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梨樹腐爛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梨樹腐爛病

梨樹腐爛病
原圖鏈接

梨樹腐爛病又稱爛皮病、臭皮病,是由梨黑腐皮殼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梨樹上的病害。該病主要危害梨樹的主幹、主枝和側枝的樹皮,常造成樹體病疤累累,枝幹殘缺不全,甚至造成死樹或毀園。

梨樹腐爛病是危害梨樹的重要病害之一,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尤其以中國東北、華北和西北等地區危害較重。有2個發病高峰:春季盛發,夏季停止擴展;秋季再次活動。夏季樹皮產生落皮層至落皮層組織上,出現新的病變,但危害較春季輕。

梨樹腐爛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首先加強果園的栽培管理,改善衛生條件,以增強樹勢,提高寄主的抗病力,是綜合防治的基礎。在藥劑防治病害方面,應加強對現有藥劑和防治措施的評價和篩選,以確定出高效、低殘留的化學農藥。

基本信息

中文名:梨樹腐爛病

外文名:Pear cankerValsa canker of pear

別 名:爛皮病、臭皮病

梨樹腐爛病特徵
原圖鏈接

為害植物:梨樹

為害部位:枝幹和果實

病 原:梨黑腐皮殼

病原特徵

病原病原為梨黑腐皮殼(Valsa ambiens (Pers.). Fr.),屬於子囊菌亞門、核菌綱、球殼目真菌。無性時期為遷回殼囊孢(Cytospora carphosperma Sacc.),屬於半知菌亞門、腔孢綱、球殼孢目真菌。

形態特徵

分生孢子器埋生於座內,1個子座包藏1個分生孢子器,孢子腔多室,不整形,具一孔口。分生孢子器內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無色,單孢,不分枝。分生孢子香腸形,兩端鈍圓,無色,單孢,尺度為5-6.5微米×1.0-1.2微米。

生理特性

劉振宇等1998年的研究表明,梨樹腐爛病病原菌分生孢子萌發的溫度範圍為10-40℃,最適溫度為25℃,在45℃溫度下恆溫處理10分鐘就失去萌發能力。分生孢子萌發的酸鹼度範圍為pH為3.0-7.0,最適為pH 4.0。分生孢子萌發需要98%以上的相對濕度,有營養的條件有利於孢子萌發,空氣充足、黑暗條件下分生孢子萌發率較高。

2002年劉振宇等對梨樹腐爛病病原菌(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 var. pyri Y.J.Lu)的生物學特性進行鑑定,結果顯示病原菌生長溫度為5-40℃,最適為25-30℃,該菌在沒有營養的水瓊脂上不能生長,在PDA、PMA培養基上生長最好。病原菌在pH為1.5-6.0的條件下均能生長,最適pH為4.0;在中性和偏鹼的條件下不能生長,這與其分生孢子萌發的適宜酸鹼條件類似。該病原菌可利用多種氮源和碳源,其中對蛋白腖的利用最好,對有機氮的利用比無機氮好;碳源中對蔗糖、葡萄糖、澱粉麥芽糖的利用都很好;光照條件對病原菌菌絲生長的影響不大。

王蘭2008年在不同培養條件下,對香梨樹腐爛病病原菌生長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菌絲在高溫、低溫和最適溫區內生長差異顯著,在20-30℃的條件下生長較快,低於10℃或高於35℃均不利於菌落的生長,菌絲生長適宜的pH為4-5,二者對菌絲生長的影響無顯著性差異,與其它酸性條件下生長的菌絲差異顯著。香梨樹皮培養基和玉米粉培養基上菌絲生長較好,與其它培養基上的菌絲生長差異顯著;菌落在含有不同碳源和氮源的培養基上均能正常生長,光照對病原菌有一定的影響。

王旭麗對采自4個省份的9個梨樹腐爛病菌分離株培養性狀和生物學特點的研究還發現,梨樹腐爛病菌各分離株無論在菌落顏色、產孢特點,還是在37℃高溫下的生長情況,都和蘋果腐爛病菌有一定差別。

表現症狀

梨樹腐爛病也被稱為「臭皮病」,是由真菌危害所引起的一種病害,主要危害梨樹的枝幹和果實,可是說是對梨樹危害最嚴重的病害之一。腐爛病對枝幹的危害多發生在主枝和側枝,主幹和小枝的危害較少發生。

