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塘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梧塘鎮位於福建省莆田市興化北洋平原,別名上吳塘、鰲塘等,東臨江口鎮,西接西天尾,南連白塘鎮,東南接國歡鎮,北扼很多的山區鄉鎮,省道涵永線和五秀線穿鎮而過。梧塘鎮總面積30平方公里,耕地8000畝,其中高產穩產的水田占80%,另有林地2萬畝,果地7000畝。梧塘鎮總人口3.6萬人,轄14個村、2個居委會,旅居海外的三胞達1.8萬人,為福建省重點僑鄉和莆田縣第三大僑鄉。[1]
中文名: 梧塘鎮
外文名: Wutang Town
別 名: 鰲塘、吳塘、上吳塘、北梧塘、上梧塘
行政區類別:鄉鎮
所屬地區: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
面 積: 30 km²
電話區號: 0594
郵政區碼: 351119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6萬人
著名景點:囊山
機 場:福州長樂國際機場
火車站:涵江火車站
車牌代碼: 閩B
方 言:莆田話
目錄
鄉鎮概況
梧塘鎮地理優越,人傑地靈,梧塘鎮位於福建 莆田市 興化大地東北部的北洋平原,東臨江口鎮,西接西天尾鎮,南連白塘鎮,東南接國歡鎮,北扼很多的山區鄉鎮,202省道莆(田)永(泰)線和五秀線、涵江梧塘公路(工業路)穿鎮而過,是福建中南部沿海地區通往福建南平和三明和寧德西部山區縣、福州西部山區縣最短必經之路,向莆高速鐵路莆田特長橋和荔涵大道貫穿全境。境內有太子嶺和涵江區平原第一高峰—海拔639米的囊山。向莆高速鐵路是我國第一條連接海峽西岸和中部內陸腹地的鐵路,向莆高速鐵路正式通車——自此,福州、廈門到南昌最快分別只需3小時12分、4小時50分。向莆鐵路開通運營初期,安排開行動車組列車18.5對。CRH1A型動車組載客定員670人,CRH2A型動車組載客定員610人。向莆鐵路開通前從廈門坐火車到南昌,需要16個小時左右,而向莆鐵路建成通車後,廈門到南昌將縮至4.8個小時。福州到南昌的車程也將從現在的11小時縮短至3.2小時。作為連接閩贛兩省的重要通道,向莆鐵路是首條設計時速達200KM/H的客貨共線的高速鐵路。 向莆鐵路工程投資總額516億元,是中國中西部地區通往福建省的快速鐵路通道。梧塘鎮創糧食生產「三熟三高產」,享有「莆田縣烏克蘭」之稱。八十年代乘改革開放第一個浪潮而上,一躍成為省定工業衛星鎮。梧塘鎮擁有各類企業820多家,其中三資企業18家,安排勞力就業業1.7萬人。這裡原為水鄉驛運大道、土地肥沃,人文薈萃。以外出經商和華僑眾多而聞名,是福建省重點僑鄉和莆田市第三大僑鄉。通過荔涵大道到涵江火車站約15分鐘車程。梧塘鎮境內擁有大型國有企業「雪津啤酒廠」、11萬伏輸變電站1座,日供水萬噸廠1座、5000門程控電話大樓1座,建有2所中學、13所小學、1所莆田縣特教學校,擁有一級甲等醫院1所、16個村衛生所。梧塘鎮實現村村通水泥路,水、電、路、教育、文化、衛生設施日趨完善,投資環境不斷優化。
歷史沿革
轄境在宋元時屬武化鄉興教里;明時屬莆田縣三區興教里;清時屬莆田縣興教里鰲塘境。
宋代到清代,興教里管轄 鰲塘村、楓嶺村、後黃村、東黃村、東張村、埔頭村、洪度村。
後黃村、東黃村、碗洋村1957年底 後才被劃給西天尾鎮,東張村、洪度村1949年後才被劃給萩蘆鎮.
