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保護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英文:The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是專業從事農作物有害生物研究與防治的社會公益性國家級科學研究機構,創建於1957年8月,是以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植物病蟲害系和農藥係為基礎,首批成立的中國農業科學院五個直屬專業研究所之一。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主要任務是以農業有害生物和農藥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和解決農業生產中植物保護的重大基礎理論、應用基礎和應用技術問題,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開展國際植物保護科學技術的合作與交流,為農業生產、糧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環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撐。 據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設有7個研究室,共有在職職工238人,在籍博士生79人,碩士生217人;擁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8個重點二級學科的碩、博士學位授權點[1]

[]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據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自「十二五」以來,獲得各種科技成果獎勵44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省部級獎25項,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獎6項,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科技進步獎10項。「中國小麥條鏽病菌源基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的構建與應用」榮獲201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主要農業入侵生物的預警與監控技術「榮獲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青藏高原青稞與牧草害蟲綠色防控技術研發及應用」榮獲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國家發明專利133項,實用新型專利9項。審定農作物新品種和獲新品種保護4個,獲得農藥登記證11個,制定國家和行業標準99項。 通過科技下鄉、科技興農等方式,開展技術服務、技術轉移,示範推廣科研成果。2009年以來,研究所針對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研發主要農作物重大有害生物防治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品種等176項,其中93項得到廣泛應用,有效地控制了農作物有害生物的發生和危害,實現新增社會經濟效益23億元左右,對農作物有害生物的治理髮揮了作用。 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在2013~2015年實施科技創新工程試點工作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141項,發表SCI論文617篇,其中院選頂尖SCI核心期刊或相應級別論文9篇,2013年至2015年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6年11月,研究所推選的「盲蝽類重要害蟲種群監測與綠色防控關鍵技術」「蛋白質誘導植物免疫技術體系的建立與產品創製」「小麥孢囊線蟲綜合治理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3項成果獲2016年度中國植保學會科技獎一等獎。 2024年1月5日,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獲悉,該所農藥分子靶標與綠色農藥創製創新團隊提出了調控斜紋夜蛾昆蟲性信息素釋放行為的纖維載體結構設計策略,成功創製了調控昆蟲性信息素釋放行為的新載體。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納米快報》上。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研究所標誌是由研究生英文簡稱「IPP·CAAS」構成的藝術圖案。 「I」使用英文小寫字母,其中小寫字母的點為紅色圓點,標誌整體為綠色,與植物保護的研究特色符合。 圖案整體又如「保」的圖案,寓意植物保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