、寬大,葉片墨綠色,無任何斑點或線藝;花香淡雅,每支花的數量一般在8-16朵。

相較金嘴和銀邊,企黑墨蘭更為接地氣,市場占比多。企黑墨蘭為年宵花卉之一,開花正當時填補了寒冷的冬季無好花可賞的空白,企黑開花滿屋飄香, 愛花之人,往往會在花慌時節,買上幾盆好養活的企黑回來轉運、添彩,寓意來年平平安安合家美滿。

4、企劍白墨,也是墨蘭傳統品種之一,為廣州四大墨蘭「金銀黑白」之白。企劍白墨基本情況與前幾位相似,唯一出挑的地方便是這花色---企劍白墨的花朵為玉白色素花,因此得名「白墨」。企劍白墨花香四溢,花枝高,每支花有7-17朵。

植物學史

墨蘭在中國作為觀賞栽培植物起始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依據唐代中期丞相張九齡的詩來推測。張九齡《感遇·其十》為張歸隱回鄉(廣東始興)時所作。其詩曰:「……紫蘭秀空蹊,皓露奪幽色,馨香歲欲晚,感嘆情何極。白去在南山,日慕長太息。」這詩中所提到的南山即張氏的家鄉始興南山(在今廣東邵關市東南郊一帶)。據《廣東通志·曲江古蹟》載:「張丞相園在城南南山下。」這一帶歷來產墨蘭,從「馨香歲欲晚」句看,很像是寫墨蘭。以此推測唐時廣東已開始栽培觀賞墨蘭了。但憑一兩句詩還不能確證。況且張氏作為一位歸隱的官宦詩人,其寫詩言蘭多半是像屈原那樣以香草喻其操守、德行和抒發其懷才不遇的情愫,不一定實寫什麼蘭。

另一種說法是依據南宋末期越時庚《金漳蘭譜》中對幾種蘭的描述來推測。其「吳蘭」條曰:「色深紫,有十五萼,干紫英紅,得所養則歧而生,至有二十萼。花頭差大,色映人目,如翔鸞翥鳳,千態萬狀。葉則高大剛毅勁節,蒼然可愛。」類似的品種還有陳夢良、潘花、趙十四、何蘭,均開紫色花,《金漳蘭譜》在後文把這類花統稱為紫花。吳應祥、吳漢珠編著的《蘭花》第77頁中稱「宋代《金漳蘭譜》」的紫蘭多指今之墨蘭。除心啟、吉占和編著的《中國蘭花全書》第90頁墨蘭條內也稱:「墨蘭又稱報歲蘭,也是中國傳統觀賞的蘭花,早在南宋就有品種的記載。」金漳位於閩南,此地歷來盛產墨蘭,以上說法不無道理。可惜《金漳蘭譜》對各種蘭只有簡單的文字描述,沒有圖譜,原種已失傳,其文字也沒出現墨蘭、報歲蘭等詞,而統稱為紫蘭。只憑花深紫色,於紫英紅,葉則高大等語很難予以確認,因當地所產的某些大葉建蘭、大葉寒蘭的植物形態也有類此的。儘管如此,古之某些紫蘭即為今之墨蘭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同樣沒有圖譜只有品種植物形態的文字描述,寫得更為具體更為貼近墨蘭的,應是清代乾隆年間四庫全書中的《廣東通志》卷52。該卷《花》的欄目里就有「蘭生於幽谷,葉闊而韌,長一二尺,四時常青。莖紫節赤,高四五尺乃開花,花下黃中有紫點」的描述。這部分內容采自《廣東通志》的《羅浮志》,羅浮山在廣州東面,古今盛產墨蘭已為人所共知,「莖紫節赤,高四五尺乃開花」,這顯然是墨蘭,其他中國蘭花難見此種植物形狀。直接以「墨蘭」 為稱謂記載這種蘭的蘭花典籍,應是清末南海佛山人區金策的《嶺海蘭言》。該書把墨蘭分為「白墨蘭種」 和「黑墨蘭種」兩大類共19種。其「白墨蘭種」 中羅列的品種有企甲白墨素、柳葉白墨素、玉版自墨素、硬劍白墨素、軟劍白墨素、短劍白墨素、綠墨素和金絲白墨共8種。其「黑墨蘭種」 中羅列品種有直劍香墨、直劍小墨、柳劍小墨、扭劍墨、新山墨、長劍榜墨、短劍榜墨(榜墨即秋天開花的秋榜。古時科舉考試於秋天放榜傳喜訊,此花秋天開,故有此名)、泥金素、金邊墨、黃金塔、硃砂墨共11種。作者在此項後面還提到球墨、鐵面冰心(即白舌球墨)、紫鳳尾3種,但從其描述看,應屬當今蘭花分類的金棱邊(小蜜蜂蘭)類,不屬墨蘭。這麼多的墨蘭品種,可見清末廣東玩墨蘭之風已盛。

墨蘭的栽培賞玩史,縱觀史實,可將其大抵分為四個時期:

  • 第一時期,清中期以前,是墨蘭栽培賞玩的濫觴期。這個時期墨蘭多只在產墨蘭區中的少數達官貴人、文人雅士中栽培賞玩,傳播未廣,但已被認為是高雅之花,其文化內涵已被溶入中華的豐厚的蘭文化之中。
  • 第二時期,清朝末期至民國時期,墨蘭栽培賞玩的初盛期。據《嶺海蘭言》載,當時可舉出的蘭國,如「大良澹同,以藝蘭著名,盆至盈千,種幾滿百,羅尚書之別墅也」,「四會蘇圃,薑桂之園,蘭花最盛」;「佛山沙坑周愛日同,亦知名」;「省垣以藝蘭稱者,有任老三,忘其名,家居河南(即今廣州市海珠區),號為蘭藪。歿後佳種數百盆,其妾分散售賣,得千金有餘」。可見當時大型蘭園已出現於珠江三角洲各地,這些蘭同多為種墨蘭,而蘭價也不低,「蘭一盆而過十菖,貴者價至百餘金」。傳說中還有安徽茶葉商人以閩產的墨蘭作為禮品,以投廣東茶葉商人之所好。即今之徽州墨,為今日之墨蘭傳統品種。據潮汕地方志載,當時的潮汕大官僚方耀(普寧洪陽人)還曾以大型軟劍白墨素進貢慈禧太后。可見此時期中國墨蘭已進入栽培賞玩的初盛期。
  • 第三時期,民國後期至20世紀70年代,墨蘭栽培賞玩在中國大陸的部分失傳和在中國台灣省的勃興期。八年抗日戰爭和三年解放戰爭,墨蘭的栽培與賞玩不可能有什麼發展。建國初期,喜愛蘭花的朱德委員長多次到粵、閩,工余也關心各地的蘭花,在他的倡議下於1958年在廣州解放北路建起了鬧市中的蘭花公園——廣州蘭圃,廣泛收集各種蘭花,其中有不少為傳統墨蘭品種,對廣東墨蘭甚有推動作用,直至今天,廣州蘭圃還成為遊人休憩和賞蘭的好去處,但隨之而來的三年經濟困難和文化大革命,批判封資修等,墨蘭業也同其他花卉業一樣,備受摧殘,其中部分品種因此而失傳或瀕於失傳。而這時我國的台灣省卻在早年日本某些蘭花愛好者的影響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發展的推動下,以其盛產墨蘭的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使墨蘭的栽培賞玩與貿易在那裡得到了勃興。其勃興過程可分幾個階段:
  • 一是勃興的醞釀期。20世紀60年代前,台灣本來就是盛產墨蘭的省份,加之與相鄰的福建省來往頻繁(福建省是個栽培賞玩墨蘭歷史悠久的省份),對台灣玩墨蘭早有影響,其中有些墨蘭品種也是從福建傳過去的。此外,在日本占領台灣時期,日本的蘭花愛好者來台灣購買蘭花,刺激了台灣的蘭業(包括墨蘭)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醞釀着台灣墨蘭的勃發。

二是墨蘭線藝的興起期。線藝蘭始於日本,早在200年前,日本就出現了線藝蘭熱。當時的第一個線藝蘭品種叫加冶屋(鐵匠的家之意),是由一鐵匠栽培出來的,是一個建蘭品種。到1904年,日本人大河內豐吉先生在其服務的台灣三義車站(今之三義站)前竹林里發現了一株有深紺帽子,白中斑線之墨蘭(即台灣人所說的報歲蘭)。當時蘭界一致認為此蘭無論在葉姿和線藝的變化上比日本以往的建蘭線藝要好得多,當即以300元(相當於大河內豐吉先生三四年的工資)在台北售出。此蘭後來傳入日本,命名為「真鶴」。此後即在台灣興起墨蘭的線藝蘭熱,各種線藝墨蘭紛紛被發掘出來,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局面。半個世紀後。1957年分別在台灣省花蓮縣鳳林加黑洞發現了金玉滿堂(羅阿桶發現,周德宜命名),這兩種線藝墨蘭藝向變化豐富,直至出現金玉滿堂冠、龍鳳冠、將台灣的線藝墨蘭熱推向高潮,為墨蘭的賞玩開闢出一個新的天地。

  • 三是墨蘭達摩的勃興期。到了1973年,台灣人又在花蓮山區達摩祖廟旁發現了一種株型矮小,葉片肥闊有肉且有皺皮,葉尾鈍圓的線藝墨蘭。這種蘭容易栽培,且葉藝變化無窮,本身自成一個系列,一時風靡台港澳乃至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最高藝向者售價達到蘭花單株售價的最高位,約為人民幣的100萬-200萬元。在達摩蘭的帶動下,1974年又發現了文山佳龍等葉姿行龍勁健的新品種,隨後又有矮種天、九枝、五枝等出現,又為墨蘭的發展開拓出一個新天地。