唐貞觀年間, 太守何玉鑿五個塘,其中太和塘、屯前和塘、東塘在今梧塘鎮境內。
唐朝初年,為了擴大耕地,民眾自發聯合砌坡,築堤。
唐朝建中年間(780-783) 莆田吳姓兩大始祖之一的吳興、 吳媛兄妹的族人在此墾田、圍海,開發北洋平原,在尖山前的三山和楓嶺前填田72畝,鑿塘規模大且多,建立村莊,取名上吳塘,後簡化為吳塘,爾後,其它姓氏不斷遷來,在周圍形成大量村莊。 因為該興教里從唐代後期到清代,在科舉考試中經常獨占鰲頭,取得佳績,於是改吳塘為鰲塘。清朝末期人們覺得「鰲「字難寫,而此地多梧桐樹,才簡化為:梧塘。據《八閩通志》:「延壽陂在府城北常太里,溉田二十餘頃(折有20餘萬畝),延壽溪西村附山,東距海,南北皆通(海)浦,溪源出渡壙,赴以入海。吳興始築長堤,遏大流南入沙壙坂,為巨溝者三,折為股溝五十有九,用以蓄水。即陂之口別為二派;曰長生港,曰兒戲陂。濱海之地環為六十泄(徒門)以殺水也,其利幾及莆田之半。 《莆陽比事》云:「吳興於唐神龍間(705-706)埭海為田,陂延壽以溉,有蛟為孽,興毅然曰:「蛟害吾事,將窮穴斬焉(興曾學道,有道木,能下水),乃提刀截流下水殺蛟,在水中大戰數日夜,蛟被斬,興也戰死,後離陂東下2里,得興所持刀於淳泥中,因名其地曰:「吳刀」,即今西天尾鎮吳江村,又說:「在梧塘發現被吳興斬下的蛟龍頭,名其地曰「漏頭」,即現的梧塘鎮漏頭村。此後當地水旱不能災、再無蛟龍作祟了。後鄉人立廟祀吳興,初名吳公祠,後改吳公廟,褒揚吳興、吳媛兄妹治水利民事跡。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鄉人集資擴建,改稱吳長官廟。唐朝初,人口迅速增加,先民們在溪水沖淤而成的荒灘前墾田,那時海潮直達囊山、前黃山、尖山等山下,唐乾寧二年(895年)進士黃滔在《詠囊山》詩中寫道:「溪聲寒走澗,海色白流沙」就是海潮直達山腳,海灘時隱時現的傳神寫照。又民諺:「先有梧塘,後有白塘。」就是北洋平原開發漸進過程的真實寫照。民國時期,部分梧塘鎮人遷徙至新度鎮和黃石鎮建立村莊,因為思念故鄉梧塘鎮,故命名該地為南梧塘村,而把梧塘鎮俗稱北梧塘,部分人遷徙至黃石鎮中心一帶,因為思念故鄉梧塘鎮,故命名該地梧埕,現黃石鎮存梧埕街,位於興美街中段交匯。民國時期,還有部分梧塘鎮人遷徙至興化府府城城郊東南建立村莊,因為思念故鄉梧塘,故命名該地為梧墩村,現為城廂區霞林街道下黃社區梧墩片區,原為莆田縣城郊鄉下黃村梧墩自然村。民國時期,部分梧塘鎮人遷徙至白塘鎮等地建立村莊,因為思念故鄉梧塘鎮(上梧塘、上吳塘),故命名該地為梧郊村和上梧村,現為涵江區白塘鎮上梧村上梧片區和梧郊自然村,原為莆田縣涵江人民公社上梧村上梧自然村和梧郊自然村,部分梧塘鎮人再西遷徙至拱辰街道等地建立村莊,因為思念故鄉梧塘鎮,故命名該地中心為梧塘村、該地東邊位於梧塘村內東側命名為郊尾村、該地位於梧塘村內西側命名為郊西村,現為荔城區拱辰街道東陽村梧塘自然村、郊尾自然村、郊西自然村,原為莆田縣城郊公社東陽村梧塘自然村、郊尾自然村、郊西自然村。民國18年,梧塘為主鄉,管轄某些附鄉,此時梧塘地方開始管轄相當於今梧塘鎮全部、今國歡鎮西北部、今西天尾中東部、今萩蘆鎮西南部(包括今鎮駐地)、今江口鎮西南部,直到民國32年。民國34年國歡鎮西北部才劃給涵江鎮,1949年9月底進行區劃調整,此時開始梧塘地方——莆田縣第四區管轄相當於今梧塘、今西天尾鎮全部、今國歡鎮西北、今萩蘆鎮西南部直到1952年8月。1956年6月此時開始梧塘地方——莆田縣第四區改為梧塘區,管轄相當於今西天尾鎮全部、今白塘鎮全部、今國歡鎮全部、今三江口鎮全部、今江口鎮全部、今萩蘆鎮西南部、包括今莆田市區大部(霞林街道全部、鳳凰山街道全部、龍橋街道大部、鎮海街道全部、拱辰街道全部)——此時北洋平原城除了縣城城廂鎮和涵江鎮外的全部和相當於今涵江區南部山區的囊山山脈和大帽山山脈、蒜嶺,此段時間是梧塘地方歷史上範圍最大的時期。直到1957年12月後,保留管轄國歡鎮全部和萩蘆鎮西南,其它原來管轄地方劃出,到1961年6月。1958年屬涵江公社,1961年6月才改為梧塘公社,劃出國歡鎮全部和萩蘆鎮西南,管轄範圍至今不變,1984年改鄉,1985年設鎮,隸屬莆田縣。1997年,面積30平方千米,人口3.5萬,轄霞樓、漏頭、東南、西林、沁後、楓林、松東、九峰、松西、溪游、新豐、後東坡、前東坡、梧梓14個村委會和東福、西莊2個居委會。2002年5月由莆田縣劃歸涵江區管轄。
