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梁書·馮道根傳

梁書·馮道根傳出自《梁書》,此史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1]

目錄

原文

馮道根字巨基,廣平酇人也。少失父,家貧,傭賃以養母。行得甘肥,不敢先食,必遽還以進母。年十三,以孝聞於鄉里。郡召為主簿,辭不就。齊建武末,魏主拓跋宏寇沒南陽等五郡,明帝遣太尉陳顯達率眾復爭之。師入汮口,道根與鄉里人士以牛酒候軍,因說顯達曰:「汮水迅急難進易退魏若守隘則首尾俱急不如悉棄船艦於酇城方道步進建營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則立破之矣」顯達不聽。及顯達敗,軍人夜走,多不知山路;道根每及險要,輒停馬指示之,眾賴以全。尋為汮口戍副。永元中,以母喪還家。聞高祖起義師,乃謂所親曰:「揚名後世,豈非孝乎?時不可失,吾其行矣。」率鄉人子弟勝兵者,悉歸高祖。

天監二年,為南梁太守,領阜陵城戍。初到阜陵,修城隍,遠斥候,有如敵將至者,眾頗笑之。道根曰:「怯防勇戰,此之謂也。」修城未畢,會魏將黨法宗、傅豎眼率眾二萬,奄至城下。道根塹壘未固,城中眾少,皆失色。道根命廣開門,緩服登城,選精銳二百人,出與魏軍戰,敗之。魏人見意閒,且戰又不利,因退走。八年,遷貞毅將軍、領汝陰太守。

道根性謹厚,木訥少言。每所征伐,終不言功,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明主自鑒功之多少,吾將何事。」高祖嘗指道根示尚書令。沈約曰:「此人口不論勛。」約曰:「此陛下之大樹將軍也。」處州郡,和理清靜,為部下所懷。在朝廷,雖貴顯而性儉約,所居宅不營牆屋,無器服侍衛,入室則蕭然如素士之貧賤者。當時服其清退,高祖亦雅重之。微時不學,既貴,粗讀書。自謂少文,常慕周勃之器重。

居州少時,遇疾,自表乞還朝,征為散騎常侍、左軍將軍。既至疾甚,中使累加存問。普通元年正月,卒,時年五十八。

譯文

馮道根字巨基,廣平酇地人。馮道根幼時失去父親,靠幫工養活母親。因為孝順在鄉里聞名。他得到好吃的東西,自己不敢先吃,一定要趕緊回家進獻給母親。年僅十三歲,就因孝順而聞名多里。郡守召他當主簿,推辭沒有接受。齊朝建武末年,魏朝皇帝拓跋宏侵犯攻陷南陽等五郡,齊明帝派太尉陳顯達率眾軍再收復五地。軍隊進入汮口,道根與鄉人用牛肉和酒犒勞陳軍,趁機勸說陳顯達:「: 汮水迅猛湍急,前進很難,後退容易;如果魏軍守住隘口,那麼,你們將首尾難顧,形勢危急。不如將船艦全部丟在酇城,軍隊並行而進,挨次建立營寨,擊鼓前進。如果這樣的話,那麼馬上就可以攻破魏軍。」陳顯達不聽。等到陳顯達為魏人所敗,軍人連夜逃跑,卻大多不認識山路,道根每到險要之地,就停下馬來指路,眾人靠道根而得以保全。不就擔任汮口戍副。齊永元中,因為母親去世,馮道根回到家。聽說高祖建立義師,道根便對親友說:「因戰事而不能守孝,古人並不避諱,揚名後世,這難道不是孝順嗎?時機不可喪失,我走了。」道根領着能夠打仗的鄉人子弟,全部歸附了高祖。

天監二年,擔任南梁太守,兼任阜陵城戍。道根剛到阜陵時,修城池,遠派偵察兵,就像敵人將來一樣,眾人都取笑他。馮道根說:小心防禦。勇敢作戰,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城池還沒有修好,遇到魏將黨法宗、傅豎眼率兵二萬,鋪天而來。道根修的壕溝堡壘尚不堅固,城中人又少,大家都大驚失色。道根命令大開城門,慢慢整裝登上城門,選出精兵二百人出城與魏軍作戰,打敗了魏軍。魏軍見梁人閒適,況且作戰又不利,於是退軍。八年,遷任貞毅將軍,兼任汝陰郡大守。

馮道根性格謹慎敦厚,木訥少言,每次征戰之後,道根總是不說自己的功勞。他的部下有人埋怨責備他,道根解釋說:「明主自會明白功勞的多少,我們操什麼心呢?」高祖曾經將馮道根指給尚書令沈約說:「這個人不談論自己的功勞。」 沈約說:「這是陛下的大樹將軍哪!」在州郡,馮道根溫和地管理,清靜太平,為部下所思念。在朝廷,雖然地位顯達而性格不奢華,他居住的房屋牆壁不加營繕,沒有兵器、服飾、侍衛,進入室內則空空的,就像貧賤的士人家一樣。當時的人們佩服他的清廉淡泊,高祖也非常看重他。道根年輕位低時沒有學習的機會,地位升高後,才粗通文墨,自稱缺少文采,經常羨慕同勃因才能而受到重視。

馮道根擔任豫州刺史時間不長,得病,上表請求回京。皇帝召他擔任散騎常侍、左軍將軍,等到病情更重,中使多次探視道根。普通元年正月,去世,終年58歲。 [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約生於梁末陳初,在八十歲左右去世。姚思廉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

參考資料