發病初期枝幹的樹皮表層會開始變得鬆弛,能看到病斑處的傷口微微隆起,顏色為紅褐色或者是暗褐色,呈水漬狀濕腐。梨樹果實在受到腐爛病危害時,在表皮上會出現圓形的腐爛病斑,顏色為褐色或者是紅褐色,隨着病害的嚴重,到了後期腐爛部位不斷擴大,腐爛的病斑上還會出現一些黑色的小點,最後整顆果實腐爛,從枝頭掉落。[1]

分布範圍

梨樹腐爛病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在中國遼寧、吉林、黑龍江、湖北、河南、山東、陝西、湖北、安徽、江蘇等省均有分布。

發生規律

病原菌在病部組織內越冬,早春樹液流動時病菌開始活動和侵染,病菌靠風,雨水傳播,但病菌為一種弱寄生菌,不能直接侵入寄主體內,只能通過、蟲傷、日傷、修剪傷口等傷口侵入。梨樹腐爛病多發生於主幹主枝上,小枝較少發生,枝幹陽面發病較多,陰面發病少,在樹幹分杈地方易發病,春季3月~5月發病多,其次為6月~7日、9月底停止發展。梨樹腐爛病的輕重與栽培管理有密切關係:如修剪過重、施肥不足、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樹勢衰弱、低溫、高濕、高溫、地下水位高,不合理灌溉等發病都嚴重。[2]

梨樹腐爛病枝枯型和潰瘍病型兩種

1、潰瘍型:發病初期病部隆起呈濕腐狀,紅褐色至暗褐色,按壓病部下陷並流出褐色汁液,病組織鬆軟,易撕離,有酒精味。病斑失水干縮後凹陷,周邊開裂其上散生小黑點(分生孢子器),樹皮潮濕時,從中湧出黃色絲狀孢子角。

2、枝枯型:病斑多發生於衰弱植株的小枝上,形狀不規則,干腐狀,無明顯邊緣。病斑擴大迅速,很快環切,引起樹枝枯死。病部表面密生小黑點(分生孢子器),潮濕時從中湧出黃色孢子角。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在枝幹病斑內越冬。次年春季,病斑內菌絲體於3月下旬開始活動,繼續擴展,並在雨後出現黃色卷鬚狀物(孢子角)。分生孢子藉雨水傳播,從傷口侵入,病菌具有潛伏侵染的特點,只有在侵染點樹皮長勢衰弱或死亡時才容易擴展,產生新的病斑。

防治方法

1、在秋末冬初清園時,結合修剪將病枝剪下與落葉、落枝集中燒毀,減少病菌源。

2、選種抗病梨樹品種,如京白梨、秋白梨、慈梨鴨梨

3、加強果實管理,適當要適當疏花疏果,不要讓樹體負擔過重,更不要為了近期利益而過多採取拉枝、環剝等增加結果量的措施。適時對果樹澆灌防止乾旱,對果樹增施有機肥、磷、鉀肥,避免過量施用氮肥,。

4、及時防治干害蟲:吉丁蟲、透羽蛾、天牛等枝幹害蟲既是傷口的製造者,又是攜帶和傳播病菌的媒介,應徹底防治這些害蟲。

5、梨樹枝幹的向陽面晝夜溫差較大,容易遭受凍害;如果各陽面沒有葉片覆蓋,夏季容易因日曬而死皮。防止凍害比較有效的措施,一是樹幹塗白,降低晝夜溫差;二是樹幹捆草,遮蓋防凍。常用塗白劑的配方是生石灰12~13公斤。加石硫合劑原液(20波美度左右)2公斤,加食鹽2公斤,加清水36公斤;或者生石灰10公斤,加豆漿3~4公斤,加水40~50公斤。塗白亦可防止枝幹日灼。

6、定期檢查果樹,發平郵腐爛病病斑,應及時刮去病組織,用70%甲基托布津性粉劑1份加植物油2.5份,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份加植物油1.5份混合均勻塗抹病部。也可塗抹波美5~10度石硫合劑、40%福美胂50倍液以防治病疤復發,對較大的樹幹上病疤及時橋接,儘快恢復樹勢。刮下的樹皮及病枝,集中燒毀。[3]


相關視頻

梨樹腐爛病防治及施肥管理

梨樹腐爛病_標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