行政區劃
梧塘鎮位於興化平原的北洋平原,東臨江口鎮,西接西天尾,南連白塘鎮,北扼山區鄉鎮,全鎮土地總面積30.66平方公里,設16個行政村,172個村民小組,全鎮總人口36530人。面積30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001 西莊居委會、~002 東福居委會、~201 楓林村、~202 前東村、~203 後東村、~204 新豐村、~205 沁後村、~206 漏頭村、~207 溪游村、~208 松東村、~209 松西村、~210 梧梓村、~211 九峰村、~212 東南村、~213 西林村、~214 霞樓村。
人文歷史
梧塘鎮俗稱北梧塘,新度鎮的梧塘村則改名為南梧塘村。 1958年,為涵江人民公社梧塘管理區。1965年後,改為梧塘人民公社。1985年起,又改為梧塘鎮,2002年區劃調整由莆田縣併入涵江區。梧塘鎮歷史悠久,人材輩出,軍界、政界、商界聲名顯赫者大有人在,有愛國華僑程文鑄、林金缽、劉新樓、王文順等,軍界代表有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鄭炳清,中將軍銜。
氣候物產
境區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量豐富,日照充足,常年平均氣溫20℃,最高氣溫39℃,最低-2℃,年平均日照2450小時,平均年降水量1400毫米。 境內有太子嶺。
梧塘鎮的主要水果有龍眼、荔枝、枇杷等,龍眼主要分布在沁後、松東、九峰等村,優良品種烏龍嶺,還有「遼本」、「大路本」、「下路嶺」、「本樹本」、「普明庵」等。荔枝的主產地是漏頭村、溪游村,主要品種是陳紫。枇杷的主要產地是沁後、九峰、松東等村,主要品種有白梨、大鐘、車本和解放鍾。主要經濟作物有甘蔗、花生、油菜、大豆、蠶豆、蔬菜、食用菌等,其中蠶豆是各村重要的冬種經濟作物,品種以「半花」、「沁後本」居多,「沁後本」品種籽粒較大,曬乾後每百粒重125—130克,畝產可達150公斤,是著名的蠶豆高產良種。
基礎設施
舊街長不及200米,寬不足3米,兩旁店鋪稀少簡陋。建鎮後,按集鎮建設規劃,劃鎮區為8個功能區,通過多渠道集資,建新街一條,寬30米,長1800米,混凝土路面,排水溝1條1128平方米;自來水站2個,管道1000米;供電線路1400米,路燈100盞;鎮政府3層辦公樓,宿舍等建築面積1628.48平方米;4層僑聯大廈1085.87平方米;銀行營業樓1404平方米,供銷商場門市部2770平方米,郵電、法院、稅務、糧站等建築面積4707平方米;沿街建磚混結構的商住結合的商品房320幢,總建築面積2.87萬平方米;辟農貿市場1處,建築面積960平方米。東坡村開發為工業區,建有35千伏安的變電站(建築面積840平方米)和涵梧供水管。1987年建成莆田啤酒廠,占地面積9.9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45萬平方米;新果鞋業有限公司,建築面積10.3萬平方米,廠大門造型別具一格。沁後村建有中外合資的荔豐鞋業有限公司和立卉電腦有限公司,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荔輝和振興鞋業有限公司,建築面積7200平方米。沁山鞋廠依山而建,布局和建築造型都很獨特。霞樓、東坡、沁後和新豐等村由華僑捐資興建小學、中學教學樓,建築面積共3000平方米;漏頭村華僑捐資,興建小學3層教學樓1座720平方米;松西村華僑捐資建小學教學樓600平方米。