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平區天主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千圖網 的圖片

梁平區天主堂屬於萬州教區,位於梁平城郊下石馬村南段176號,今梁平公園噴泉右50米處。原址在梁平縣城北鄉橫山村二郎灘,又名「二郎灘教堂」。清乾隆二十年(1755)法籍傳教士蘇神甫創建。是年被白蓮教搗毀。

同治十一年(1872)法籍蘇神甫重建,設為梁平天主教總堂。重建後,開辦教會學校。此時,全國反洋教運動興起。光緒元年(1875)梁山民眾黑夜襲擊教堂,刺傷馬神甫右臂。此後,教堂遷縣城西門陳多默德生園商號內(將二郎灘作為分堂),以陳多默為會長,在城內傳教。光緒二十二年初,教會在梁山縣(今梁平縣)縣府東側購置土地,建「東門天主教堂」,宣統二年(1910)建成。是年七月十六日祝聖,成為全縣總堂。抗日戰爭時期,日機兩次轟炸,炸毀部分房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總堂神父離開,無人管理,教堂被附近居民占用。1951年8月27日,梁山縣人民政府報請大竹專署批准,政府代管修葺。1984年,政府將教會房屋417.4平方米歸還教會,並付歷年租金的30%,政府拆除改建為食堂的325平方米作價20,000元補償,其產權歸政府。是年,教會將所有房屋賣給居民。

是年,舊城改造,選址在城郊南邊的石馬山下石馬村南段176號,與緊挨公園噴泉右邊的「鳴鐘寺」相對。占地2.5畝(後增加0.5畝),教堂建築總面積420平方米。其中,教堂308 平方米。1985年1月動工,1986年8月15日竣工祝聖。至此,石馬山教堂成為梁平縣天主教總堂,梁平縣天主教愛國會駐此,神甫由何澤清助理主教兼任。1986年7月21日,原四川省萬縣地區行署批准,在新盛高升村徐昌文家和龍門梁龍村張真清家各設1活動點。

歷任神父

1765—1951年:Gouvmse(法籍1756—1765)—gouvnis(法籍1856—1865)—王若解(Gojou,法籍1866—1867)—mavtin(法籍1867—1870)—Artif(法籍1870—1871)—Sahotev(法籍1872)—Savniev(法籍1872—1877以上駐二郎灘教堂)—mevniev(法籍1877—1887)—Sovain(法籍1887—1890)—舒福隆(chowellon1890—1891)—choweleos(法籍1891—1893)—gons(法籍1893—1894)—qhones(法籍1894—1897)—Deconps(法籍1897—1898)—Rouland(法籍1898—1900)—mennitv(法籍1901—1903)—meillev(法籍1903—1905)—Mavvot(法籍1905—1910,以上駐德生園)—陳神父(法籍1911—1921)—賈建中(法籍1922—1923)—段神父(Silvesten1924—1926)—王固松(1927—1942,以下為中國籍)—廖儒泉(1933)—萬惠豐(1933—1938)—鄭中柏(1938—1946)—黃畏三、肖甫光(1947—1951以上駐東門教堂)

1986—1993年:鄭中柏(兼管1986—1993)——何澤清(1993——2008)——姜維保(2008--2015年)

歷任負責人

苗德安(1986-1995)何澤清(1995-2015)

彌撒時間

5月起平日7點主日8點,10月起平日7:30主日8:30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

參考文獻

  1. 早期基督教美術,豆丁網,2012-08-06
  2. 教堂建築風格簡簡史,搜狐,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