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夢斷花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夢斷花都

來自 騰訊視頻 的圖片

中文名:夢斷花都/紅磨坊

外文名:Moulin Rouge

類型:劇情、愛情、歌舞

出品公司:Bazmark Films 

製片地區:美國、澳大利亞

拍攝地點:澳大利亞悉尼 

發行公司: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

導演:巴茲·魯赫曼

編劇:巴茲·魯赫曼、克雷格·皮爾斯

製片人:巴茲·魯赫曼、Martin Brown、

凱瑟琳·馬丁等 

主演:妮可·基德曼、伊萬·麥克戈雷格、

吉姆·布勞德本特、理查德·勞斯伯格、

約翰·雷吉扎莫、大衛·文翰、

凱莉·米洛、娜塔莉·傑克遜·門多薩

片長:127分鐘

上映時間:2001年12月13日 中國大陸

票房:1.17億美元

對白語言:英語、法語、普通話(公映版)

色彩:彩色

電影分級:USA:PG-13 

imdb編碼:tt0203009

主要獎項:第74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 

出品時間:2001年05月09日

製片成本:67000000 美元

《夢斷花都》是由巴茲·魯赫曼執導,妮可·基德曼、伊萬·麥克格雷戈、約翰·雷吉扎莫、吉姆·布勞德本特等聯袂出演的歌舞片。影片於2001年5月16日在美國上映。影片主要講述的是女主角莎婷和男主角克里斯蒂安之間的愛情故事。CCTV-6《佳片有約》2009.03.07播出。[1]

劇情簡介

19世紀末的法國巴黎,是一個令所有醉心於藝術的人所嚮往的夢幻之都。克里斯蒂安(伊萬·麥克格雷格飾)是個出生於中產階級家庭的青年詩人,他有着極高的藝術天分和創作熱情。為了尋找自己渴求的藝術氛圍,實現創作夢想,克里斯蒂安離開了古板嚴厲的父親,獨自到巴黎闖蕩。

在混亂的波希米亞人聚居區蒙馬特,克里斯蒂安結識了已小有名氣的畫家和廣告招貼畫設計師圖盧茲-勞特瑞克(約翰·雷吉扎莫飾)為首的一群放蕩不羈的藝術家,並開始和他們一同創作、享樂、消磨時光。

漸漸地,在這個整日離不開酗酒、吸毒和康康舞(註:當時巴黎流行的一種低俗舞蹈,以舞女們掀裙子踢腿為特色,頗具挑逗性)的圈子裡,克里斯蒂安對音樂和流行的超前的把握才能使他受到眾人的側目。他被介紹給「紅磨坊」夜總會的老闆哈羅德(吉姆·布勞德本特飾),為「紅磨坊」編寫一系列新的歌舞作品;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克里斯蒂安認識了人稱「閃亮的鑽石」的紅舞女兼高級交際花莎婷(妮可·基德曼飾)。

只可惜克里斯蒂安貧窮落魄的身份和莎婷不體面的職業讓他們之間的愛情註定是一場悲劇,哪怕他們愛得如此熱烈和真摯。

默諾公爵(理查德·勞斯伯格飾)是「紅磨坊」的常客,也是拜倒在莎婷石榴裙下的達官貴人之一。當哈羅德為了改建「紅磨坊」而以莎婷設下美人計騙他投資時,公爵爽快地捐出了大把的鈔票。

其實,誰心裡都很清楚,公爵對莎婷忠實迷戀的背後,隱藏着他強烈的占有欲,他無時無刻不在計算着如何將莎婷據為己有。當默諾得知自己被利用了之後,他那陰暗瘋狂的心靈終於暴露了出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以謀殺為手段。[2]

演職員表

演員表

妮可·基德曼 飾 Satine

伊萬·麥克格雷格 飾 Christian

約翰·雷吉扎莫 飾 Toulouse-Lautrec

理查德·勞斯伯格 飾 The Duke

吉姆·布勞德本特 飾 Harold Zidler

娜塔莉·傑克遜·門多薩 飾 China Doll (as Natalie Mendoza)

大衛·文翰 飾 Audrey

凱莉·米洛 飾 The Green Fairy

職員表

製作人 巴茲·魯曼、Steve E. Andrews、弗雷德·拜倫、Martin Brown、Catherine Knapman、凱瑟琳·馬丁

導演 巴茲·魯曼

副導演(助理) Steve E. Andrews、Debbie Antoniou、Naomi Enfield、Jennifer Leacey、Paul Sullivan、Drew Bailey

編劇 巴茲·魯曼、克雷格·皮爾斯

攝影 唐納德·M·邁克阿爾平

配樂 克雷格·阿姆斯特朗

剪輯 Jill Bilcock

選角導演 羅娜·克萊斯

藝術指導 凱瑟琳·馬丁

美術設計 Anne Beauchamp、Ian Gracie

服裝設計 凱瑟琳·馬丁、Angus Strathie

視覺特效 Cosmas Paul Bolger Jr.、Chris Godfrey、Nathan McGuinness

布景師 Brigitte Broch[3]

角色介紹

薩汀,演員妮可·基德曼。人稱「閃亮的鑽石」的紅舞女兼高級交際花,出身貧賤的莎婷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悲苦過去,她渴望力爭上遊成為真正的大明星,在紅磨坊經理齊德勒大提拔下,她用最美的容顏與最精湛的歌藝,為世人營造了一個休憩的夢想世界,滿足每個男人的幻想。

克里斯蒂安,演員伊萬·麥克格雷格。是個出生於中產階級家庭的青年詩人,他有着極高的藝術天分和創作熱情。為了尋找自己渴求的藝術氛圍,實現創作夢想,克里斯蒂安離開了古板嚴厲的父親,獨自到巴黎闖蕩。