鎮內還建有影劇院、文化中心站、福利院、敬老院、衛生院各1所。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梧塘鎮的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各項事業同步發展。目前,全鎮擁有各類企業898家,其中三資企業12家,年產值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29家,安排勞力就業1.9萬人。2006年,實現生產總值達13.3億元; 農業總產值10650萬元; 工業總產值31.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9.3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66億元;財政總收入60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90元。近三年來,先後被評為全省新型生育文化基地建設先進單位、市委、市政府授予經濟工作先進鄉鎮、「文明鄉鎮」、「計劃生育工作先進鄉鎮」、全市平安建設先進集體、市級「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先進單位」、全市「殯改工作先進單位」、以及區級先進表彰等20多件。2001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17.9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7.17億元,財政收入465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620元。先後被評為"省級明星鎮"、"省百強鄉鎮"、"省十好文明集鎮"、"省雙擁模範鎮"、"省雙擁工作先進單位"、"省衛生鄉鎮"、"省第六屆文明鄉鎮"、"省園林式鄉鎮"、"省第三批科技示範鄉鎮"等光榮稱號,是莆田市首批小康鎮。
農業
梧塘鎮北部為宜林山地,中部為丘陵台地,南部為平原水田。古水利工程「太平破」貫穿境內。沁後溪自境北向南,轉西繞南向東注人境南的平原水溝。境內南部平原水田地區河網交錯,漁灌溉便利。加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具有發展糧食生產、經濟作物生產、果樹生產、畜牧生產和水產業生產的良好條件。梧塘境內種植的糧食作物有早晚稻、大小麥、甘薯、木薯等;經濟作物有甘蔗、紅麻、黃麻、蠶豆、豌豆、春大豆、秋大豆、花生、油菜和各種蔬菜;果樹有龍眼、荔枝、批把、橄欖、楊梅、柑桔、柿子、梨、番石榴、芒果等;畜牧有黃牛、水牛、奶牛、豬、羊、雞、鴨、鵝等;水產業除天然的鯉魚、卿魚、鮑魚、鰓魚、鰻魚、甲魚、溝蝦、溪蝦等外,50年代以後還發展人工養殖的縫魚、鯉魚、非洲卿魚、鰻魚、甲魚等。
林業
梧塘地處半山區,山脈多東西走向,為福廈公路第一重山,屬尖山、囊山和莆田南少林山脈之分支。1994年梧塘鎮境內有林地達20895畝,森林覆蓋率45.1%。土壤為山地紅壤。植被為芒其、灌草叢、桃金娘、小葉尖楠、拔葵、野古草等;適宜生長馬尾松、台灣相思樹、杉、楊梅、余甘、茶樹等。山地海拔25-596.7米。年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
工業
