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地丁草 (罌粟科 紫堇屬植物))
地丁草(學名:Corydalis bungeana Turcz.)
別稱:紫堇(北京植物志、內蒙古植物志),彭氏紫堇(北京植物志),布氏地丁(東北藥用植物圖志)等。為罌粟科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根細而直,少分枝,淡黃棕色。莖細弱,從基部向四周多分枝,有棱、灰綠色,光毛或疏生長柔毛。基生葉叢生,基生葉互生,有柄。地丁草適應性較強,喜溫暖稍涼爽氣候。耐寒,怕旱。對土壤要求不嚴,粘土、壤土、砂質壤土均可種植。
分布廣東、廣西、浙江、江西等地。以乾燥全草供藥用,有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癰腫、疔瘡、風熱感冒、支氣管炎、肝炎、腸炎等症。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地丁草
- 拉丁學名:Corydalis bungeana Turcz.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 :罌粟目
- 科 :罌粟科
- 亞 科:荷包牡丹亞科
- 族 :紫堇族
- 屬 :紫堇屬
- 分布區域:分布於甘肅、內蒙古、江蘇、陝西、山西、山東等地。
形態特徵
地丁草為二年生灰綠色草本,高10-50厘米,具主根。莖自基部鋪散分枝,灰綠色,具棱。基生葉多數,長4-8厘米,葉柄約與葉片等長,基部多少具鞘,邊緣膜質;葉片上面綠色,下面蒼白色,二至三回羽狀全裂,一回羽片3-5對,具短柄,二回羽片2-3對,頂端分裂成短小的裂片,裂片頂端圓鈍。
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總狀花序長1-6厘米,多花,先密集,後疏離,果期伸長。苞片葉狀,具柄至近無柄,明顯長於長梗。花梗短,長2-5毫米。萼片寬卵圓形至三角形,長約0.7-1.5毫米,具齒,常早落。
花粉紅色至淡紫色,平展。外花瓣頂端多少下凹,具淺雞冠狀突起,邊緣具淺圓齒。上花瓣長1.1-1.4厘米;距長約4-5毫米,稍向上斜伸,末端多少囊狀膨大;蜜腺體約占距長的2/3,末端稍增粗。下花瓣稍向前伸出;爪向後漸狹,稍長於瓣片。內花瓣頂端深紫色。柱頭小,圓腎形,頂端稍下凹,兩側基部稍下延,無乳突而具膜質的邊緣。蒴果橢圓形,下垂,約長1.5-2厘米,寬4-5毫米,具2列種子。種子直徑2-2.5毫米,邊緣具4-5列小凹點;種阜鱗片狀,長1.5-1.8厘米,遠離。
藥用價值
性味歸經
- ①《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苦辛,寒。"
- ②《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性寒,味苦,小毒;入心、脾經。"
功用主治
清熱解毒。治溫病高熱煩躁,流感,傳染性肝炎,腎炎,瘰癧,腮腺炎,疔瘡及其它化膿性感染。
- ①《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治癰疽疔腫,淋巴結結核。"
- ②《河北中藥手冊》:"治急性傳染性肝炎。"
- ③《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消炎解毒。治黃疸肝炎,高熱煩躁。"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5克(鮮者50~100克);或搗汁。外用:搗敷。
藥理作用
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其水提取物(1:80)對單純皰疹病毒有抑制作用,能延緩孤兒病毒致細胞病變的作用。用全草製成苦地丁注射劑,其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鹼。有體外抗菌作用,對甲型鏈球菌、肺炎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有抑制(試管法);對葡萄球菌(金黃色和白色)、八疊球菌也有作用(瓊脂平板打洞法)。亦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1:10苦地丁注射液對脊髓灰質炎(疫苗株)愛柯18、柯薩奇B1、腺病毒Ⅲ型均未見抑制;對4個凝血單位的流感亞甲京科68-1株(1:160)無抑制,而對副流感仙台株有抑制。
毒性很小,小鼠用相當於人用量的120倍左右(8毫升/公斤)腹腔注射,未見死亡;用10毫升/公斤則有3/10死亡。苦地丁注射液對麻醉貓與犬靜脈注射,可見暫時性血壓下降,半分鐘內恢復;用離體蛙心灌注,有抑制心臟的作用。
化學成分