四是墨蘭奇花系列的興起。其起動品種為大屯麒麟。該種於1977年由郭俊成發現於台灣省大屯山。其花形大,異於一般蘭花,為巢式奇瓣,主副瓣雙層多瓣,第一層為柳葉瓣,第二層為水仙瓣;唇瓣則雙層三裂,捲舌帶鮮紅點。同類奇花還有四74年發現的玉獅子、1979年發現的馥翠、1980年發現的國香牡丹,並稱為台灣墨蘭四大奇花。同期興起的還有墨蘭蝶花類,如文山奇蝶、文漢奇蝶、乾坤蝶、華光蝶等等。 五是墨蘭色花系列、瓣型花系列的發掘。墨蘭普通花以色、以瓣型見長者也可成為賞點。1963年發現1982年登錄的,由彭雙松先生命名的墨蘭桃姬(紅花系列的代表),以其花色鮮明,粉紅嬌艷,葉姿瀟灑文雅而見愛。在桃姬的帶動下又出現櫻姬、鳳凰、陽明錦、新娘、喇叭姬等墨蘭,一時形成墨蘭紅花系列。中國人以紅為喜慶的表現,而此類花又在春節前後開花,可形成賣點也熱了起來。瓣型花則出現了清荷、龍梅、十八嬌梅、彩龍等等。至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台灣省的墨蘭已形成多賞點的空前熱鬧局面,加之出口日本、韓同,其貿易額也大增。最盛期台灣省全島養蘭戶超過20萬戶,養蘭的技術也隨着該省農業的精緻化而日益精進,蘭苗、植料、盆具、肥料、農藥、棚架、噴霧器、遮光網、乃至報警器、防盜網、狼狗看守等有關養蘭的用品、物品,一應俱全,已形成一個頗具規模的蘭花產業。各地的蘭協組織、蘭展會也令人眼花繚亂。此乃台灣省墨蘭的勃興期。 [2]

  • 第四時期,20世紀70年代後在大陸改革開放的推動下,海峽兩岸交往突現頻繁。在兩岸蘭家的互動下,出現了中國墨蘭的全方位發展期。大陸改革開放,經濟繁榮,各種健康的國粹有了長足發展的機會,墨蘭又開始在其栽培歷史悠久的珠江三角洲順德、南海各地熱了起來。台灣省的蘭家、蘭商紛至沓來,他們發現台灣地方小,各種蘭花資源已被開發得差不多;而大陸幅員遼闊,墨蘭產地的大部分墨蘭品種資源和消費市場還未獲開發,這裡既有蘭機又有商機。他們帶來了墨蘭的新品種,以及開發墨蘭市場的豐富經驗和先進的育蘭技術。僅幾年就在廣東、廣西、福建掀起了覓蘭、育蘭的熱潮。以廣東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地區為龍頭,在一二十年來先後開發出墨蘭奇花一神州奇、飄逸、佛手、珠海漁女等拳頭品種,以及墨蘭水晶系列品種和墨蘭銀華、白玉素錦等白花葉藝的多藝品種;墨蘭的嶺南大梅、南海梅、桂荷、南國水仙等瓣型花品種。它們大大豐富了墨蘭的園藝品種和品系,並帶動了其他墨蘭產區如福建、廣西、貴州、雲南、海南等地的墨蘭開發。墨蘭的內銷及外貿量也隨之激增。墨蘭不但在產區得到栽培賞玩,即使在我國非產墨蘭區的華東、華中、東北、西北均有人賞玩墨蘭,並發展到東南亞、東北亞和世界其他國家的華人居住區。墨蘭以其極豐富的品種和觀賞價值,以其極強的地理適應性走向海內外,而出現墨蘭全方位發展的局面。

墨蘭可謂栽培賞玩歷史悠久且影響深遠。除融人傳統的中國蘭花文化,更賞其幽香高潔、秀逸清雅,以其喻德人喻君子喻節操,將其升華為一個文化的符號外,還有其獨特的文化表現,如宋元明清乃至近現代中國畫畫蘭就極少取材於墨蘭,而多為取材於建蘭、春蘭。而近現代由於墨蘭產區廣東、福建一帶受西洋文化的影響較多,就常有以油畫、水彩畫、粉畫畫墨蘭者,這在畫建蘭、春蘭中是極少見的。廣州、珠江三角洲、潮汕一帶的建築物裝飾和木雕也多有以墨蘭為圖案的。值得一提的是墨蘭的蘭盆,近二三百年來,由於各地對各品種蘭花的栽培不同而形成了各種特色的盆具,如雲南、貴州的瓮罐,四川的桶盆,江浙的敞口中矮盆等等。而最具氣度、最考究的要數著名民窯佛山石灣窯燒制的墨蘭蘭盆。這類蘭盆款式頗多,多為陶胎、仿釉的彩色敞口大盆。盆身有瓜棱紋的,有多彩色開光堆塑的,有盆口呈荷葉波浪邊的;而最大眾化的一種是淺綠色的敞口瓜棱盆。這種敞口大盆很適合栽培高大壯旺傳統品種的墨蘭,置放於嶺南園林的亭廊台閣中顯得非常大方高雅。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墨兰,兰科兰属纯兰味)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蘭花換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