梧塘鎮紡麻(紗)織布一直是境內的傳統家庭手工業。梧塘長期以農業為主,農產品加工業歷史悠久。唐代,梧塘南部平原地區還有海灣深人,境內已有用海水煮沸濃縮加工食鹽的作坊。現在漏頭村還有「鹽灶洋」這一古地名,就是古代用海水煮鹽的地方。宋代,梧塘桂圓乾和荔枝幹加工業也相當興旺,並有富商投人巨資開闢「興化桂圓北上之路」,運輸江、漸等地。明代,梧塘利用水能建磨房加工農產品已很發達,成為莆田北洋重要的農產品加工集鎮。清代至民國間,沁後村有幾處煙絲加工作坊,所產煙絲也運輸浙江各地。全鎮還有興盛的糧食複製品和具有地方風味的糕餅、醬油等加工業,產品暢銷廣業山區和城涵各地,但這些手工業企業規模都不大,設備落後、簡陋。至民國末,梧塘現代工業只有兩家時開時停的機械碾米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的恢復,梧塘鎮手工業有所發展。梧塘的現代工業始於70年代末,大發展於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的80年代。這期間以工業為主的鄉鎮企業(原為社隊企業)蓬勃發展,國有工業也在梧塘境內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包括全國三大啤酒生產企業之一、年產啤酒10萬噸的莆田啤酒廠。梧塘鎮以機磚和建築石料為主的建材工業開始興起,形成大規模生產。梧塘鎮鎮鞋革工業興起,產值超億元關,達到1.54億元,成為莆田市新興的鞋革工業鎮。梧塘鎮以鞋革工業為主的鄉鎮企業的發展,使梧塘鎮農村經濟結構發生根本變化,梧塘鎮鎮鄉鎮企業有704家,從業人員9663人,其中工業企業276家,從業人員7061人;鄉鎮企業總產值7.03億元,其中工業產值5.93億元;鄉鎮企業出口交貨4.89億元;交國家稅收1230萬元,其中工業企業占645萬元;當年發放工資6099萬元,含工業企業的4902萬元。
科教文衛
梧塘鎮重教興學,源遠流長,早在唐代境內就有人開辦啟蒙私塾,宋、元、明、清各代,私塾、書堂陸續興辦。清宣統二年(1910年),沁後創辦省三小學;民國時期,又開辦10所小學和1所初級職業學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接管境內中小學還創辦了4所小學,3所中學。「文化大革命」時期,教育事業受挫。1976年後,學校教育逐步恢復正常,不僅普通小學、中學教學質量開始回升,而且還在梧梓辦了莆田師專莆田分班,並發展幼兒教育和社會教育。梧塘鎮鎮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並出現一個集資辦學熱潮。各類學校教育基礎設施都很完備,各校面貌煥然一新,生氣勃勃。梧塘鎮年設立學區,建立學區中共黨支部,管轄鎮內16所小學。1961年改為中心學區,兼管西天尾、荻蘆兩個學區。實施義務教育,群眾辦學熱情空前高漲,廣泛籌集僑資、民資,加強學校基礎設施和校園建設。梧塘鎮學區16所小學建築面積共3173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6.24平方米。小學占地面積76105平方米,生均占地13平方米。16所小學都已更新了教學樓,新校舍總面積11860平方米。沁後初級中學:沁後初級中學是沁後印尼僑僧海涵遺款,由鄧炳池、鄧文耀、鄧雲龍等3人於1989年帶回捐獻的90萬元興建起來的一所農村初級中學,始建時是梧一中的分校,校長曾少雲。1992年,改名為沁後初級中學,列為莆田縣22所新布點獨立初中校之一。學校現有教學班7個,教職工35人,學生383人,校園占地20畝,有3層12間的教學樓一座,3層40間的教工宿舍樓一座,校園內有一條完整的300米環形跑道。此外,還有足夠的學生宿舍、實驗室、儀器室和教工文化生活活動室等必要的教學設施。圍牆、自來水、用電配套完備,校園實現綠化,辦學條件較為完善。莆田師專莆田分班開辦於1979年4月,校址設在梧塘梧梓村原部隊營房。1979年4月,招收1978年參加國家統一高招上錄取線考生582人,分6個專業(數學、物理、化學、中文、英語、生物),學制2年;同年,受福清師專委託,辦79級數學、生物兩個班。78級、79級兩屆學生先後於1981年5月、7月全部畢業。78級畢業班582人和79級數學班畢業生都是莆田籍的。79級生物班學生來自莆田地區各縣。校長林元霖、書記陳玉榮。學校培養中學師資。學生屬國家統招,列人國家計劃分配指標。