含有10多種生物鹼。從其中得到苦地丁甲素、乙素、丙素和丁素(暫名)4種不同的生物鹼。另含香豆精類內酯、甾體皂甙、酚性物質、中性樹脂和揮髮油等。
藥材鑑別
性狀鑑別
全草皺縮成團,伸展後長5-30cm。主根扁圓柱形,長3-5cm,直徑1-1.5(-3)mm;表面棕黃色或黃白色,較粗糙,有縱溝及皺紋,常呈二股扭曲狀,有支根和鬚根;質較硬,易折斷,斷面平坦,黃白色,中心棕色。
根莖較短,長2-5mm,有節,可見葉痕;質硬,斷面黃白色,中心有白色髓或中空。莖叢生,纖細,有5個棱脊及縱紋,灰綠色或黃綠色,長5-20cm,直徑l-2.5mm,節間較長;質柔軟,易壓扁,斷面中空,略呈纖維性。
葉多皺縮破碎,暗綠色或灰綠色,有長柄;葉片二至三回羽狀全裂,裂片纖細;柔軟。花淡紫色,少見或已皺縮破碎。蒴果灰綠色或黃綠色,扁長橢圓形;果皮質脆,常破碎或裂成2片,留有兩條棕黃色的種框。種子扁心形,黑色,有光澤。氣青草樣,味苦而持久。
顯微鑑別
莖橫切面:略呈五角形。表皮細胞1列,外被較厚的角質層;氣孔有的略下陷。皮層薄壁細胞形狀不規則,棱脊處有厚角細胞7-10列,中柱鞘纖維環有l-2列纖維,棱脊處為4-5列;纖維胞腔較大,壁非木化。外韌型維管束位於棱脊處。韌皮部狹窄。木質部由導管、管胞、木纖維和木薄壁細胞組成,壁均非木化。髓部中央有大空腔。根橫切面:最外層為4-6層木栓細胞,壁木栓化並微木化;栓內層廣闊,薄壁細胞類圓形。韌皮部寬廣,可見散在的篩管群,韌皮射線不明顯。形成層環狀,細胞扁平。
本質部由導管、纖維管胞、木纖維和木薄壁細胞組成;導管散列或2-4個成群排列,多角形或類圓形,壁木化;木纖維發達,排列在導管的周圍,壁不木化。薄壁細胞中含有大量演粉粒與草酸鈣簇晶,澱粉粒多為單粒,類球形,直徑2-8μm,草酸鈣簇晶直徑20-30μm,栓內層尚可見到與草酸鈣簇晶同細胞或單獨存在於細胞中的類言形棱晶,長徑10-25μm。 [1]
理化鑑別
- (1)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在水浴上回流10min,濾過。濾液稍濃縮後,取1ml,加濃鹽酸4-5滴及鎂粉(或鋅粉)少許,在沸水浴中加熱3min,溶液呈粉紅色。(檢查黃酮類)
- (2)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約1g,酸性乙醇回流提取,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殘渣加2%鹽酸約5ml溶解,用氨水鹼化,氯訪提取3次,合併提取液,用無水硫酸鈉脫水,濾過。濾液濃縮至1ml,為樣品液。以普羅托品、紫堇靈為對照品。點樣於鹼性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乙醚-乙醇-氨水(18:2:1:0.05)展開10cm。取出,晾乾,噴以改良碘化秘鉀試劑,供試品色譜與對照品色譜在相應位置顯相同橘紅色斑點。(檢查生物鹼類)
中藥地丁草的功效與作用
地丁草是雙子葉科植物的一種,它是一種野生草本植物,也就犁頭草,它生命力很強,每年夏天前後能開出美麗的紫色小花,是自然界中的一道美麗風景線。地丁草平時可以當蔬菜食用也可以入藥,它的食用功效與藥用功效都很出色。
1、消腫解毒
消腫解毒是地丁草的重要功效之一,它對溶血性蛇毒有很好的分解和抑制作用,平時人們被毒蛇咬傷以後,如果傷處出現紅腫疼痛,可以及時用地丁草進行治療,治療的時候需要取新鮮地丁草和少量的雄黃放在一起研成泥狀然後直接外敷患處就可以。
2、抗病毒
地丁草中含有多種天然的藥用成分,它的抗病毒能力特別強,能抑制人體內多種病毒的活性,對人類病毒性皮膚病以及病毒性痢疾都有很好的預防與緩解作用。另外地丁草還能消滅人體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肺炎球菌,它對人類的呼吸道感染也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3、預防癌症
地丁草是一種天然的抗癌食材,它含有大量的黃酮類化合物,這些物質可以加快人體內淋巴細胞的轉化,能增加人體內球蛋白的數量,可以在起到明顯的抗癌作用,能降低癌症的發病率。另外把地丁草提純以後製成的中成藥還能用於人類多種癌症的治療,它對人類的胃癌以及食道癌都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4、食用功效
地丁草除了上面這些藥用功效以外,還具有出色的食用功效,平時人們可以把新鮮的地丁草當蔬菜食用,能吸收豐富的植物蛋白和可溶性糖份以及多種氨基酸,它們能滿足人體正常代謝時對不同營養的需要,而且能提高身體各器官功能,平時經常食用能增強身體素質,能讓人們的身體更強壯更健康。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地丁草 (罂粟科 紫堇属植物))的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