圖盧斯·勞特瑞克,演員約翰·雷吉扎莫。小有名氣的畫家和廣告招貼畫設計師,為首的一群放蕩不羈的藝術家,並開始和他們一同創作、享樂、消磨時光。

默諾公爵,演員理查德·勞斯伯格。「紅磨坊」的常客,也是拜倒在薩汀石榴裙下的達官貴人之一。莎婷與克利斯汀的相知相惜讓他大為震怒,他不惜大動干戈要毀掉這個年輕人,而莎婷也陷入兩難之中,因分手可以保護年輕愛人免受傷害,可是分手卻也帶給這對愛侶無法想像的毀滅。

音樂原聲

Nature Boy

Lady Marmalade

Rhythm of the Night

Because We Can

Your Song

Sparkling Diamonds

Diamond Dogs

Children of the Revolution

El Tango de Roxanne

One Day I'll Fly Away

Complainte de la Butte

Elephant Love Medley

Hindi Sad Diamonds

Lady Marmalade[4]

幕後花絮

該片是2001年戛納電影節的開幕影片。

當年的紅磨坊舞女都在裙下穿着被撕破的內褲,為了確保PG-13級別,製片方只得放棄如實重現。

凱瑟琳·澤塔-瓊斯和希斯·萊傑曾是扮演莎婷和克里斯蒂安的最初人選。

影片大部分在悉尼的福克斯製片廠拍攝完成。

1999年11月,影片拍攝因妮可·基德曼排練舞蹈時肋骨骨折和膝蓋受傷而暫停兩周,後來她坐着輪椅完成了一些胸部以上的畫面。

妮可·基德曼在片中佩戴的項鍊確實由鑽石和白金製成,這條堪稱為拍攝電影而製作的最昂貴的項鍊鑲有1308顆鑽石,總重達134克拉,價值約為100萬美元。

由80人組成的服裝部門為影片製作了300件服裝。

妮可·基德曼在片中始終戴着假髮。

曾有100多人參與搭建紅磨坊的布景。[5]

獲獎記錄

2002年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藝術指導 獲獎 凱瑟琳·馬丁

最佳服裝設計 獲獎 凱瑟琳·馬丁

最佳影片 提名 全體劇組

最佳女主角 提名 妮可·基德曼

最佳攝影 提名 唐納德·M·邁克阿爾平

最佳音響 提名 羅傑·薩維奇

最佳電影剪輯 提名 Jill Bilcock

最佳化妝 提名 Maurizio Silvi

2002年美國金球獎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 獲獎 全體劇組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 獲獎 妮可·基德曼

電影類-最佳電影配樂 獲獎 克雷格·阿姆斯特朗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 提名 伊萬·麥克格雷格

電影類-最佳導演 提名 巴茲·魯曼

電影類-最佳原創歌曲 提名 David Baerwald

製作發行

上映信息

中國香港2001年9月13日

意大利2001年9月28日

俄羅斯2001年8月2日

澳大利亞2001年5月24日

英國2001年9月7日

法國2001年5月9日

德國2001年10月18日

日本2001年11月23日

票房信息

《紅磨坊》在全美首映時便收穫了16萬美元的票房收入,最終全美累計票房為5738萬美元,而海外累計票房為1.177億美元

影片評價

巴茲·魯赫曼的《紅磨坊》在劇情和思想上並沒有多大的突破(它的男主角源於另一部經典歌劇《波西米亞人》),但在表現手法上卻下足了功夫,打破了歌舞片輕歌曼舞的傳統,開創了一種新的融合歌舞和戲劇的電影語彙。這部由澳大利亞人主創的作品以一百年前的巴黎為背景,將當年該城市紅燈區燈紅酒綠、極度頹廢的文化氛圍通過絢爛的萬花筒折射出來,在鮮艷上畫卷上表演了一出雖然東拼西湊、卻跨越時空的永恆故事。(網易網評)

好萊塢影片越來越多利用現成的流行歌曲(而非為影片創作原創歌曲),其作用從簡單的層面看能加強時代感,但更複雜的情形是,它能發揮古希臘戲劇中合唱團之妙,即所唱的內容對銀幕上的情節加以提示、說明、反駁、質疑等。而《紅磨坊》更把這種手法推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網易網評)

《紅磨坊》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它的色彩和節奏。該片的色彩之絢麗和飽滿,給人以夢幻的感覺,光是紅色和藍色就有無數種色澤,其豐富性遠遠超出對人物的塑造。這種「超越真實」的場景當然不可能實景拍攝,而在現實世界中,大概只有賭城拉斯維加斯才有幾分片中的味道。百分之百的攝影棚置景,也使得各種拍攝角度成為可能:影片鏡頭的拍攝角度之多、剪接變化之快,足以讓人頭暈目眩,而這種明顯借鑑於MTV的手法,在魯赫曼手中就像魔術師玩紙牌似的,你還來不及驚訝就有另一個新招出現。(網易網評)

《紅磨坊》一開場便是令人目不暇給的剪接及鏡頭移動的特效,畫面在口白中不斷切換,宣示本片極為形式化的風格。導演創造了1900年兼具頹廢與奢華的巴黎蒙馬特區,豪華的夜總會與破舊的小旅館中間隔着磨坊的風車,華麗的布景,夢幻的色彩,本片場面調度充滿表現主義的風格,尤其是以模型撘制的巴黎城市遠景及各式建築物。電腦控制的鏡頭在各個場景迅速移動,或者從故事迅速抽離至遠景,這種不可思議的鏡頭移動再再提醒觀眾這不過是一部電影。(網易網評)[6]

視頻

澳洲歌姬的絕代風情,被這電影演繹得淋漓盡致,看得我徹夜難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