黨政建設
梧塘鎮連續三年被莆田縣委評為黨建工作先進鄉鎮。連續三年被莆田縣委、縣政府評為經濟工作先進鄉鎮,計生工作也連續五年被莆田縣委、市政府評為一類先進鄉鎮。梧塘鎮緊緊按照「六個好」的目標要求抓好黨委自身建設,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首先從「約章立制」入手,制定了《梧塘鎮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十不准」》,健全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其次從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全面提高班子思想政治素質入手,認真組織學習鄧小平理論,開展「三講」教育、警示教育,抓機關效能建設,推行辦公無休日制度和集中辦公日制度,牢固樹立群眾觀念,提高辦事效率,使黨委駕馭農村工作的能力得到全面加強。梧塘鎮按照「五個好」的目標要求抓好村黨支部建設,實現「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在村級換屆選舉工作中,採取「先整頓,後換屆;先審計,後換屆」的辦法,「兩推一選」出新一屆黨支部班子,使黨支部的組成結構更趨於合理化,更具戰鬥力。漏頭村黨支部積極探索農業結構調整新路子,引進冠雄鮮花種植有限公司,種植面積達200畝,群眾既轉讓土地收租金,又可再雇田裡勞動掙工資,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切實減輕了農民負擔。梧塘鎮黨委政府還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在梧塘鎮企業中開展非公有制黨組織建設。本着「哪裡有機構,黨組織就建到哪裡」的指導思想,現已建立1個非公黨委,9個非公黨支部,黨員130多人,並在每個非公組織中設置黨務輔導員。鎮黨委書記經常下企業給黨員上黨課,給職工上「三德」課,使黨員在企業管理中發揮「能人」作用,圍繞企業的生產經營開展活動,並宣傳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梧塘鎮,每家每戶都有1—2個人在外資企業做工,做好了這塊工作,就等於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千家萬戶,為企業發展注入活力,梧塘鎮有14家三資企業,年創產值超15億多,非公有制經濟占梧塘國民生產總值的92%。
工業發展
梧塘鎮近代工業20世紀50年代幾乎是一張白紙,只有手工工場或作坊,大多為農具製造和修理、米麵等糧食加工、桂圓荔枝焙制、糖煙作坊加工等。50年代後,境內才有國有的糧食加工廠。1978年後,境內建有大型的國有工業企業莆田啤酒廠,鄉鎮企業和「三資」企業在境內異軍突起,以鞋革工業為龍頭,帶動各種企業的發展。振興、荔豐、新果、大吉利、吉承等五大鞋業興起,一舉改變境內經濟結構和勞動力的調配。至1994年,全鎮有製鞋、鞋材、建材、機械、化工、彩印、包裝、食品、建築、養鰻、農具、糧油加工、交通運輸及服務行業等鄉鎮企業704家(「三資」企業占17家),總產值7.0237億元,其中工業產值5.93億元,出口交貨4.89億元,上交稅收1230萬元,從業人員9663人(境外占2000多人)。1995年新引資2000萬美元,擁有8條生產線的新荔豐耐克鞋廠和投資1000多萬元的「多必佳」彩印廠即將投產;三盛僑利等2家外資企業和5家較大的民營企業已投產;正在興建的有6家合資民營企業。蓬勃發展的鄉鎮企業成為梧塘鎮重要經濟支柱。梧塘鎮早在宋代就出現農貿墟集;明清時,發展為商貿集鎮,出現街店和墟市;民國時期,成為山區山貨和江口、哆頭海產銷售、轉運的重要地點。梧塘街出現糧食、京果、紗布、百貨、裁縫、理髮、照相、飲食、竹木、磚瓦、石灰、中西藥、金銀首飾加工等各種行業。到境外經商的人很多,約占境內人口的20%。他們大部分以家鄉土特產荔枝、龍眼焙制外銷起家,積累資金之後,發展其他行業。店行遍布涵江、城關、福州、廈門、閩北、上海、南京、寧波、溫州、蘇州、杭州、湖州、嘉興、蕪湖、金華、蘭溪等地。到港、澳、台以及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經商的也不少。梧塘鎮境內在東南亞經商的僑胞眷屬戶數,約占境內總戶數的1/5。僑胞人數之多,名列莆田縣內前茅。梧塘鎮僑商資產在千萬元以上的有7家,百萬元以上的50多家。國家對資本主義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梧塘鎮這些私營商店被國營商業、供銷合作商業等所代替。1980年後,經過流通體制改革,私營商業作為國營商業的補充,又得到迅速發展。1994年底,梧塘鎮境內私營商業大小共700多家,遍布梧塘街和各村,從業人員1600多人,為梧塘鎮人民的生產、生活提供更多的方便。由於工農業、商業、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梧塘的金融業也相應擴大。1952年,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就在梧塘設服務組,以後改為營業所、辦事處,扶持發展信用合作社。1986年,中國工商銀行莆田縣支行也在梧塘設儲蓄所。這些金融機構,曾為梧塘各居委會、行政村、國有企業和鄉鎮企業,以及經濟聯合體和承包戶,發放貸款,提供資金,有力地支持梧塘鎮境內工商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
風景名勝
境內有涵江區平原第一高峰海拔639米的囊山。梧塘鎮地處莆田北洋平原與廣業山區的要衝,既有繁忙的古通商口岸——梧塘橋頭碼頭,又有富於傳奇色彩的箭枝橋、古水利工程太平破、古陡門橋。梧塘既古老又年青。這裡的古建築物,有的是唐宋時期的,大多數是明清時代的。境內共有古庵寺24座,古神宮社廟101座,古三教祠27座。九峰村東慈壽寺所在的囊山山脈素有「古囊列峨」之美譽。慈壽寺建於唐中和元年(881年),先為延福院,後於光啟二年(886年)閩王王審知改為「慈壽寺」,俗稱囊山寺,為莆田4大名剎之一。慈壽寺原屬梧塘,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才從梧塘鎮劃人江口鎮境域。古墓葬:楓嶺宋方嶠墓橋,九峰宋宋藻墓,墓亭池明方良節墓,三山明林應標墓,沁山明林烘章墓,梧梓明陳敘墓,泗洲明佘翔墓,梧梓清陳維屏墓,三山清貴墓。古建築:古祠、廟——世惠祠,太子嶺南邊的太和廟,龍溪祖社,誠應殿,九峰安寧宮,東坡天后宮。古庵、寺——九連岩,泉林寺,雲山寺,寓雲禪寺,沖天寺,繼善寺。其他——埔頭橋,梧塘橋,盧家橋,東坡箭枝橋,漏頭陡門橋,林外太平橋,邱泉橋,木碑坊。古樹:南坡寸「水銀樹」,楓林梧中「高杉樹」,梧梓村「杜鵑」,梧塘橋頭古榕樹楓嶺山古榕樹,楓林漢口磨古榕樹,松西村安塘古榕樹,松東隔嶺古榕樹,梧梓牛山古榕樹,松東停腳潭榕樹,沁後過山古榕樹,溪游村「順樹」古榕樹。
獲得榮譽
2001年梧塘鎮工農業總產值達17.9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7.17億元,財政收入465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620元。先後被評為「省級明星鎮」、「省百強鄉鎮」、「省十好文明集鎮」、「省雙擁模範鎮」、「省雙擁工作先進單位」、「省衛生鄉鎮」、「省第六屆文明鄉鎮」、「省園林式鄉鎮」、「省第三批科技示範鄉鎮」等光榮稱號,是莆田市首批小康鎮。
視頻
涵江區梧塘鎮漏頭龍樓境崇福堂三皈持戒請會大沖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